首页 理论教育 景观设计在环境美化与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景观设计在环境美化与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景观的定义最初理解为人造环境时,是因为人类建造了脱离自然的、可以证明自身能力的建造物,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二自然”。站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景观不仅仅事关环境美化和生态系统维护,还关系到区域甚至整个国家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归属问题。在这方面,景观设计学凭借自身的学科和专业特点是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

景观设计在环境美化与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景观(Landscape)是处于整体环境中的一个与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有关的分支学科,景观设计也是环境设计中的一个专业方向。环境设计(Environment Design)的内涵非常广泛,其系统的理论基础源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三种客观存在的环境中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纯自然环境是客观物质世界,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属于原生环境;人造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根据生存以及文化的需要而建成的物质的、可视的、次生的环境,我们用于研究的景观也归属于这个范畴(因此,景观具有社会和自然双重属性);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前面两个环境的影响,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俗、政治体制、宗教信仰等指导人类展开生活方式的不可视的“关系环境”。

在西方文明史中,景观最早是用来描绘城市景象的,在公元前的《旧约圣经》一书中,景观被用来描绘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的壮丽景象。人类最早注意、研究的景观是人类脱离自然的成果,即城市(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当景观的定义最初理解为人造环境时,是因为人类建造了脱离自然的、可以证明自身能力的建造物,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二自然”。世界各地的现存原始地标的建立产生了宏伟的“第二自然”,这些遗存成为人类发展历程中超越自然的标志物,例如埃及金字塔、英国巨石阵、中国万里长城等。综上所述,充分证明了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会按自己的意志进行创造,并且会按照他们认为美的方式来创造。景观发展的主线与建筑大致相同,都经历了从原始时期的物质和形态的“有机”发展到从物质和形态都与自然产生分离形成“非自然形态”的“无机”,再到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否定和反省,并且向自然的回归。在原始时期之所以与自然结合紧密是因为人类的能力所限,并非主观目标如此,是一种被动的贴近,而到了后现代至当下,与自然结合则是主动的回归。

景观(Landscape)一词来源于欧洲,专指那些被按照美的形式刻意设计出来的、被某些特定人群或人物所使用的外部环境。有时环境中的建筑也会被包含其中,例如法国景观设计师勒诺特所设计的欧洲最大的皇家宫苑凡尔赛宫。景观从古典到现代有着相对完整的发展体系。在中国,景观的发展历程与欧洲大致是相同的,最大的不同应该是东西方古典园林所呈现出来的迥异形态,这主要取决于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以及景观发生时所处的不同的社会、哲学观点和文化背景。西方古典园林更加强调视觉感受,总体来说是一种传统的二元对立式的审美方式,因此皇家园林的大尺度就不足为奇了,而中国古典园林则更加强调的是全方位的感受,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的。东西方最大的不同是人与环境的融合度方面,中国古典园林强调的是“游”,是历时性的审美,而西方古典园林强调的是“赏”,是定格式的审美。

景观设计是一个天、地与人的精神相互作用的界面,在这一界面上,各种自然和生物的、历史和文化的、物质和精神的过程发展并相互作用着。博物学者、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曾经说过:“在生物保护中景观设计将会扮演重要角色。即使在高度人工化的环境里,通过树林、绿带、流域以及人工湖泊等的合理布置,仍然能够很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明智的景观规划设计不但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美观,同时能很好地保护生物和自然。”

站在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看,景观不仅仅事关环境美化和生态系统维护,还关系到区域甚至整个国家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归属问题。因此,也可以说在精神层面上景观是家园的基础,也是归属感的基础,好比村口的一棵大树、村里的一口老井对于离开故土的人都会是梦牵魂绕的深刻记忆。作为设计师在处理环境问题时应重视和尊重环境的文化身份以及建构人与地的精神联系。在这方面,景观设计学凭借自身的学科和专业特点是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景观设计学的这种特殊地位一方面来自固有的、与自然系统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来自于其与本地环境相适应的历史和地域传统根基,来自上千年来形成的、与多样化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天—地—人—神”关系纽带。

