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史九讲》:二十二史中的最后一部清朝明史的编纂过程

《清史九讲》:二十二史中的最后一部清朝明史的编纂过程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譬如元、明等朝代灭亡以后,接替它的下一个朝代都会为前朝编史,并以此为史籍之正宗。历史上历朝各代撰写的正史共有二十二部,所以又称为二十二史。二十二史中的最后一部就是清朝撰写的明史。以前,宋学家、朱子学者修史立传时,学者一般被一分为二,分列《儒林传》和《道学传》。经王鸿绪对草稿的整理编纂、修改润色,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明史》。

《清史九讲》:二十二史中的最后一部清朝明史的编纂过程

此后,史学渐渐分成很多流派。在此我们有必要先来看看正史。何为正史呢?譬如元、明等朝代灭亡以后,接替它的下一个朝代都会为前朝编史,并以此为史籍之正宗。历史上历朝各代撰写的正史共有二十二部,所以又称为二十二史。二十二史中的最后一部就是清朝撰写的明史。编修明史时,一个新变化出现了。此前修史大多效仿《资治通鉴纲目》体例,对历史人物褒贬黜陟,评判其正邪善恶。明史编修机构明史馆设立之初,经学方面颇有建树的著名学者朱彝尊曾上书明史馆总裁,主张修史不能一味效仿《资治通鉴纲目》,而应有所创见。以前,宋学家、朱子学者修史立传时,学者一般被一分为二,分列《儒林传》和《道学传》。著录学者传记的《儒林传》最早见于《史记》,唐史当中也有设列。但编修宋史时,《儒林传》之外又增设了《道学传》。他们对学者加以区分,将研究朱子学义理空论、偏向哲学的学者列入《道学传》,而将钻研经籍治学之人仿照旧例列入《儒林传》,并自此形成惯例。朱彝尊却标新创异,认为根本无需做此种区分。这到后来还引发了朱子学者与汉学家之间的一场争论。最终,《明史》总纂采用了朱彝尊的意见。《明史》以后,学者传记才又统一列入《儒林传》,舍弃《道学传》。以上就是发生在清初时期的有关朱子学的史学思想之变化。

担任《明史》总纂的人是王鸿绪。经王鸿绪对草稿的整理编纂、修改润色,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明史》。现存的王鸿绪《明史稿》中,《史例义》一文阐述了明史的撰修原则以及它所遵循的编纂体例。文中多有反对朱子学说的言论,主张不蹈袭《资治通鉴纲目》旧例的修史方针,呈现出与宋元明以来史学大不相同的面貌。(www.zuozo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