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城郭巨庙会行会:闹元宵庆祝活动,东岳大帝出巡

古城郭巨庙会行会:闹元宵庆祝活动,东岳大帝出巡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起来,郭巨的传统并不在“过春节”,而是在“闹元宵”。郭巨建城于明代,因此也原汁原味地继承了明代的传统,庙会、行会在郭巨一直经久不衰。短短十几天,为祈祷风调雨顺,有这么多对民间信仰来说很重要的纪念日,因此数节合办,统一以“礼拜会”名头进行庆祝。·抬阁礼拜会是当时郭巨一年里面最热闹的日子,全城出动,人人参与其间,最重要的活动便是“行会”。行会有一个重要仪式就是“东岳大帝出巡”。

古城郭巨庙会行会:闹元宵庆祝活动,东岳大帝出巡

记得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郭巨民间的过年氛围很浓厚,从十二月廿五六开始,一直到正月初十前,大街小巷都有龙灯、马灯、车子灯、大头和尚等穿梭来往,表演队伍并非清一色来自郭巨本地,有一大半来自外地,这些外来演出队伍除了给郭巨民间带来喜庆,也可赚点“过年铜钿”。有些爱热闹、胆子大的孩子可以跟着龙灯、马灯走上一天,没工钱走一天怎么了?千金难买我愿意!我有一个同学小时候就很喜欢凑热闹,每当看到龙灯来了,不管天气多冷,拖着两串鼻涕能跟随他们走上十里八乡,后来他去外面“开灯”做了老板,现在见面我们还会拿这事笑话他。那时走街串巷的龙灯、马灯等表演一般集中在过年前后,彼时闹元宵并不多见。

20世纪90年代之后,情形倒过来了,过年舞龙舞狮成了“走形式”,闹元宵却成了“重头戏”。一半的原因可能是由于90年代后郭巨多数家庭忙于灯具生意,对过年舞龙舞狮既没时间也没心情参与;一半的原因是由于区级文化部门的引导,把“闹元宵”作为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发展。

所以在90年代后,郭巨灯人总是等元宵闹过之后才动身去外地。

说起来,郭巨的传统并不在“过春节”,而是在“闹元宵”。那时也不兴叫“闹元宵”,而叫“庙会”或“行会”。

· 闹元宵盛况

说到行会,历史便悠久了。行,指的是各行各业;会,指的是聚会。因此简单来讲,行会就是各行各业的聚会。因为是聚会,所以要拿出看家本领,也由此形成了热热闹闹的场面。

“庙会”或“行会”从先秦就有了。一说到庙,就显得很神圣,但是在先秦,庙指的是“宗庙”,就是供奉、祭祀自家祖先的场所,并且有很重要的一点:祭庙只为统治阶级所特有。什么意思?就是不允许一般的平民百姓参加。老百姓只能闹一下,而不能祭。

到了汉代,因为佛教传入中国,这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庙会。随着汉代佛学昌盛,各地都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庙宇,唐代诗人杜牧就曾写过“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当时庙宇之多,所以围绕庙宇而产生的“庙会”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明清时,庙会的祭祀功能已减弱,多数以迎神赛会、游逛玩乐为主。庙会、行会既然以聚会为主,特点之一就是人多。人一多,便容易出事,有时是好事,有时是坏事。明代冯梦龙小说“三言”里面就有很多地方写到庙会,比如写庙会上某相公与某小姐彼此看对了眼,比如写某小厮光顾看灯忘了看顾小少爷,而把小少爷弄丢了等等。类似细节在《水浒传》里也有体现,美髯公朱仝在庙会上误失小衙内,被迫到梁山聚义。巧合的是,《红楼梦》里也有类似细节,《红楼梦》开篇即写甄士隐家人抱了小姐英莲去看元宵花灯,不慎丢了英莲,此英莲即为后来的“金陵十二钗副册”之一香菱。

