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不到10岁的琼瑶写了篇小说《可怜的小青》,投稿给《大公报》“现代儿童”副刊,很幸运被录用了。这位后来名满天下的言情小说作家知不知道,编发她这篇小说处女作的编辑,正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事业的先驱与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东方安徒生”的陈伯吹。
陈伯吹
陈伯吹与时任文化部长王蒙(左)
陈伯吹兼任主编的“现代儿童”副刊,联络了很多当时上海及各地的儿童文学作家,如仇重、陈伯吹、范泉、黄衣青、方轶群、何公超、金近、贺宜、沈百英、郭风、包蕾、任大霖、严冰儿(鲁兵)、圣野、施雁冰等。出现在这个副刊上的,除了童话、小说、故事,还有寓言、诗歌、剧本、科学小品、科学小试验、历史故事、手工、谜语、连环画等。这副刊,成了那个年代上海儿童课外生活的芳草地,美好的记忆足以滋润一生。
那时候,陈伯吹的本职工作是国立编译馆教科书部的编审,负责小学国语教科书编写。中华书局出版的《小朋友》杂志,从1922年4月6日创刊到1937年“八·一三”事变被迫停刊,每期都发行5万多份,一直居全国刊物发行量之首。不久,陈伯吹受聘筹备这本在中国儿童期刊史上资历最久、影响最大的杂志的复刊,并担任主编。
陈伯吹与孩子们
出生于宝山罗店的陈伯吹,年轻时在家乡小学教书,17岁就开始了儿童文学创作,写出了第一部中篇小说《模范学生》(后改名为《学校生活记》)。1929年,23岁的他来到大上海,上午在幼儿师范讲课,下午到大夏大学听课,晚上躲在幼师5平方米的宿舍里彻夜笔耕。他向当时有名的文学杂志《小说月报》投稿,杂志主编、名作家郑振铎从他的职业优势和创作专长出发,劝他扬长避短,专攻儿童文学。陈伯吹欣然接受,从此就怀着“为小孩子写大文学”的执念,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命运,与儿童文学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在日本侵华的日子里,陈伯吹奋笔创作了中篇小说《华家的儿子》《火线下的孩子》和童话名篇《阿丽思小姐》《波罗乔先生》。《华家的儿子》充满了战斗性,小说主人公“华儿”象征在屈辱中奋起的中国人民的形象。他想通过这样一个形象,唤醒全国少年儿童,坚强起来、团结起来,不做亡国奴,做顶天立地的“中国人”。这部小说在《小学生》杂志连载后,又出版了单行本。它不仅是陈伯吹创作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的一部名著。后来,在新四军领导的抗日地区的一些学校里,这本书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补充教材。
从淞沪停战协定签署到日本人在太平洋发动“珍珠港事件”前夕,九年多安定的日子里,陈伯吹担任儿童书局编辑部主任,主编《儿童杂志》《儿童常识画报》《小小画报》三种杂志,还和儿童书局同事编了200本的《儿童半角丛书》、120本的《我们的中心活动丛书》……(www.zuozong.com)
在大夏大学、圣约翰大学、震旦女子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过“教材教学法”“儿童文学”等课程,在新中国第一个少年儿童出版社担任过副社长,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过编审的陈伯吹,终于进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这一时期,他不仅为新中国的儿童写出了短篇小说集《中国铁木儿》、童话集《一只想飞的猫》《幻想张着彩色的翅膀》、散文集《从山冈上跑下来的小孩儿》、论文集《儿童文学简论》等,著、译、编近300万字,出版书籍百余本;还经常到中小学、少年宫与孩子们座谈、交朋友,参加少先队员夏令营和冬令营,与国内外许多少年儿童成为“忘年笔友”。
2014上海书展,“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签约
2016年“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颁奖
陈伯吹陈列馆扩迁至宝山区图书馆后,面积增加到500平方米,收藏了文史资料、实物、照片等600余件
一生勤奋写作、教书、做编辑的陈伯吹,辛苦挣来的薪水、稿费尽量补贴家庭,自己节衣缩食、粗茶淡饭,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用。然而,1981年春天,他却慷慨解囊,捐出一辈子积攒的55 000元,设立“儿童文学园丁奖”(1988年,人们为了感念他,改名为“陈伯吹儿童文学奖”)。这笔巨款被作为奖励基金,存入银行,以每年的利息奖掖优秀作品,旨在激励作家为孩子们创作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25年后,上海在宝山隆重纪念陈伯吹诞辰100周年。陈伯吹之子陈佳洱回到家乡,向区政府捐赠了其父的文史资料265件、实物130件、照片200余张等。让这些珍贵史料,在陈伯吹纪念馆里,熏陶爱好文学的一代代年轻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