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以后,清朝开始走下坡路,绘画方面也进步甚小。嘉庆道光时期,轻灵曼妙、清隽秀逸的画风大为盛行。道光末年以后,清朝内忧外患,世道日渐衰落。在重大历史变故的刺激下,文学往往会发出激越雄壮之声。美术虽然与由思想而生的文学有所不同,很难有乱世中名家辈出的局面,却也不乏经乱世而巍然屹立、历沧桑却愈富意趣的画家。
汤贻汾和戴熙是咸丰以后当之无愧的乱世画家代表。他们技艺超群,较之嘉庆道光年间的名家可能更胜一筹。他们的画作虽无嘉庆道光年间的名家画作轻灵曼妙、清隽秀逸,却以疏朗迭宕、沉实厚重之力取胜。道光末年以后,世道纷乱,人心动荡。受社会环境影响,诗文愈发蓬勃向上,绘画也并未止步不前。只是不同于太平盛世,人们难再从容优游于书画之间,作画之人自然有所减少。长毛之乱持续十几年,这个时期的艺术整体走向衰落,但仍有代表这个时代的大家出现。譬如,汤贻汾在嘉庆道光年间清丽柔美的画风之上融入了疏朗迭宕的劲健骨力;戴熙则回归沉实厚重的清初之风,表现出一种身处乱世的悲壮苍凉之感。总之,这两人都是当时的画坛大家。汤贻汾和戴熙的画作或许意趣不足,但其笔力之透澈却可与四王吴恽匹敌。两人都在长毛之乱中殉于国难。
汤贻汾画作
下边的沈宗骞和秦祖永既是画论家,也是画家。清朝前期,画论家或鉴赏家等外行之画与专业画家的作品之间有很大差别。而到沈宗骞和秦祖永时,画论家之画竟与当时专业画家的作品没有太大差异。也就是说,绘画审美整体上愈发趋向外行之趣。这是清朝前期、后期画风变化的一大显著特点。
任伯年画作
以下所举都是清朝至近代的画家,譬如王素、赵之谦、张熊、任伯年、顾若波、钱吉生、陆恢等人。这些人都是同治光绪时期画坛的代表人物。清朝末年,中国饱经战乱,画家人数大幅减少。值此画坛萧条之时,却有不世之才赵之谦横空出世。赵之谦的画作卓绝出众,属于纯粹的印象派。他最早以金石家闻名于世,在书法上亦是近代以来的大家,宗法北碑一派,被誉为“邓石如后劲”。当时,学于北碑之人虽多,却鲜有脱去唐碑习气之人。赵之谦学书的渊源不同于其他书家,深得北朝书风之精髓。与书风相似,他的画风也丝毫不落俗套。嘉庆道光以后,无论格调多么清新的画,也都循规蹈矩,多学于元明大家以及四王吴恽。唯独赵之谦能够不囿陈规,注重写意。赵之谦最擅长画花卉。巧合的是,赵之谦在四五十年前所作之画竟和今天西方画家所作的日本画类似。而日本画家在文部省美术展会上的所谓创新之作,赵之谦很早以前就在画了。绘画衰微之际,却有如此天才横空出世,也可谓一大奇观。因此,赵之谦是这个时代尤其值得关注的人。除他以外,大多数人只是蹈袭嘉庆道光之风,无人堪当大家之名。时至今日,画风亦日趋衰微。不过,近来的画家在品位格调上并未完全失去中国绘画的长处。乾隆嘉庆时期一般被认为是清朝文化的巅峰时期。而绘画在走过异彩纷呈的极盛期以后仍能有赵之谦这种天才出世,可见中国的艺术潜力尚未消失殆尽。将来世道重归太平、文化复兴之际,画坛极有可能再生变化,开创新风。至于赵之谦会在那时的画坛占据什么地位,我们拭目以待。
赵之谦画作
下边的顾洛、姜壎、余集、改琦、费丹旭、汤禄名等人都是仕女画家。之所以特别举出仕女画,是因为康熙年间的禹之鼎以前,人物画家大多继承古来的传神写照之法。后来,肖像画多出自工匠之手。许多画家的创作题材渐渐局限于山水;人物画家的创作范围也缩小到了仕女画上。仕女画因此逐步得到发展,尤以乾隆嘉庆道光以后盛行。以上所举画家都是嘉庆道光至咸丰年间之人。其中,汤禄名是上面讲过的山水画大家汤贻汾之子。清朝仕女画革新了明朝画风。仇英是明代有名的仕女画家。后人作仕女画大多取法仇英,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清朝中期。嘉庆时期,山水画形成清朝特色的同时,仕女画也自成一种新风格。开创仕女画新风的主要人物是改琦和费丹旭。他们一改仇英纤丽柔媚的仕女画风,力图如实呈现那个年代秀美、富有活力的美人风姿,成功摆脱了旧式仕女画全凭空想而作的习俗。这就是反映嘉庆以后时代审美的新仕女画的风格。
最后的顾媚、李因、马荃、陈书等人是清朝最具代表性的女性画家。恽格家中的女子多有继承家学之人,其中尤数陈书最负盛名。直到年老,陈书也未曾放下画笔。不过,这些女性画家并未对清代画风产生太大影响,最多只是添些余兴。
