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文明演进:黄帝与帝舜的治理与影响

中华文明演进:黄帝与帝舜的治理与影响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纪念历史中的某些人物,也是在纪念那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因此我们把黄帝放在了五帝中的第二位。四岳十二牧直接归尧领导,他们有权处理所辖区域的纠纷,各邦国的事务由其诸侯处理,诸侯按时朝见帝尧,并向帝尧汇报工作。但是舜反对武力镇压苗蛮,而是提倡以德化之,真心安抚民众,据说帝舜就是在去南方视察民情的路途中去世的,并葬在了九嶷山。治理洪水是帝尧还在世、舜摄政之时进行的,治理的方位

中华文明演进:黄帝与帝舜的治理与影响

由于历史文献的欠缺,以及各种典籍的说法不一,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就显得有些扑朔迷离,三皇五帝的名字、事迹很多都混在一起,让人难以捉摸。

比方说,有人把伏羲、神农和黄帝称为三皇,有人把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作为三皇,也有人把盘古也列在三皇之内。

我们叙述历史,总要找出一些似乎较为合理的线索,也就是要用一些符合人类思维的逻辑方式去把握历史。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总要提到天、地和人,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中国人看待事物的总框架

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并不否认人的作用,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但又把人纳入整个天地之中,有天地,即有阴阳,阴阳生万物,男女即是阴阳万物的具体显现。

依据这样的思路,我们把三皇看作是天皇、地皇、人皇。

燧人氏发明了火,火代表光明,又是太阳的象征,代表天,所以被称作天皇;伏羲造八卦,凸显“文”的作用,他是人类文明的先驱,我们把他安排在人皇的位置;神农氏制造农业生产工具、教人种五谷等,为人们的定居生活打下了基础,所以把他安置在地皇的位置上。

按照某些预设的逻辑次序叙述历史,当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历史。三皇的历史功绩只不过表达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某些必经阶段。

火的使用,符号的发明和使用,农业定居生活的产生,都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都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人们纪念历史中的某些人物,也是在纪念那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如果以这样的思路看待所谓的历史,就不再为某些历史的细节所困惑了。

比方说,有些典籍把伏羲氏称作太昊伏羲氏,或包牺氏、庖牺氏、伏戏氏,也有些人把太昊和伏羲看作两个人,或两个部族。有些典籍把炎帝看作神农氏,等等。

无论如何安排历史人物,只要表达了人类历史的运动轨迹,表达了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各种要素,我们书写历史的目的就达到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五帝视作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也有典籍把黄帝视作三皇中的一位,而把少昊金天氏连同黄帝后面的四位一起称作五帝。

我们在书写三皇之后的五帝时,把炎、黄、尧、舜、禹视作五帝,是为了突出这五位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也是为了叙述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

炎帝部族以农业生产为主,在当时是比较发达的一个部族,把炎帝作为五帝之首,是为了说明农业生产对华夏民族的重要影响。

炎帝末年,东方蚩尤凭借武力与炎帝争胜,炎帝节节败退,最后炎黄二部族联合起来打败了蚩尤,三个部族实现了大联合。东西方文化经过碰撞、取长补短,又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了新的华夏文化。

这三个部族推选黄帝族领导人为天下盟主,尊称为黄帝,从此华夏民族进入了稳定发展的黄帝时代。因此我们把黄帝放在了五帝中的第二位。

黄帝去世后,据说少昊金天氏、帝颛顼、帝喾、帝挚都曾做过天下盟主,被尊为帝。他们在位200余年中,基本上按照黄帝的行政制度治理天下,虽无重大功绩,但能维持社会的基本稳定。

他们之后,我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位治理天下者,那就是帝尧。

尧之前,能做天下盟主主要靠自己邦国的力量,实力强当盟主的时间就长,实力弱就可能被其他邦国夺走盟主的地位。

帝尧时期,各邦国的实力都已加强,只靠一个邦国的力量难以维持社会秩序,那么,维持社会秩序的政治机构必须改革。帝尧是当时政体变革的领导者。

他首先把实力较强的邦国领导人和天下有智慧的人召集过来,组成一个领导班子,再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才能分配工作,通过分工协作,大家一起治理天下。

天下被分为东西南北四方,每方指定或推选一位负责人,这就是所谓的四岳,每方再分为三个州,每州推选一位领导人,这就是十二牧。

四岳十二牧直接归尧领导,他们有权处理所辖区域的纠纷,各邦国的事务由其诸侯处理,诸侯按时朝见帝尧,并向帝尧汇报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以尧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统治机构。

帝尧后期,治理范围逐步扩大,或通过武力,或以德化之,把居住在南方的苗蛮族也吸收了进来。

这时,在舜的辅佐下,还建立了五年一次的巡狩制度,执政者在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视察。(www.zuozong.com)

