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才起了个头,我就走向总台山。立春一到,百草回芽,初春的总台山,绿意尚未浩荡,那些来日的芬芳还在枝头的蓓蕾里孕育,只等惊蛰一声雷响,再盛放给天下看。
山,坐落于郭巨的乡下,山势并不起眼。
可是说起来,它颇有点历史。据说它原本不叫总台山,而叫三塔山。明朝时,开国大将汤和奉命整饬浙东海防,他派人在三塔山顶建造烽火台,用于传递军情。后来烽火台升格为总台,下辖高山、土泽、观山、梅山和虾腊等五个烽火台,与舟山的朱家尖烽火总台隔海相望,协力守卫浙东。三塔山也因此改名为总台山。因为有这段历史,1994年,总台山被公布为北仑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又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脚下有片小小的盆地,叫“小涂岙”,它是郭巨最古老的地方之一,早在唐初,这里就有人家居住,南宋时,这个地方就有了行政归属,叫“小涂村”,与大涂村同为郭巨最古老的村落。一条溪流从总台山上下来,横穿小涂岙。溪流上有座小桥,名叫“紫微桥”。这个名称有点古怪,因为郭巨城外有地名“紫微岙”,按理说,紫微桥应在紫微岙里,如此可以对应。小涂岙这座桥为什么叫作紫微桥?据桥面上的文字记载:紫微桥原址在小涂岙口,始建于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嘉靖初,修半塘后本岙溪坑改流,沿西山脚,经月洞桥、东城河。文字并未提及紫微两字来历。试着猜测一下,紫微两字在星象中代表北极星,象征着北方,小涂岙恰好位于郭巨城的北面,因此命名为紫微桥,如此似乎勉强能说通。
· 紫微桥
· 紫微桥溪边沙朴树
紫微桥边有棵沙朴树,很有些年头了,虬枝峥嵘,盘根错节。沙朴树靠近一户人家的围墙,那户人家很贴心,砌围墙时特意断开,好让沙朴树有自由生长的空间。天长日久,看起来沙朴树像是镶嵌进了围墙里,那户人家也像生活在了风景里。
沿溪而行,眼前出现旷野,种着各色花木及蔬菜瓜果,一行行井然有序,颇为可喜。这片沃野,是不少农户的“聚宝盆”,正值春天,农人在地头忙碌。他们种植这片花田,如同诗人谱写一首抒情诗,刚刚扦插时,田间那些短簇的新苗,如简短零落的文字,诗篇已经大致勾勒,只是那些日后的美丽尚在沉睡,等待着某一日被晨光唤醒;之后的许多个深夜,露水下苗木的抽枝长叶声,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动听旋律,那是诗人辛勤劳作的结晶;终于有一日,花木都已长大,那些沾满了露水的花儿完全盛放,整片花田望过去都是云裳斑斓,一篇壮丽兼优雅、恢弘而又不失细腻的诗作从他们手下诞生。
从小涂岙到总台山顶有两条路:一条是盘山公路,适合开车;一条是古道,可能在明代建造烽火台时就有了。古道用卵石铺就,古道两边颇多野生茶树,假如有心采摘,也可收获好几斤嫩茶,够嗜茶人整年饮用。然而总台山里茶树多得很,生长于道旁的茶叶很少有人看得上,它们也只是自在开谢罢了。
沿着山路上行,传来附近山谷里两只鸟儿的对话,一起一伏,像两个人在遥远处悠然地问答。抬起头寻觅良久,却找不见它们的芳踪。
爬完古道就到了半山腰,眼前豁然开朗,这里是一处敞亮的平台,视野开阔。平台上还有座土地祠,庙门四季洞开,过往行人可随意参拜,不受拘束。原先只供奉土地公公,或许是怕公公一人在深山里寂寞难耐,于是在公公旁边又塑了一尊土地婆婆。就连乡下的宗教,也有着凡间温暖的人情味,知道疼惜人。
这两尊菩萨慈眉善目,予人以亲切感,不似怒目金刚般眉眼叱咤。对着这样和蔼可亲的菩萨,世人极易敞开心扉,对其倾诉点知心话。