“三言”、《水浒传》作者皆为明代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出生年代与明代也比较近,书里细节大多仿照明代风气,由此可见明代庙会的兴盛。

郭巨建城于明代,因此也原汁原味地继承了明代的传统,庙会、行会在郭巨一直经久不衰。据老人们介绍,郭巨庙会自明代筑城后就有,郭巨有句俗话“戏文夹礼拜,人客团团挨”,形容的就是庙会人挤人的盛况。庙会时不仅有各村社的行会、赛灯,有时还有戏文可看,于是十里八乡的亲戚都赶过来,形成了“人客团团挨”的场面。

一般来讲,郭巨一年之内有两次盛大庙会,一是闹元宵,一是礼拜会。

闹元宵,从正月十三夜起,至十八夜止。十三夜谓上灯夜,十八夜谓落灯夜。因此从正月十三起,郭巨城里东南西北四庙开始点灯,四庙即东门石公庙、南门林府庙、西门城隍庙、北门东岳宫。庙里先点灯,宣告礼仪开场,到晚上,城内外民众手提各种花灯行走四庙,彼时花灯璀璨,人影婆娑,街头巷弄到处摩肩接踵。十四夜晚上还有两个传统:一是请“井头姑娘”,一般都是未婚姑娘私下里进行,主要是问姻缘、卜前程;一是已婚妇人“走十桥”,走完十桥,最后到城隍庙敬香,了却心愿。

礼拜会,《郭巨简志》记载为二月初八到二月初十,荆翼宪老先生所写《郭巨庙会》记载为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举行,综合起来,大约为二月中上旬春耕开始之前。

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二月初九,六祖慧能诞辰;二月十九,观音菩萨诞辰。短短十几天,为祈祷风调雨顺,有这么多对民间信仰来说很重要的纪念日,因此数节合办,统一以“礼拜会”名头进行庆祝。

为什么叫礼拜会?单看名字,有人会想到基督教里的礼拜,其实它与基督教的做礼拜没有丝毫关系。究其原因,还是源自明代。明时郭巨倭乱频繁,为抗击倭寇,郭巨四城内乡民自行结社,组成“义军”,每到战时,四社先虔诚礼拜菩萨,祈求得胜。大约心诚则灵,战事多有胜利,此后便有了“礼拜会”的传统。

· 抬阁

礼拜会是当时郭巨一年里面最热闹的日子,全城出动,人人参与其间,最重要的活动便是“行会”。行会的几处细节,还可见到郭巨作为明代抗倭战场的底蕴和风采。其一是战旗林立,行会队伍以帅旗打头,旗上绣有大大的“纛”字,相当于统帅领兵出战,队伍中间穿插文武旗,尾旗压阵在后,完完全全是部队行军打仗的样子;其二是参与人员都身穿类似明军战袍的绣花彩衣,象征着他们抗倭将士后人的身份;其三是击鼓鸣金,队伍里专门有锣鼓队,负责敲锣打鼓,古代时候打鼓意谓出击,鸣金意谓收兵;其四是一路放炮,寓意“军威炮”“得胜炮”。

彼时郭巨四城门都有会社,分别是东门的“东升”社、南门的“南熏”社、西门的“平安”社、北门的“春雩”社。行会时各社互不谦让,尽显手段,有彩灯、鼓阁、花篮、抬阁等等。抬阁上还演戏文,如《白蛇传》《水漫金山》《三国五虎将》《三打白骨精》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彼时灯火辉耀整个郭巨城,锣鼓喧天,人山人海,一直到下半夜方休。

