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时期的历算学家汤若望及其他传教士

明清时期的历算学家汤若望及其他传教士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的西方传教士大多热衷历算之学,几乎快要忘记自己的传教本分。但因为遭到中国学者的攻击,传教士一度被驱逐出境。如此一来,传教士担起了为明朝铸造火炮的职责。因此,明末时期的传教士在中国内部可谓发挥了重大作用。袁崇焕清代的大炮除以上这些实际事务以外,传教士在学问等其他方面也对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进入清朝以后,明朝时期惨遭迫害的天文学家汤若望也迎来了他人生的巅峰。

明清时期的历算学家汤若望及其他传教士

汤若望

明朝末年来到中国的汤若望十分擅长推算天文历法,曾与中国天文学家发生多次争论。中国当时已有一些官员相信西洋历算。汤若望在中国官员的举荐下,掌管朝廷天文,不过也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当时,外行一般很难对专家之间的争论判别高下。但到后来,外行竟然也能看懂天文领域的专家争论了。这是通过测算日影实现的。譬如,某月某日正午,立一根几尺长的杆,计算太阳的影子会有几尺,算得准不准便一目了然。如此一来,复杂高深的学问就简单多了。这不失为让外行看懂其中门道的一个好办法。汤若望等人为此做了充分准备。由汤若望亲自制造的日晷仪今天也陈列在展室,是现居于京都的罗振玉带来的。只要立起日晷仪,就能根据日影的投射方向来判断时间,测算十分精确。不过,还有一种外行也能明白的方法,就是刚才提到的立竿测影。西方传教士在这方面深得人们信任,势力日渐强盛。但如上所述,直到明朝灭亡,相关争论也不曾休止。汤若望还一度失势,锒铛入狱。

当时的西方传教士大多热衷历算之学,几乎快要忘记自己的传教本分。由于传教环境非常宽松,所以各地都有大量传教士前来传教。但因为遭到中国学者的攻击,传教士一度被驱逐出境。有本名为《破邪集》的书汇编了各种相关资料,收集天主教中国人之间发生的论争史实。当时,南京一带的传教士虽遭驱逐,却寻找各种借口不愿回国,留了下来。我手上的这本《破邪集》在水户刊刻成版,即使拿去问中国人也鲜有人知,或许在中国已经失传了。

一方面,传教士因传教之事惨遭迫害。另一方面,西方历算被用于明末的明清战争当中。传教士虽为传播教义而来,却个个知晓天文,精通器械。明朝政府于是想到,何不让他们帮政府造些火炮呢?如此一来,传教士担起了为明朝铸造火炮的职责。这些火炮在与清朝的战争当中发挥了巨大效力。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起兵满洲与明朝交战时,所用兵器皆为弓箭。明朝这边当然也是弓箭。但由于清朝兵力强盛,明军不敌,因此清朝先是攻取辽东,后又挺进辽西,入侵辽西大部,直到紧逼宁远附近。这时,明朝政府才萌生了利用传教士的想法。奏效最明显的当数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攻打宁远一役。当时的守城将领是大名鼎鼎的袁崇焕。近日《大阪每日新闻》上写道,袁崇焕是袁世凯的祖先,十恶不赦,深受京城百姓憎恶。他去世时,京城百姓争相分食其肉。袁崇焕死后,其躯体被分食虽确有其事,但此人并非那么十恶不赦。而且,袁崇焕战绩显赫,无人能出其右。袁崇焕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向明末皇帝进言,主战需做好作战准备,主和也要做好议和准备的人。袁崇焕籍贯广东,十分年轻,驻守宁远时不过二十七八岁。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以为只是寻常明军,一路攻来。起初,袁崇焕偃旗息鼓,清兵如入无人之境。等到清兵抵达城下,袁崇焕点燃西洋人铸造的大炮,大破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之兵。宁远战役的失败对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打击很大,甚至有人说他就是因此负伤。一个朝鲜人亲眼目睹了这场战争,并记下此事。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想不通明军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强大,抑郁成疾,含愤离世。总之,袁崇焕这一战对清朝打击不小。明朝此番大获全胜虽离不开袁崇焕的战略,但头功还得归于西洋炮火。后来满洲打败明军,靠的也是西洋炮火。昨天我们讲到,山东一带有人向清朝投降。现今朝鲜西海有一座远离海岸的岛屿[1],明朝时期由大将毛文龙驻守。当时降清的就是毛文龙的部下。毛文龙虽为一员大将,却有点像地痞流氓,手下率领一众爪牙喽啰。由于隶属明军,所以他们也都装备火器,经常从背后牵制威胁清朝。毛文龙是个很难缠的主儿。虽然岛上驻守兵士不过两三万人,但他却向明朝政府索要十万人的饷银。当然,即使按照流氓头子的作派,他也应该不会把钱都装进自己腰包。总之,毛文龙当时过着十分奢侈的生活,不时从背后威胁清军。袁崇焕考虑到作战需要大量军饷,有必要对此加以整顿,便将毛文龙叫到现今旅顺西部的双岛湾,将他斩杀。毛文龙被斩以后,他麾下的众多大将都带着火器投降了清朝。当时,清朝极度重视火器制造,凡可制造火器之人,皆予重赏。如此,清朝也用上了西洋火器,还为它取过一些很奇怪的名字。譬如,人们曾给大炮取名为“红衣大将军”。这里的“衣”字其实本是“夷”字,只是清朝讨厌被称为外夷,才改用“衣”字,意指来自西洋的火器。有了这些火器,清朝得以对抗明军,直至最终打败明朝。因此,明末时期的传教士在中国内部可谓发挥了重大作用。“纲目”所列的马尔蒂诺·马尔蒂尼[2]《论鞑靼之战》才得以留传至今。我们大学收藏的就是当年出版的珍本。这本书对了解当时的情形很有帮助。

袁崇焕

清代的大炮(www.zuozong.com)

除以上这些实际事务以外,传教士在学问等其他方面也对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西洋人来到中国后要学习中文,而中国人也开始学习西洋事务,所以便渐渐有人研究起了音韵学。其实,早在明末时期就有人关注音韵学,还写了一本《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罗马字研究汉语发音的著述,由金阁尼所写,已陈列在展室。随着翻译事业的发展,这种学问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也得以不断进步。

如此,西学在中国得到了大发展。进入清朝以后,明朝时期惨遭迫害的天文学家汤若望也迎来了他人生的巅峰。汤若望的历算之法深得清政府信赖。自清以来的历法都是基于西洋历算制定的。利玛窦徐光启、汤若望等人的肖像在基歇尔[3]记述中国情形的著作当中都有,也已陈列在展室。

来华传教士马尔蒂诺·马尔蒂尼

来华传教士基歇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