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看骈体文。骈体文在清朝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骈体文作家被称为旧派骈体文家。明代也有人写骈体文,只是他们一味追求对偶,导致文章多成俳谐之文。清朝的骈体文作家大多兼治经学,认为文章无需处处强求对偶,而应追求根柢深厚、刚健有力。他们身体力行,强调骈体文创作要效法《文选》,追求庄重典雅,不能戏谑轻佻。古文与骈体文同步发展,并逐步向对方靠拢。之前我们说过,桐城派古文虽然完全取法唐宋八大家,但后来的阳湖派古文已经多少跳出原有范围。再后来,主张为文兼收古文、骈体文两体之长的人愈发打破藩篱;治古文之人也开始创作与骈体文相近的文章。曾国藩一派中的吴汝纶等人尤其如此。吴汝纶虽然最初主张为文应效仿唐宋八大家,但后来开始取法《史记》《汉书》作文。《史记》《汉书》中有很多既非古文也非骈体文的文字。吴汝纶受《史记》《汉书》影响,文章渐向骈体靠拢。骈体文也由起初的俳谐之文转向内涵深重的选体文。如此,骈体文与古文逐渐向彼此靠拢,最终出现骈散不分家的局面。
骈散不分家出现在清朝选体文发展的鼎盛时期。汪中等人创作的骈体文从不刻意精工对偶,渊深厚重,文才艳丽,颇具《文选》风采。汪中等人因此成为清朝人公认的有清一代文章大家。但如果让方东树来评说,必是一番贬低之辞。后来,承汪中余绪的有汪士铎以及现仍健在的王闿运等人。王闿运今已八十多岁,居于湖南,是个生来就写得了文章的天才。他所作的文章骈散交融,不落窠臼。此外,谭献等人也工于文章,且主张骈散合一。谭献认为,好文章就应该不拘骈散,穿行其中来去自如。汉魏文章亦是如此,文才艳丽而不失趣味,辞藻绚丽而不浅薄轻佻,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谭献的门下弟子袁昶也主张骈散合一。袁昶因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向西太后慈禧进谏而被杀。骈散不分家是清朝兴起的最后一种文体。纵览清朝各个时期,最具清朝特色的文章,便是这种骈散不分、合二为一的文体。这些虽是文章之事,却也与经学大有关联,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www.zuozong.com)
到了近代,梁启超等人来到日本,看到日本的报纸文章以后,被这种自由自在表达见解的报章文体吸引。文体改革始于来自广东的驻日参赞官黄遵宪,勃兴于康有为时期。到梁启超时,中国的文章竟像是从日文翻译过去的。康有为的文章虽骈散不拘,但不如梁启超的那么新派。梁启超的文章与日本的报章文体已经十分接近,因其实用性强在中国非常流行。不过,是否只是流行一时就不得而知了。文章之事我们先说到这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