行会有一个重要仪式就是“东岳大帝出巡”。行会开始前先在东岳宫(今十字街北门村村委会旧址)里举行出巡大典,由德高望重之人主祭,率众参拜,朗读祷词,而后将东岳大帝菩萨和灵官菩萨请出座龛,坐上神舆,开始出巡。仪仗的排列先后有序,规定严格,各种器具都显示着东岳大帝菩萨的威严。灵官菩萨在前,为开路先锋,有四人抬轿,旁扶多人,东岳大帝菩萨坐轿在后,有大旗大锣开道,还有专人手执“肃静”“回避”牌,后有红黄蓝绿等旌旗压阵。一路上彩旗招展,鼓乐喧天。请菩萨出巡,是为了让菩萨察看田头,保佑丰收,消一方灾难,护一方平安。

郭巨的庙会和行会文化,体现的是倡孝扬善、祛灾避凶的价值取向,最本质的追求是生命与健康。在“天人合一”和“万物有灵”的思想观念下,郭巨先民们始终在学习并且保持善待一切、关爱一切的心态。而这,也是我们当代人应该学习和继承的。

附录:

郭巨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

郭巨历史源远流长,因地处浙东沿海,港口运输发达,更有壮怀激烈的抗倭史迹,形成了以海防、农耕、渔业等为特色的地域文化,孕育了种类繁多、风华独具的郭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更好地传承郭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官方投入、民间参与,在东港社区成立了郭巨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设“山海相接、千户所城”“抗倭英豪、烽火总台”“风华郭巨、非遗存珍”三个主题展厅,以文字、图片、视频、实物模型展示等多种方式向人们展现了郭巨城历史上的繁盛辉煌,抗倭硝烟中的丰功伟绩以及传承发展的非遗经典。

· 非遗陈列馆内部

西门村非遗介绍

郭巨西门村民间艺术项目主要包括车子灯、鼓阁、抬阁、马灯、民间乐队五个项目。目前民间艺术团队有成员150余人,志愿者30余人,近年来多次参加北仑区、宁波市举办的各类大型文艺活动,受到民众喜爱。其中车子灯、鼓阁队伍组建于1996年,开始主要是在春节期间到各家各户入户表演,向村民们传达贺岁之情,以后年年参加郭巨城区举办的闹元宵活动,以欢快喜庆的表演风格及悠扬动听的马灯曲调为当地民众所熟知喜爱。车子灯、鼓阁不但接受过电视台的专门采访,而且还曾多次参加北仑区举办的各项活动,如建区十五周年大巡游活动、北仑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暨浙江省第二十二个老人节健身表演活动等。2008年西门村组建了抬阁项目,元宵节抬阁这一民间艺术在隐世60年后又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吸引了当地民众的目光。抬阁从设计、制作、艺术加工到表演都是由西门人亲力亲为的。

西门村汪玉庠先生是西门抬阁的主要设计者,他在60年前看到过抬阁表演。凭着多年前的印象,他设计出了抬阁的雏形后又四处走访悉知抬阁的老人,共同商讨设计上的细节问题。而制作抬阁的木匠、漆匠都是技术精湛的西门村民间艺人,这便使西门抬阁在制作艺术上很好地保留了典雅精致的江南传统韵味。抬阁表演中,抬阁处于最后,前面分别设有大旗、铜锣、灯笼、方牌、花篮、九连灯、鼓阁等仪仗队,整支队伍有近70人,场面盛大,气氛热烈。2006年西门村抬阁被列为北仑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西门村被评为抬阁的传承基地,汪玉庠先生被评为西门抬阁的传承人。

马灯是西门村2009年创建的一个项目。经过老一辈艺人的共同探讨研究,对传统流传下来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良。新制作的13只马灯,颜色各异,多次在春节、元宵期间进行表演,同时对表演艺术也不断进行培训,让马灯这一表演艺术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车子灯、鼓阁、抬阁、马灯等民间艺术的表演都离不开声乐的后场支持。西门村民间乐队成立于1998年,由12人组成,拥有主胡、二胡、大提琴、小提琴三弦扬琴、笛子等各类乐器,演奏越剧、甬剧、三六细则、马灯调等民众喜爱的曲调。自民乐队成立以来,长期坚持活动。村里设有民乐练习室,每周一至周六向民乐爱好者及戏曲爱好者开放,以便共同研讨学习。民乐队曾多次参加北仑区的大型文艺活动,如北仑区“海享文化”等,丰富了群众的娱乐生活。