巡狩制度可以了解民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治理天下的策略,还可以了解各级官员的工作情况,并根据他们的政绩大小给予升降或奖罚。

在尧以前,并没有这样的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机构,所以尧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被尊为天下共主。我们把尧被放在了五帝中的第三位。

帝尧建立了一套先进的、能够维持社会秩序的官僚管理机构,为社会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但也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凸显了出来,那就是帝位的继承问题。

帝尧以前,帝位在盟主国内传承,经过帝尧的改革,帝位继承人问题有很高的透明度,一旦继承人选择不当,很可能会引起社会动荡,是传子还是传贤,成了尧帝必须考虑的问题。

帝尧作为一位圣人,出于天下为公的仁慈之心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没把其子丹朱作为继承人,而把出身微寒的舜作为了自己的继承人。

舜在20岁的时候,就以孝闻名远近,30岁时就被尧立为继承人,20年辅佐尧帝,8年摄政,并对尧帝建立的官僚统治机构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舜在摄政期间,举用大禹治理了洪水,继位后,又指派大禹、后稷和伯益共同平治水土,经过3年努力,大功告成。《禹贡》中记载的许多事迹,就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

当时居住在南方的苗蛮集团是刚进入中华民族的一个部族,舜派遣官员前去管理,由于这些官员管理不善,使苗蛮族时服时叛,帝舜毫不留情地把管理苗蛮的官员(或称三苗)流放到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

但是舜反对武力镇压苗蛮,而是提倡以德化之,真心安抚民众,据说帝舜就是在去南方视察民情的路途中去世的,并葬在了九嶷山。

舜和尧一样,不是把帝位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毫不犹豫地把大禹作为继承人,使尧开创的事业继续发扬光大,使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更加安定和谐,因此,我们把舜放在了五帝中的第四位。

大禹是中华民族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它的功绩世代相传,直到今天亦是家喻户晓。禹自20岁治理洪水,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放到了治理洪水和平治水土上了。

人们一直认为大禹只是治理了洪水,或说用了8年,或说用了13年,如果细读文献,就会发现大禹不但治理了洪水,还平治了水土,治理洪水和平治水土虽然很相似,但并不是一回事,在时间上也有前后差异。

治理洪水是帝尧还在世、舜摄政之时进行的,治理的方位可能是在黄河和淮河流域,大概用了8年时间,基本上使洪水入海,暂时解决了水患问题。

平治水土是在舜继位以后进行的,此时大禹因治水有功,已被封为司空,这次平治水土,帝舜还给大禹派了两位助手,一位是后稷,一位是伯益,这次涉及的范围很大,包括苗蛮居住的江汉地区,甚至触及长江上游以及甘肃境内的许多河流。

大禹在位期间,继续执行尧舜的治理策略,使社会稳定发展,当时,南方苗蛮首领奢侈暴虐,残害苗民,帝禹决定用武力除掉暴君,他带领部队过江平叛,擒杀苗蛮首领,安抚江南百姓,使整个社会秩序又稳定了下来。

大禹继位时已到古稀,他对继承人问题就更加重视,不久他就选定了在帝尧时期做过刑官并德高望重的皋陶,不幸的是皋陶不久就去世了。于是他又选定了在尧时做过虞官、后来又参与平治水土的伯益,并让伯益佐政。

皋陶、伯益在朝廷工作时间久,具备治理国家的才能,但由于众多的历史原因,伯益最终没能继承帝位,而是由禹的儿子启开创了夏王朝。

夏王朝的建立,大禹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没有大禹的功绩,启是不能开创夏王朝的,但并不能把禹作为夏王朝的开创者,禹只是在夏王朝的建立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可以说,尧舜禹禅让的100多年,皆可视为承上启下的阶段。它结束了以往的盟主时代,开启了以后的王朝时代。

就是这个禅让时代,后世对它的看法分歧很大,儒家和墨家是尚贤的,因此大力宣扬“禅让”的积极意义,而道家和法家则不赞成“禅让”说,尤其是法家,更是诋毁“禅让”之说,认为只有逼上弑君才是历史的真面目。[29]

我们认为,历史上的禅让时代是存在的,因为连极力反对“禅让”说的韩非子也是承认禅让制的,他只不过用“利益”原则对“禅让”作了新的解释[30],认为作为天子特别苦,所以才把天子之位让给别人,以便使自己的子孙脱离苦劳。

禹去世后,伯益未能继位,而启却取得了天下,除了“益之佐禹浅,天下未洽”外,还有三个重要条件:一是社会的发展必然使王权加重;二是启在禹执政时已经加入了禹的决策集团,锻炼了自己的政治才干;三是伯益是东夷人,可能不受原华夏诸侯的重视。

因此,禹去世后,多数人拥护启而舍弃伯益,启终于取得了帝位,开创了夏王朝。

从而,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