我即如此,每逢来总台山朝拜,爬至土地庙处就停下来,给菩萨请个安,磕几个头,与他们商量些纠结的心事,盼望菩萨能不时关注在下的大好前程。把心事托付菩萨后,人就会轻松许多,又有力量重整旗鼓,去攻打自己的江山。(www.zuozong.com)
走出土地庙,继续前行,一百米不到处,就是云隐寺。行行复行行,不知拐了几个弯,到了一座亭子。亭子名“览城阁”,建于2007年,亭阁里面画有汤国公肖像与他生平记载,另外墙壁上绘有郭巨简介与明时郭巨抗倭组图,极好地体现了郭巨城与总台山的内涵。亭阁外墙为类似于庙墙的朱红色,郭巨人历来尊崇汤国公,内心大约是把他与神祇等同的,因此将纪念汤和造城、筑台的览城阁漆成了朱红。只要走入郭巨城,从山脚望上去,便能看到总台山上的这一抹朱红。
· 云隐寺
继续攀爬。群山寂寂,一路山花开到荼蘼。忽然想到清代诗人曹昌燮曾为总台山写过一首诗,题目叫《登郭巨城外山》,全诗如下:携杖碧云巅,苍茫落日悬。江吞孤屿小,山裹一城圆。世乱兵逃戍,民贫海作田。西郊吾怕过,宿草满新阡。
总台山以云雾出名,因此诗人以“碧云巅”来代之。诗人在总台山上眺望,但见远处落日悬浮于东海上,景象苍茫,梅山岛如一叶孤舟,在海中央漂浮。再望山下,却是小小的一座城郭,这座城由明朝大将汤和建成,在古代属于千户所编制,历有重兵屯守。可惜由于世道混乱,原该戍守边疆的士兵纷纷逃离,致使边城荒凉。百姓生活贫苦,只能靠从海里捕捞点鱼虾过活。
描写郭巨的诗留存于世的极少。少,有时却是精品的代名词。因为据说陈子昂入选《唐诗三百首》的作品也只有一首,或者说只有两句话:“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是这两句话,让他名垂青史。
曹昌燮生活于清朝光绪年间。那个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动乱,也最懦弱的时代,先后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大事件,正是这些事件,对数千年的封建统治造成一定冲击。身处这样的时代,要想歌舞升平不可能,要想安贫乐道也不可能,诗人笔下所能反映的只有民不聊生。诗人以郭巨这样一个极微小的点,折射出了当时中国的全貌。曹昌燮的诗给后人描绘了一幅很细致的历史画面,既有自然景物,又有世道民情。自然的壮美,更衬托出世道的悲凉。
· 总台山石屋
来到峰顶,烽火台就矗立在眼前,它用石梁搭就,石梁上布满苍翠的苔藓。抚摸着石梁,不禁想到数百年前,这座总台连同台上的守烽将士,曾经无数次孤独地屹立在此,沉默无语,任风雨沧桑,视线里除了茫茫大海,便是沉沉山风。
· 总台山望港亭
从这里望下去,可以望见整个郭巨城。密密麻麻的房子,像一只只小小的火柴盒。底下村落拥挤地聚在一处,分明是个小小人间。数百年前,先人为躲避战乱,长途跋涉来到这个沿海的狭小地段,凭双手,凭锄头,逐渐筑起海塘,以抵抗汹涌的潮水及肆虐的台风,逐渐开垦荒山,好种植稻禾。数百年过去,他们与这片大地相亲相爱,终于打造出一个小小的繁华人世。经过春水的洗刷,眼前的人世分外清明。朗朗乾坤,无处不透着鲜洁明快的好。
望着山下苍茫人间,只觉得能够生在这样的人世,能够身处其中,能够眼看着天地繁华,能够在这样的光阴中老去,就算什么也不做,什么也做不了,那也是一种好。
我感慨着,似乎有千言万语,然而竟不知从何说起,譬如当年,年轻的慧可千里迢迢赶到嵩山,一旦见到达摩,也是不知从何说起。此刻阳光普照,我与总台相对无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