广义的景观概念包括地域规划、城市规划、建筑、文化、生态、发展、地理、心理等因素在内的综合学科。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师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认为:景观设计是用于资源管理和土地规划利用的有利工具,他的思想贯穿于他的著作《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中。在书中,麦克哈格提出了将景观作为一个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强调了景观规划应该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麦克哈格称之为“千层饼模式”。这种规划以景观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为依据,使景观改变和土地利用方式适用于生态方式,这一“千层饼”的最顶层便是人类及其居住所,即我们的城市。麦克哈格的观点过多强调了科学的价值而忽略了艺术和文化的价值。麦克哈格认为:科学的过程一定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对于工业和科技高度发展中的种种社会和文化现象的价值持否定态度。而与之相反的观点认为景观应该是愉悦人的感受,满足人的活动,关注空间的再创造,其代表人物有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彼得·沃克以及施瓦兹等。美国20世纪景观设计与规划的领军人物约翰·O.西蒙兹(John Ormsbee Simonds)的观点相对全面,他认为景观研究是站在人类生存空间与视觉总体的高度的研究。改善环境不仅仅是纠正由于技术与城市的发展带来的污染及灾害,还应该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人与自然和谐地不断演进。在它的最高层次,文明化的生活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形式,它帮助人类重新发现与自然的统一。广义的景观设计概念是在现代主义设计理论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从细化、专业化到综合化、边界模糊化的变化。所以,广义的现代景观设计的概念是系统化、综合化的。这一特点在城市设计行为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也可以体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查尔斯·瓦尔德海姆合成了“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一词,来描述众多设计师以景观取代建筑作为城市塑造的首要媒介的实践活动。这种对后工业分散化的城市形态的理解着重强调了城市遗余空置空间作为公共空间的潜力。瓦尔德海姆视景观都市主义如同景观设计学那样,是一个在建筑、基础设施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操作运行的填隙式的设计学科。景观都市主义把景观的地位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景观都市主义试图让执政者和普通人都认识到合理的环境规划对城市的未来和人们的生活是多么重要。从学术的角度看,多学科综合是其最大特点。景观都市主义探索的内容之一是将基础设施作为重要的公共景观元素来看待,以应对20世纪以来标准化所带来的千城一面的局面(信息、技术、物资快速传递交流的负面影响)。综上所述,景观设计是横跨科学和艺术两大学科门类的专业。

狭义的景观设计概念相对简单,主要是指一种按照一定的目的性被人工建造的、优化的外部环境,其种类涵盖城市公园、社区绿地、森林公园、社区绿地、街道公路绿化等,是人们利用合成或自然材料借助工程技术力量所建造的优于普通环境的人造次生环境。在15世纪的英国,英文“Landscape”特指风景画,因此景观被赋予了优美的环境特征,源于绘画、自然而高于画家和自然的创意

景观一词虽然诞生较晚,但是作为一种现象确实伴随人类的发展而发展。景观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指造园(第三自然),是指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加拿大景观设计协会对景观设计学的定义是:一门关于土地利用和管理的专业,它涉及有关的分析、设计、规划、管理、恢复和创新等。

景观工作的基础即是环境——自然环境或人工次生环境,景观设计师的工作是基于对环境的再创造而赋予环境以场所精神,打造让人们喜爱的甚至具有治愈和教育功能的空间环境。要达到这个目标,设计师需要充分认识和了解两个方面的元素:环境和人,尤其在人造环境中,人如何和环境发生关系?什么样的环境是受人喜爱的?将这些问题思考清楚,并找寻其中暗喻的规律性的理论知识对于景观设计构思至关重要。(www.zuozong.com)

