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史九讲:古文的全盛期与流派发展

清史九讲:古文的全盛期与流派发展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文与八股文相对,是唐宋八大家以来广为流传的一种文体。总之,效仿韩退之、苏东坡等唐宋古文是当时的文坛主流。人们不再一味拘守古文笔法,开始强调学问才是文章之本。朱彝尊和姜宸英等人的文章游走于黄宗羲、顾炎武以及从前的古文派之间,已经极具清代特色。后来,桐城派古文分出一支流派—阳湖派古文。古文源起桐城派,它不断发展、壮大的这段时期统称为清代古文的全盛期。

清史九讲:古文的全盛期与流派发展

下边我们说说清代的文章。“纲目”中最开始列着“古文”,后面还列有“骈体文”。要想了解中国文章的变迁,就必须了解这里的古文和骈体文。“古文”一词在中国不止一个意思。文章中的古文与经学中的古文就大不相同。这里的古文是指文章中的古文。在经学中,古文与今文相对。古文指上古文字,也就是篆书以前的、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今文指隶书以后的文字。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分别指以古文写的经书之学和以今文写的经书之学。在文章中,古文与时文相对。日本如今说起中国的时文,一般都指中国的诏敕、书信或者奏章。不知这种说法是如何讹传来的,因为诏敕、书信或者奏章在中国并不叫时文。中国的时文是指文官考试中所采用的八股文。八股文从四书五经中取题,要求作文多用对偶,分成八个段落来写。不会这种文体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古文与八股文相对,是唐宋八大家以来广为流传的一种文体。入清以后,除时文以外,人们开始格外关注骈体文。这是清代特有的现象,后边还会讲到。我们先从古文说起。

(一)古文草创期

因袭明朝清朝在初期时多习唐宋八大家之文。唐宋八大家中,金、元以来苏东坡一家之文尤其盛行。清人创作纷纷效仿唐宋韩退之、苏东坡之文,一时蔚然成风。“纲目”所列的清初三大家中,魏禧和侯方域就属此派。而汪琬作起文来苛求文法,中规中矩,与魏禧、侯方域的风格大不相同。总之,效仿韩退之、苏东坡等唐宋古文是当时的文坛主流。

后来,情况有所改变。人们不再一味拘守古文笔法,开始强调学问才是文章之本。譬如,黄宗羲和顾炎武从不刻意追求文采,却自然而然地写得一手好文章。清代后来不少考订古学、文采蜚然的人为文大都效法黄宗羲和顾炎武。因此,可以说黄宗羲和顾炎武奠定了清代特色的文风。朱彝尊和姜宸英等人的文章游走于黄宗羲、顾炎武以及从前的古文派之间,已经极具清代特色。朱彝尊和姜宸英等人的文章笔法和从前效仿韩退之、苏东坡的一派大不相同,强调为文要以学问作为根底。

到清朝中期时,袁枚等人出现了。袁枚天纵奇才,既作得了古文,也写得了骈体文,可谓来去自如。我们稍后再讲骈体文。袁枚虽才华横溢,文风自由,但为人轻佻放纵,颇受世人非议。总之,袁枚等人开创了有清一代的文风。但这时的清朝文章初露头角,还未分出很多流派。

(二)古文极盛期

苏东坡(www.zuozong.com)

古文草创期以后,清代文章才开始分门立派。作古文的有古文派;写骈体文的有骈体文派。我们先说说骈体文。骈体文俗称四六文,因为追求文章美感,多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得名。由于文章全篇多用对偶句,所以又称四六文为骈体文。而古文则是奇句单行,尽量不用对偶。四六文或为四字句,或为六字句,句中字数多为偶数;而古文当中,句子字数多不成偶。清代兴起古文之时,已有人开始作骈体文。“纲目”中“骈体文”项下的“旧派骈体文家”就是那时的骈体文家。也就是说,古文家和骈体文家几乎同时出现,只是由于经学的影响,才有了不同的发展。当时,治经之人都很反对宋学。而朱子学派的文章大多取法唐宋八大家—尤其是曾南丰的文章。因而朱子学者十分推重古文。汉学家们对朱子学不满,以至对曾南丰等唐宋八大家之文也心生厌恶,处处攻击古文,批判作古文之人根本不懂文为何意。中国古代之“文”只指骈体文—这个极端论断是阮元提出来的。阮元指出,“古人所谓的文笔是两个相对概念。有文采者谓之文;没有文采、只为表意论事则谓之笔。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是笔不是文,真正的文章只有骈体文”。因此,汉学家为文大部分都用骈体。方东树猛烈抨击了此种言论,并积极地为唐宋八大家辩护。总之,古文反对派站出来的同时,古文家们也形成了一个派别,那就是“桐城派”。

桐城派古文的渊源,可以追溯至明代归有光。归有光反对荻生徂徕十分崇尚的明代李王七子[2]之文,尊奉唐宋八大家尤其是曾南丰之文为文章典范。入清以后,方苞继承归有光的余绪。随后,刘大櫆上承方苞,下启姚鼐。姚鼐因在学术上与汉学分歧严重而抽身汉学,转向古文研究,标举古文旗帜,引来许多当地学子拜入门下。由于此地名叫桐城,故得名桐城派古文。总之,桐城派十分推崇唐宋八大家之文,尤其喜欢师法曾南丰的文章。有些反汉学倾向、独树一帜的桐城派兴起过程中,喜作骈体文的汉学派曾极力贬低古文,其中以阮元最甚,方东树等人挺身应战。后来,桐城派古文分出一支流派—阳湖派古文。阳湖派古文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恽敬、张惠言、董士锡、李兆洛等。阳湖派是古文派中逐渐向骈体靠拢的一支流派,虽与桐城派同宗,但又有所不同。

与此同时,“崇佛家的古文”一派—这是我自己取的名字—出现了。也就是说,佛教居士当中,也有人习作古文。譬如,“纲目”中列出的罗有高、汪缙、彭绍升等人都研究佛学文章。他们的文章虽然佛教思想平平,文笔却令人佩服。总之,这些人研读佛教典籍,以佛教文章自成一派,虽然流传不是很广,却对后来龚自珍等人的文章产生了极大影响。

姚鼐

再下边的“选体”是骈体四六文中的一种。后来,治古文的人作文时也不时采用选体。包世臣认为,如果通篇都是古文,未免太杂乱无章,索然无味;要想把文章写得韵味十足,光彩照人,大可取法选体。清朝时期,很多治古文的人虽然从古文起步,却慢慢向选体即骈体文靠拢。这种发展路径是清朝特有的现象,在明代少之又少。

以上就是乾隆至道光年间古文的一些发展情况。后来,曾国藩登上了历史舞台。曾国藩不仅是位颇负盛名的政治家,还是有清一代的文章大家。曾国藩的文章最早师承姚鼐的桐城派。在博览群书的过程当中,曾国藩渐感取法曾南丰的桐城派古文有气度狭小之弊,决心广泛涉猎,博采众长。于是,他一改桐城派奉唐宋八大家为圭臬的做法,广泛涉猎经史诸子,最终成了有清一代的古文大家。曾国藩虽师承姚鼐,却融会贯通,自成一派。张裕钊以及最近去世的吴汝纶都是曾国藩的门下弟子,也都是古文名家。此外,薛福成以及曾经出使日本的黎庶昌也是文章大家。这些人取法曾国藩,文风规模宏大,与桐城派迥然不同。曾国藩的友人左宗棠也是千古文章名家。郑珍也是名闻天下的文章大家。这时的古文可谓迎来了它的极盛时期。古文源起桐城派,它不断发展、壮大的这段时期统称为清代古文的全盛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