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进入第二个标题。“纲目”中列出了清朝历代帝王的名字。靠后些的德宗景皇帝就是光绪帝。光绪帝之后的宣统帝退位以后,便是今日的情形了。那边的展室有些帝王的墨迹陈列。
再下边的“入关前的二帝”是指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和太宗文皇帝皇太极这两代帝王。所谓入关,是指清朝从满洲根据地进入北京。因须经由山海关这个关隘,故称之为“入关”。入关以前,二帝起于满洲山中,即现在奉天以东三十里[7]的赫图阿拉。历经两代四五十年的时间,清朝势力急剧扩张,兵至山海关以东十几里。但山海关以东十几里内仍是明朝的势力范围。当时,明朝有个叫李自成的贼寇起事。李自成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最终从西绕道至居庸关,兵临北京。明朝最后一位皇帝统治时期,即崇祯年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在北京城内的景山自缢而亡。明朝当时为平定内乱,撤下了山海关的防守兵力。清军便趁机从满洲挥师,入主中原。这时,清朝的开国二帝[8]已经驾崩。第三位皇帝顺治帝即位,年仅七岁。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率领大军进入北京后,迎接顺治帝入京。最不可思议的是,清朝当年攻下北京的是摄政王,如今在北京退位的仍是摄政王[9]。可谓始于摄政王,终于摄政王。在清朝的制度下,亲王摄政非常普遍,皇太后摄政却非理所应当,更没有人臣摄政一说。人臣摄政称为辅政。康熙帝玄烨八岁即位时,辅佐他执政的便是辅政大臣。虽然制度如此,可最后的西太后慈禧却行了摄政之实。文宗显皇帝—咸丰帝驾崩后,虽然其弟恭亲王奕䜣接管政务,但咸丰帝遗诏指定的顾命大臣实则另有其人。其中的主要重臣有同为清朝皇族的肃顺。此外,还有一位叫端华的亲王。不过,肃顺最受咸丰帝喜爱,得以承其遗诏。当时,西太后慈禧还不是真正的太后。真正的太后是东太后慈安。两位太后联手杀掉肃顺,夺取了政权。最初虽然东太后慈安掌权,可后来权力逐步转移到了西太后慈禧手中。西太后慈禧是近世之人,其政治能力之卓越超群可谓人尽皆知。虽然东太后慈安是咸丰帝的正妻,西太后慈禧不过是个妾室,但东太后慈安的学识有限。大臣把奏折呈递上来时,东太后慈安无法亲自阅览,做出裁决。而西太后慈禧却能亲自批阅奏折,做出决断,向内阁大学士或军机大臣等人下达命令,因而逐步掌权。又因为西太后慈禧是同治帝的生母,最终得以登上太后之位。西太后慈禧掌权时代,得益于她卓越的政治能力,清朝曾一度中兴。
顺治帝
康熙帝(www.zuozong.com)
西太后慈禧
多尔衮
皇帝的情形大体如此。这里,我想再讲讲第一位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今天的听众当中,有一位来自福井的上田同学。去年我去了福井,就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的事情做过一番调查。有趣的是,就在清朝从满洲攻入北京的那年,日本越前三国对面的新保村里有位船长出航。这位船长本来要去松前,结果却去了满洲。很多人惨遭满洲当地人杀害,只剩下十三人被送往奉天,并在满洲八旗军离开奉天前往北京时,一并去了北京。当时的人们还称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为“九王”,意即第九位王爷。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此前就在北京,而顺治帝是后来从奉天移驾北京的。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亲自召见了这十三人,感慨他们从日本漂流至此非常可怜。其他亲王们也觉得这些来自日本的人非常稀奇,还叫他们去唱歌、喝酒。以竹内藤右卫门[10]为首的越前新保村的漂流民回到日本之后,便把清朝刚刚攻破北京时的情形记录下来,写成了《鞑靼物语》。我从去年开始就想写一本关于此事的书,研究虽大体完成了,但还未落到纸上。总之,确有这么几个有此奇遇回到日本的人。如今在北京看到清帝退位也没什么可稀奇的,可当时看到清军刚刚攻破北京却着实稀罕。这些漂流民回到日本后,还被叫到江户幕府问过话。我查阅他们的漂流日记时看到,还有人学会了几句满洲话和中国话。其中还提及他们拜见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时的情形,说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体形消瘦,慈眉善目,这与真实的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气质十分相符。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体弱多病,年仅三十九岁便与世长辞。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虽然出身满洲蛮荒之地,却在政治军事方面能力超群。当时中国很多贤士良才都为他所用。而且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能听取汉人之言,一入北京便采用汉人的政治体制。他没有按照满洲的行事风格为难汉人,而是采用汉制,任用汉官,力图恢复秩序。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虽然在北京摄政不过六年,却在此期间几乎平定了整个中国。如上所述,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的政治能力十分卓越。而清朝最后一位摄政王载沣则远不及他,或许这也是清帝不得不退位的一个原因。另外,最后一位摄政王醇亲王载沣与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的政治手法几乎完全相反,这些我们以后再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