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光以后的名家-清史九讲

道光以后的名家-清史九讲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翁方纲晚年时期,道光以后的书坛大家就已相继而起,并与前代大家产生了书风之争。道光以后的书坛大家首推邓石如,此外还有包世臣等人。包世臣虽书法平平,却对道光以后书风的盛行有提倡鼓吹之功。因为六朝碑主要出土于山东、河南等北方地区,所以又被称为“北碑”。道光以后,北碑研究渐兴。吴昌硕的书画作品以上都是道光以后书法界的情形。近来之人则有赵之谦以及去世不久的杨守敬和现仍健在的吴昌硕等。

道光以后的名家-清史九讲

道光以后,书风再生变化。早在翁方纲晚年时期,道光以后的书坛大家就已相继而起,并与前代大家产生了书风之争。道光以后的书坛大家首推邓石如,此外还有包世臣等人。包世臣虽书法平平,却对道光以后书风的盛行有提倡鼓吹之功。邓石如和包世臣都属北碑派。北碑派是如何产生的呢?此前碑帖兼学的书法家不太研究北碑,而多研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等唐代名家所写的碑文。道光以后,有人开始研究六朝碑。因为六朝碑主要出土于山东、河南等北方地区,所以又被称为“北碑”。这就是北碑派的由来。

北碑之风是严正规矩的唐风形成以前、书风将定未定之时的一种过渡风格,颇具独特意趣。道光以后,北碑研究渐兴。此外,金石学在当时十分盛行,带动了汉碑、六朝碑的研究。邓石如是最得北碑派精要之人。邓石如去北京时,翁方纲还看过他的字。不过翁方纲并不看好邓石如的书法,大有贬低之意。当时,很多人贬低邓石如的书法,唯独包世臣对其推崇备至。在包世臣不遗余力的宣传之下,邓石如名声大振,终成一代大家。在包世臣和邓石如的大力倡导下,北碑之学不到十年便风靡天下。不久之后,北碑书法远播朝鲜,引起了朝鲜的一场书法改革。当时,出使中国的朝鲜使者金正喜—此人也是大院君的老师—深受北碑书法影响,将它带回了朝鲜。明治年间,北碑书法由中林梧竹[1]传入日本。

邓石如的书法作品

其实在此之前,已有人写过像北碑派一样风格奇异的书法,譬如书画都别具奇趣的金农。不过,金农不像包世臣那么能言善辩,未能开一派风气。当时,阮元也有提倡鼓吹北碑之功。阮元不像包世臣一样身体力行,只是从理论上提倡北碑。阮元的《北碑南帖论》和《南北书派论》文章虽短,却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书风革新运动。不过,阮元的书法革新论只停留在高喊理论上,自己所作的书法仍然难脱前人窠臼,并不像他倡导的那般具有革命性。日本也有人深受阮元的影响,对他的主张深信不疑。但阮元的主张只是为推翻前人、另标新风而立,并非正确无误、无懈可击。总之,正如当时经学尊汉抑宋的主张一样,书法上也产生了尊碑抑帖的主张,引发了一场书法革命。从翁方纲到邓石如,正好是中国书风发生巨变的一大节点。

与邓石如同时代的书法家当中,也有人反对他的书风。邓石如的篆书和隶书都写得极好。同样也写篆书和隶书的钱坫、钱伯垌不仅未受邓石如影响,还十分反对邓石如的书风。钱坫为人狂妄自大;钱伯垌篆楷皆精,自视甚高。尽管这些人都很反对邓石如的书法,但邓石如的书法还是日渐盛行。满洲人钱泳也是与邓石如同时代的书法家,可谓守旧派的代表人物。书风革新运动当中,钱泳岿然不动,主张新未必好,旧未必坏,其见识可见一斑。这里列举的就是反对邓石如的同时代的书法家。

再到后来,邓石如的影响日甚。加之时人的鼓吹游说,北碑之学大为盛行。这里列出的许多人都是受其影响提倡北派书风的代表人物。其中,吴熙载是包世臣的门下弟子,在书法上继承包氏衣钵。这时的书坛人才济济,为鼓吹新风贡献了巨大力量。(www.zuozong.com)

吴昌硕的书画作品

以上都是道光以后书法界的情形。近来之人则有赵之谦以及去世不久的杨守敬和现仍健在的吴昌硕等。他们中既有极力鼓吹北碑之人,也有不甚宣扬、埋头临习之人,但大部分都属北碑派。直到今天,北碑派在中国也经久不衰。相比之下,帖学派却几乎没有一个大家。道光咸丰年间,中国书风悄然生变。将北碑书风传到日本、在日本享有很高声誉的杨守敬曾在日本买卖北碑拓石,极力鼓吹北碑书风。尽管如此,杨守敬本人并不独尊北碑,“纲目”中列出的《平碑记》和《平帖记》就出自他手。因此,杨守敬其实是碑帖并重,胸怀复兴前风之志。他不像前人那样专学唐碑,而是兼学北碑,只是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对唐碑产生了更大兴趣。此外,他对清代前期的帖学也极有兴趣。来到日本以后,他遍访唐人写经真迹。虽然近来情形有所改观,但唐人真迹在当时的中国可谓千金难求。杨守敬初来日本,正值明治初期崇尚西学、欲废汉学之时。奈良一带寺庙里的唐人写经几乎与废纸无异。杨守敬见此情形大为震惊,开始转向临习唐人真迹,想要以此改变自己的书风。杨守敬之书虽终未真正回归唐朝古风,却颇受其影响。另外,中国近来有大量文物出土。譬如,西域地区出土了汉简,驻守长城士兵的簿籍陆续现世。当年的簿籍大多书于木竹之上。出土之后,大部分文物被西方人带去了法国等地。用于占卜的龟甲、篆书文物、隶书残碑大量出土,并且都极具研究价值。学问大家罗振玉就曾参考契刻于甲骨之上的文字,尝试创造一种新的书风。敦煌还出土了从六朝至宋初的经卷文书。虽然大部分文物被法国掠走,但它们的出土必定会对中国人的思想和书风产生很大影响。有朝一日,北碑南帖之争或将不复存在,重归于一,就像文学古文骈体文在相互斗争中最终走向交融一样。随着文物的不断出土,书法家开始上溯古风,北碑南帖呈现兼容并蓄之势—虽然能融合到何种程度还不得而知。中国书坛如今毫无衰颓之气,新的研究层出不穷,以后也必将取得更大发展。以上就是清朝书法的大致情况。

此外,清朝还有一些女性书法家。可惜的是,我手上没有她们最优秀的代表作品。“纲目”最后列出的吴芝瑛是廉泉的夫人。廉泉很以自己的夫人为傲,夫人的书法更是让他自豪不已。廉泉能如此以妻子为豪,也着实令人佩服。吴芝瑛的书风一度发生变化。近来,她开始从董其昌转学北碑,造诣愈发深厚。我们展出的是她学于董其昌的作品。

最后,我再稍讲一下论书名著。由于没有时间具体展开,我只把它们分成旧学和新学。旧学即对帖学书风的研究;新学即对新兴书风的研究。新学和旧学的代表人物都已列出,如果有人想要研究书风,不妨读读他们的著作。关于清朝的书法家,我就讲到这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