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夏与东夷族形成南北农牧文明

华夏与东夷族形成南北农牧文明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夏代时,形成了南北两大农业经济文化区,即华北的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和华中、华南的农业经济文化区。华北包括华夏地区和东夷族的大部分地区,华中、华南包括东夷族的南部和苗蛮地区。羲、和的家族在夏代仍为天文官,当时已用天干记日,并制定出了简单的历法,夏朝的历法已经失传,其详情不得而知。

华夏与东夷族形成南北农牧文明

我国历代皆以农业立国,对农业发展特别重视,比如《论语·宪问》中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太平御览》引《世本》也说:“咎繇作耒耜。”咎繇即皋陶,他和大禹、后稷都是同时代的人。

夏代时,形成了南北两大农业经济文化区,即华北的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和华中、华南的农业经济文化区。华北包括华夏地区和东夷族的大部分地区,华中、华南包括东夷族的南部和苗蛮地区。

夏代的统治中心在今河洛地区和陕西西部地区,这些地区土壤疏松肥沃,利于开垦耕种,气候温湿,雨量充足,适于庄稼成长,加上华夏民众吃苦耐劳,当时农业发展处于领先地位。

根据史料记载和大量出土的夏代酒器证明,夏人饮酒已经十分盛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的粮食生产出现了大量剩余,因为酿酒原料是粮食。

夏代的灌溉技术已十分发达,比如出现了用于灌溉的井和沟洫[16],沟洫是田间的水沟,天旱可用于浇水,天涝时排水,解除了旱涝对庄稼生长的影响。(www.zuozong.com)

农业生产需要天文历法知识,帝尧曾命羲、和兄弟分守四方,观察星宿运行和天气变化规律,并根据太阳的运行制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节气,以指导民众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还定出一年为366天,以月亮圆缺为一月定出一年12个月,并设闰月以调和太阳运行的差距。

羲、和的家族在夏代仍为天文官,当时已用天干记日,并制定出了简单的历法,夏朝的历法已经失传,其详情不得而知。但在西汉戴德编制的《大德礼》中有一篇《夏小正》,据说是夏朝的历法。[17]

夏代虽以农耕为主,但渔猎仍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农闲时各邦国组织国民狩猎,一方面健身练艺提高作战水平,一方面捕获各种野兽用于饮食

狩猎之外,还有捕鱼,从而人们还学会了人工养鱼,捕获的其他野兽,如牛、羊、猪、狗、鸡,也开始被圈养起来,成了家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