舞 龙

舞龙,也称舞龙灯或耍龙灯,源于古代农耕文化。开始只是一种祭祀祈雨仪式,汉代后发展成为一项集娱乐、喜庆、竞技、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习俗性活动。

郭巨舞龙的起源也与祈雨有关。旧时,郭巨缺水。逢久旱不雨,百姓为求雨举行请龙会,时间在农历十月。先派人去舟山桃花岛请来龙水,然后抬着龙水,并请出龙王庙菩萨在当地行会,到晚上把菩萨送回龙王庙才告结束。后来舞龙作为民间娱乐节目,过年时上街游行,配上两个大头和尚。一个大头和尚在前面引路,另一个大头和尚在后。舞龙者在街上表演各种动作,随着锣鼓点变化,舞龙有绕圆场、打地滚等多种动作,鼓点加紧时,舞龙动作也要加快。

舞龙的动作和造型一般有“团龙起伏”“龙盘柱尾起伏”“正反腾越行进”“快速游龙”“连续穿越行进”“尾盘造型”“连续左右跳龙”“首尾穿身”“首尾内外起伏”“曲线造型”“绕身舞龙”“站腿舞龙”“穿尾腾身”“立龙造型”“直躺舞龙”和“龙腾九霄”等16种。

· 舞龙(www.zuozong.com)

龙的制作也很讲究,除龙体颜色不同外,龙须也分红色和白色两种。白须者示明为一条老龙,舞龙者年纪已大,行会碰到一起时,表示甘拜下风。红须舞龙者都是青壮年,特别是舞龙头者,往往是身强力壮、性情刚烈之人,两条红须龙碰一起,往往会起打斗场面,称之为“斗龙”。

舞龙伴奏乐器主要有锣、鼓、钹等,根据舞龙的节奏演奏,一般以铿锵、高昂、激阅的乐曲为主。

抬 阁

抬阁是一项起源于春秋的古老的民间文艺活动。老百姓通过抬阁祈福,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郭巨抬阁于明清时期自温州乐清地区传入,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抬阁最初只有四驾,后来增加到八驾,在各类民间文艺中地位十分显赫,装饰与道具也格外豪华醒目。抬阁的形式,是由数名10岁左右儿童扮演刘备孙权、孙太君、赵云戏剧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分上、中、下三层,分别站或坐在长方形的阁子上,由八个壮汉抬着行走。扮演的戏剧不同,阁内造型、置景、绘画也各有区别。郭巨人的抬阁中扮演的戏剧有《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寺、《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三国演义》中的三英战吕布、《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等等。

郭巨抬阁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舞蹈、绘画、戏曲等艺术为一身,人物造型逼真,充分展示了郭巨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和欢迎。

鼓 阁

鼓阁是模仿我国古代飞檐翘角的建筑而制成的一台有鼓、有锣的亭阁。郭巨的鼓阁花样很多,有花轿型的、沙船型的、游龙型的、凤舞型的,形态各异。阁的四方都是翘角的,象征着四方平安、四季发财。鼓阁内有板鼓、大鼓、京鼓、扁鼓,阁外有镗锣、音锣、小锣。一人司鼓,一人打锣。前后两人抬着行走。后面是乐队,有二胡、板胡、笛、箫、月琴、三弦、唢呐、铃、钹、狗叫锣等乐器伴奏。曲调以民间喜闻乐见的“江南丝竹”(即“三六细则”)、“梅花三弄”等为主。演奏时也各有不同,有的以二胡为主旋律,其他乐器随和,特点是旋律优美、音韵柔和,是人民群众最爱听的。也有用板胡为主旋律的,板胡声音清脆悦耳、节奏有力,拉起来有“吱勾”“吱勾”的像小狗叫的声音,经鼓锣配合,非常动听。还有一种叫“将军令”,敲起来紧锣密鼓,大有雄赳赳气昂昂的感觉。当鼓锣停下来时,唢呐吹起了“龙虎斗”的曲调。真是热闹非凡,令人意气风发,精神振奋。

