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这一名称起于西汉。它有两种含义:一是诗体名,指战国后期由屈原等人吸取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造的一种诗歌体裁;二是总集名,由西汉刘向辑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后人模拟的作品,名为《楚辞》,由于屈原是楚辞的创造者,他的作品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都是首屈一指的,所以后人提到楚辞的时候,总是指屈原的作品。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又常常用“骚”或“离骚”作为楚辞的代称。楚辞作为一种诗歌体裁,它有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楚地特有的民间习俗是产生这种诗体的重要因素。楚地处江汉平原,在湖湘之间,土俗好巫而祠祀鬼神,祭祀时则歌舞以娱神,所以在这一带很早就流传着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楚声。《诗经》十五国风独无楚风,《汉广》、《江有汜》等诗亦收入二南,只是没有列楚风之名,其实楚地很早就有诗流传。庄子书中有楚狂“风兮”之歌,孟子书中有“孺子沧浪”之歌,中间都以“兮”字为节,已为屈原《离骚》的句法伸展作了开端。屈原的诗篇,当时只名《离骚》、《九歌》等等,后人效仿其声音体制作诗,才叫做楚辞。宋人黄伯思在他的《新校楚辞序》中把楚辞的特色说得很清楚:“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若‘些’、‘只’、‘羌”、谇”、‘蹇’、‘纷’、‘佗傺’者,楚语也;顿挫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兰、匟、荃、药、蕙、若、苹、蘅者,楚物也,率若此,故以楚名之。”
楚辞最直接最近的影响是给予汉赋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说:“《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辨》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惠巧……气往轹右,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是以枚(枚乘)贾(贾谊)追风以入丽,马(司马相如)扬(扬雄)沿波而得奇。”这里就把楚辞下开汉赋一体,说得很清楚。自来辞与赋并称,辞赋铺张扬厉,排比往复,皆导源于《离骚》。赋家推崇屈原,往往把屈原的作品也称为屈赋。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楚辞的文学史地位和审美特征,我们对楚辞的影响就不能局限于讨论它和汉赋的关系,而应更深入一步。
楚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异军突起是一种令人惊讶的特异现象。《诗经》很伟大,但四言体形式短小而机械,又是集体性创作,找不到一个有名有姓的作者,所以楚辞的产生就如同晴空霹雳,在号称蛮荒的南国,在万里无云的楚天中,突然“爆发”出一个世界性的大诗人和千载不朽的大诗篇,的确是一件令人惊诧不已的事。
楚辞中的大多作品都是卓绝千古的。例如,《离骚》作为抒情诗,思想之高超,感情之充沛,形象之奇诡,语言之华丽,尤其是篇幅之宏伟,影响之巨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历代模拟《天问》的作品很多,但没有一篇成功的,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天问》的不可企及。屈原的《九歌》是神话文学创作的鼻祖,对后世爱情诗、传奇文学、戏剧和造型艺术作品影响很大,而且是第一套文人创作的抒情组诗。他的《九章》少数作品思想艺术性较差,但作为“传记性”、自叙性的抒情诗,其首创性、独创性也不容低估。《招魂》无论思想艺术价值如何不高,但它全为藻饰铺排的辞赋先声的文学史地位则无法动摇。他的《橘松》是第一首文人咏物诗,他的《国殇》是傲视千古的爱国诗篇。这样多的文学史之“最”或“第一”集中于一人,这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罕见的现象,甚至有人据此屈原是否实有其人。(www.zuozong.com)
《楚辞》那“芳草美人、恶鸟神禽”的一整套广义的比兴系统也被魏晋文人继承和扩大。例如一些名家如阮籍、嵇康、陶渊明、谢灵运直到郭璞、张华、谢月兆、江淹都景仰屈原。从后人对屈原的追慕与继承,就可以看出屈赋在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积极浪漫主义诗人。鲁迅先生曾经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很准确地指出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他说:“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屈原不仅建立了一个以辞赋或骚体为代表的“浪漫文学”流派,而且还开创了一个浪漫主义传统。中国人生活艰苦而又勤劳,民族性格趋于坚忍、实际、保守、中和,中国的哲学、政治、美学、文艺务实性较强,伦理化、生活化色彩鲜明,所以文学也一直以现实主义为主潮。但是浪漫主义却也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一个强大而光荣的地位,屈原及其诗篇“披荆斩棘,荜路蓝缕”的首功是不可抹煞的。屈原的作品里有一整个时代在跃动,有一整个“民族魂”在呼号;而且,他的作品里那些经过“虚化”的“意象”“符号”或“象征”(例如以“虚拟”的名号出现的“高阳”“伯庸”“正则”“灵均”“重华”“彭咸”“灵修”“女女须”“灵氛”“巫咸”等等),实在性或特指性大多明确而浓烈;他所运用或创造的神话意境或形象,现实性(或实指性)也比较强。这说明屈原的浪漫主义不但以他的爱国主义、人和主义等先进思想为“世界观”基础,而且紧紧地跟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史里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它还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屈原既浪漫又现实的诗篇依然是我们这个伟大、坚忍、保守、中和的民族灵魂和性格独特的反照,是现实主义的必要补充,证明着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而且是那个既流淌着眼泪和鲜血、又充满希望和奇迹的“黄金时代”的产物。
屈原开创的浪漫主义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上绵延不绝,魅力无穷的浪漫主义作品不断涌现,从而使楚文化这颗明星在整个中国文化史的夜空上特别明亮,光照千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