以上就是清朝绘画的大致情况。整体看来,绘画与经学、史学、文学等其他文化的沿革路径相似,只是最后的发展趋势有所不同。经学和诗文方面,不同流派最终融为一体,直到晚清仍有名家学者辈出。相较之下,画坛到晚清日趋衰微。自古以来,每逢乱世或者国家不稳定时期,绘画领域的专业画家都会减少,即使偶有天才出世,也很难出现名家辈出的局面。咸丰年间,汤贻汾、戴熙以后,画坛可谓再无大家。赵之谦是个另类的天才,与通常意义上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家还有所不同。近来时世变迁,画坛或许已有人才出现。但画作毕竟不同于学者专著,能被同时代人看到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近年来的画坛名家还不太为人所知,诚为一大憾事。中国通讯尚不发达,我们见闻有限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整体看来,无论是经学、史学,还是诗文、书画,各个文化领域在某个节点以前都有着非常相似的发展脉络。而且可以断言的是,清朝文化与任何其他时代相比都毫不逊色。
最后,我本想对这为期六天的演讲做个总结,一则时间比较紧张,二则我认为只要把六天的内容稍作整理思考,诸位自己就能得出一定结论,完全无需我来代劳。因此我决定省去结论部分。演讲结束之前,我还想特别感谢本次为我们提供珍贵藏品的各位收藏大家,譬如大阪的上野理一[11]先生、东京的山本悌二郎[12]先生。非常感谢各位的倾力相助。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注释】
[1]中林梧竹(1827—1913),日本书法家,与岩谷一六、日下部鸣鹤并称为“明治三笔”。中林梧竹先后于1882年和1897年两次渡海入清,专攻中国六朝碑版书法,将北碑书法带回了日本。著有《梧竹堂书话》等。—译者注(www.zuozong.com)
[2]祗园南海(1677—1751),日本江户时代著名儒学家、汉诗人、文人画家,被誉为日本文人画的开拓者,主要著作有《诗学逢原》《南海诗诀》等。—译者注
[3]池大雅(1723—1776),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画家,代表作有《山亭雅会图》《楼阁山水图》等。—译者注
[4]琳派是日本江户时代的绘画流派,又称“光琳派”或“宗达光琳派”。琳派画风由俵屋宗达、本阿弥光悦始创,至尾形光琳而集大成,追求华丽的色彩和丰富的装饰性,主要代表人物有酒井抱一、尾形乾山、深江芦州、渡边始兴、立林何帛等。—译者注
[5]圆山应举(1733—1795),日本江户时代画家,“圆山派”之祖,早年师从石田幽汀学作狩野派画,后来学习西洋透视画法,并研究中国写生画,融会贯通,开创日本新画风。代表作有《难福图卷》《雪松图》《保津川图屏风》等。—译者注
[6]谷文晁(1763—1840),日本江户时代画家,代表作有《集古十种插图》《公余探胜图卷》《五柳先生图》等。—译者注
[7]歌川广重(1797—1858),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画家,擅画风景画,代表作有《东海道五十三次》《名所江户百景》等。—译者注
[8]四条派是日本著名画派,江户中期由松村吴春开创。由于松村吴春住在京都四条东洞院,所以得名“四条派”。四条派从江户末期到明治时期一直是京都画坛的中心画派,对日本绘画影响重大。—译者注
[9]松村吴春(1752—1811),日本江户时代画家,曾随与谢芜村学习南画,后来画风多受圆山应举影响,是上文提到的“四条派”的创始人。—译者注
[10]长泽芦雪(1754—1799),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画家。其重要代表作包括《群猿图》《山姥图》等。—译者注
[11]上野理一(1848—1919),号有竹斋,日本《朝日新闻》的创始人之一。他精通茶道,爱好美术、收藏,曾创办美术杂志《国华》,藏有大量中日古画名品。—译者注
[12]山本悌二郎(1870—1937),日本实业家、政治家,曾任内阁农林大臣,藏有大量中国书画,并将其编录为《澄怀堂书画目录》。—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