在人和环境的关系中,最私密的空间无疑存在于住宅空间中,它可以让人完全释放自我,卸掉社会角色的装扮。住宅中有纯粹属于个人的房间,如孩子的房间,相对来说,卧室的私密性大一些;其次就是家庭成员一起活动的客厅、餐厅等,这一部分的空间也包含给客人使用的待客功能;如果是别墅或者有院落的住宅还兼有庭院空间。庭院是较为特殊的户外私密空间,庭院空间根据季节、天气变化等进行选择性的使用,而且有过渡空间的特征。在正常情况下,庭院之外就是类似街道的公共空间了,严格意义上,庭院之外的街道就是真正的户外公共空间,但有时会出现空间的私密性外延的情况,例如“家门口”便是典型的私密空间外延的案例。在古代,越是大户人家其私密性外延情况越明显。

从住宅空间到外部城市环境,城市的街道更多地被使用,同时也具有更多的“必然性”空间特征,越是必然性高的街道其被利用率也越高,相应的公共性也就越高,城市中上下班高峰期堵车就是这个原因。有的街道具备全天候的交通功能,例如可以从快递小哥、购物、散步、出租车、公交车私家车等全部包含。相比较而言,城市公园、社区绿地等往往具有“非必然性”空间特征。我们也经常会看到投资较大的风景区、城市公园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的情况,“非必要性”空间需要考虑如何吸引人们参与其中。公园或景区的街道也有一定的公共性,其开放性也仅是相对于游客而言的,毕竟旅游不是必然社会行为(必然社会行为是工作、购物、学习、就医等)。因此,这一类街道或道路的“必然性”与城市街道的“必然性”还是不同的,也可以说是相比较而言其“必然性”大大降低了,至少不具备工作功能。为了充分体现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很多城市步行街以及景区道路会选择在晚上没有游人的情况下进行必要的货物或垃圾运输。城市慢街道或街边或街心公园就像是市民的一个个驻留点,让市民产生“留下来”的意愿。因此,相对于普通的城市街边公园,风景区的驻留点就要求有更多的对人的吸引力。

在通常情况下,从内部空间到外部空间,其开放性越来越强,但并不是所有内部空间都是私密性强的空间,例如医院、车站、商场等空间的内部也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同时也不是所有户外空间都具有开放性,例如私宅庭院。

如何在非必要空间中增加必然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吸引力?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吸引力来自于对人刺激的各方面,例如嗅觉、听觉、味觉、视觉等。在秋天的苏州,各处洋溢着桂花的香味,可以说这就是苏州秋天的味道,同样值得期待的还有秋天的阳澄湖大闸蟹。乡村街道如果仅仅满足于给本地居民使用其街道也是必然性空间,只是其承载力未必很大。如果要搞乡村旅游,乡村街道则必须具有一定的通行功能之外的吸引力,并且在乡村公共空间中还要能够具备提供游客和居民交流的必然性空间——“相遇空间”,这种相遇是自然而然的、轻松愉快的,不会让人有被迫和不自在的感觉。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何高?以戏剧为例,舞台上的演员们在衣着、肢体动作、声音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夸张”,才能够给观看者“正常”的视觉认知,反观电影演员就必须贴近真实的演出,不能够有夸张的表演,这也许就是电影演员和戏剧演员的差别吧!我们的问题是:在环境设计中“戏剧性”的夸张如何体现出来?即我们如何让我们所设计的环境源于普通环境而高于普通环境?

按照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哲学理念,人都有要表现自己的欲望,什么样的环境能够激起并满足人们的这个愿望?人表现自我时需要环境的支撑,就像有时候女性逛街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购物,同时也是为了展现自己。空间的开放性越强,其自由度越高,越容易激起人们的参与感,例如“快闪”活动都会选择在开放度很高的公共开放空间,以便能够吸引人们的参与。

另外,空间中的一些曲折性和遮挡性能够引起人们对不可见的事物的探究欲望。因此,适当的遮挡是引导人们探究兴趣的必要手段,在街道空间中,水平的曲折(拐弯)和垂直变化(高起的坡或拱起的桥)都可以产生曲折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