· 鼓阁

马 灯

马灯起源于南宋,与“泥马渡康王”的传说有关。后演变成浙江地区颇具群众性的民间娱乐活动,俗称“串马灯”。

新中国成立前,郭巨地区常有马灯队到每户农民家中祝贺新年,正月十四上灯夜闹元宵在城隍庙演出,新中国成立后中止。2002年底,郭巨东港社区做出5只马灯。2008年元宵节,郭巨东门村老年协会做出1只大白马,配合《唐僧取经》节目参加演出。2010年元宵节,郭巨西门村做出13只马灯,演出《穆桂英挂帅》等节目。

马灯有3只马、5只马、7只马、13只马,串马灯者扮演的为戏剧中的角色。如3只马扮刘、关、张或白娘娘、许仙、法海;5只马扮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虎将;7只马扮演岳飞、岳云、高冲、张显、王贵、汤怀、牛皋等角色,还配马夫1人,需会打虎跳、翻跟头者担任;13只马扮穆桂英及孟四娘、杜金花、黄琼女、单阳公主、杨七姐、马赛花、耿金花、邹兰英、杨秋菊、董月娥、杨九妹、杨排风等手下众将。串法是:3只马1只在中,2只对串;5只马1只在中,4只对串;7只马套8字形;13只马1只在中,12只对串,分左右2队,套大小8字、串圆心、破花等。伴奏乐器为粗乐器、锣、鼓、小钹、大锣等,敲打节奏以马灯调为主,曲调与车子灯相同。

· 走马灯

跳蚤会

“跳蚤会”始于清乾隆年间,是每年元宵庙会的传统节目。20世纪50年代初,“跳蚤会”自定海白泉乡流传至沈家门渔港,又自沈家门传至北仑区。北仑跳蚤会主要分布于柴桥和郭巨一带。

· 跳蚤会

从前的跳蚤会没有情节和人物,完全是逗趣娱乐性的。后来融入了戏剧性的效果,使舞蹈情节风趣诙谐,动作轻盈活泼,节奏短促而酷似跳蚤,因而得名“跳蚤会”。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农历年前百姓要“祭灶”,在灶前跳此舞,故也叫“跳灶舞”。后来又穿插了“济公斗火神”的当地民间传说情节,一舞两用,流传至今。

大涂塘村的跳蚤会便是来源于舟山。十多年前,有一舟山人搬迁到大涂塘村居住,因他会这门艺术,闲时教当地人学习,刘左祥先生就在此时学会。跳蚤会“济公斗火神”为双人表演节目,一人饰济公,另一人饰火神,其中火神为女性,由男人装扮反串。表演情节为:有一日,济公和尚得知火神要去焚烧灵隐寺,前去阻拦。火神化作女身,百般勾引济公,但被济公识破,不为所动。两人用形体动作表演,一个前进,另一个阻拦,以此形成舞蹈。

表演时男女时而对舞,时而走圆场。基本舞步为大八字步半蹲跳走式,男女主角脚步随锣鼓节奏跳跃式戏耍为主,男角在前,女角在后,女进男拦,女退男进,步似跳蚤,转如旋风。整个舞蹈,一人舞扇,一人打洋伞,不时表演出种种滑稽可笑的动作来。行会时,两个表演者由粗草绳围成长方形,边舞边唱,唱法类似“小热昏”。其伴奏乐器为打击乐一套,大锣、小锣、小钹、鼓各一只。

车子灯

车子灯相传在隋炀帝游江南时传入浙东,曾作为沿海人民抗倭筹集资金、传达军情和消息的工具,后来又逐渐演变成节日喜庆和娱乐表演活动。

· 车子灯

郭巨西门村的车子灯为方形,高约170厘米,宽约90厘米,用小木条做骨架,外面用彩色绸布包装,绘上图案,有古代人物等。车顶四角各用龙凤来装饰,向外挑出,意为“龙凤呈祥”。表演时,由一人钻到里面,车子用宽带缚住挂在肩上,并用两手握住两边骨架。车子离地约10厘米,以看不到表演者双脚为宜。表演时两辆车子灯随着锣鼓点子或绕场翩翩起舞,或两车对串,车子灯还要有节奏地摆、荡,呈现起伏的舞蹈动作。两个大头和尚在车子灯左右前后不停地跳跃舞蹈,并用蒲扇驱赶挤压进来的观众和小孩,一直到鼓点停住,表演结束。唱曲开始后车子灯则在原地随着曲子节奏左右上下摆动。唱者一般由嗓音较好的女性担任,以唱马灯调为主,也可以唱当地流行的各种小调。

车子灯的伴奏需背架锣一架,共挂三锣一鼓:上面平行挂两只锣、一只鼓,下面挂一只低音锣。此外还需二胡、中胡、月琴、三弦、长笛伴奏,另一人演唱马灯调或当地流行民间小调。

高 跷

高跷相传是古人为采集树上野果,在脚上绑长棍发展而成的一种活动,因而历史久远。旧时,大碶、柴桥和郭巨等地年轻高跷手能踩一米多高的木枝在泥泞水田里行走自如。高跷主要在举行庙会时表演,20世纪50年代后,则在庆祝丰收、欢度春节、闹元宵等活动中表演。郭巨高跷用圆木制成,上端略粗,下端略细,总高1.6米,离地1.2米处做一块跳脚板。表演者脚踩在踏板上,上端40厘米部分和小腿捆紧。一般由4—6名青壮年扮成传统戏剧中人物,如《王老虎抢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也有自编滑稽剧的,如大涂塘村的高跷就以自编滑稽剧《扒灰佬》和《怕老婆》而闻名。高跷的特点一是高,二是扮相出色。郭巨高跷在1.2米以上,行会时走在街上特别显眼。伴奏乐器为唢呐,曲目根据表演的内容选择演奏。

响器木偶

响器木偶是北仑郭巨当地独特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相传100多年前由高跷演变而成,由俞明香等人发起创作,一般在农历正月元宵、二月庙会中巡游演出。完整的木偶人队伍共有9人,其中1个县令、8个衙役(2个敲锣、2个合钹、2个举旗、2个举“肃静”牌子),每个木偶人高为1.15米,重约10公斤,人头、手脚等暴露部位材料为木头,用油漆涂抹而成。身体关节部位用木偶金属器械结合,外面穿上表演所需的绸缎衣服,每个人偶各执锣鼓等响器,其中一个七品县令体形略大,排在中间,执袍而行。游行中每人各持一个木偶人,拉动绳子,木偶人便会自动敲打响器,表演时各种乐器齐鸣,十分热闹。

· 响器木偶

火连星、炮担

火连星是用一条绳子两端各扎一只火篮,篮内放木炭,木炭点燃后,就双手不断地拂,越拂火越旺,火篮成了圆圆的火圈。随着拂的方法不断改变,火圈也随之不断变化,像杂技表演一样,非常壮观。火连星除观赏外,还用于驱散围观人群,为行会队伍开道。

炮担是指表演者肩挑两只箱子,箱子分别装有铁制爆竹,并露出导火线。一般由1—2人表演,一人挑担,一人点火。旧时,到庙前由炮担手点火放炮,表示菩萨出殿或回殿。

(以上内容选自《郭巨民俗》《郭巨城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