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的起源,讲起来特别接地气。那本来是上海乡村田头传唱的山歌,流行在川沙、南汇一带的叫“东乡调”,流行在松江、青浦一带的叫“西乡调”。后来发展成有故事、有人物的,如《卖红菱》《拔兰花》等“同场戏”,也叫“对子戏”,由两个人演出,又逐渐发展为数人合演。1880年代,演出走进上海城区,观众以泥水木匠、小商贩为主,后来才影响到巨商大贾、政府要员。从花鼓戏、本地滩簧、申滩、申曲……名称换了又换。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
从此,沪剧唱遍了上海滩。
1905年出生于罗店乡下贫困家庭的金荷英,9岁就到上海宝成纱厂当童工。白天辛勤做工,晚上跑到先施公司看“申曲”,越看越喜欢,就拜申曲名家施兰亭为师,跟施的大弟子丁少兰学戏,取艺名丁婉娥。后来与丁少兰结为夫妻,成立“婉兰社”,并首创“化妆申曲”和“时装新戏”,开了申曲艺术的一代新风。以罗店、罗泾、罗南为中心,一直到江湾、大场的宝山“北头沪剧”,在民间逐步蔓延,蔚然成风,世人称在宝山地区演出的沪剧演员为“北头先生”。
丁婉娥
申曲唱片《三年会情》,丁少兰、丁婉娥演唱。1934年德国制造,蓓开公司发行
与丁少兰分手后,丁婉娥独立办起“小囡班”,取名“婉社儿童申曲班”。那是她一生中最辉煌的事业,也是百年沪剧最绚丽的一道风景。
1936年春尽夏至,丁婉娥招收了20余名从八岁到十三四岁的“小囡”,成立了“婉社儿童申曲班”,女小囡有丁是娥、汪秀英、杨飞飞、筱爱琴、丁亦娥、丁贞娥、丁幼娥、丁又娥、丁月娥等,男小囡有朱介生、小福田、小秋秋、小鹤轩、王春松、吴旭文、小阿顺、朱解生、许龙龙等。丁婉娥广寻名师为他们说戏、教唱、练功、排戏,还规定每个小囡要学会一样乐器。
戏排好了,丁婉娥又四处奔走,设法进永安公司天韵楼游乐场自费白演,将小囡班推上舞台。出乎意料,“小囡班”一炮打响,被黄金荣看中,带进大世界演出,轰动了整个上海滩。他们演出的戏有《十教训》《叠沙头》《五更乱梦》《火烧百花台》《卖妹成亲》《蓝衫记》等。
1937年大世界遭炸弹轰炸,小囡班被迫停演。为安全起见,丁婉娥解散了“小囡班”。这些小囡,以后大多数成了沪剧界的剧团台柱、著名演员、流派宗师。
丁婉娥的徒弟中,最著名、最有成就的有丁是娥、杨飞飞、汪秀英、筱爱琴四位表演艺术家,都是开宗立派的掌门人。(www.zuozong.com)
丁是娥出生于虹口贫穷工人家庭,原名潘银男,银(引)男即希望她带个弟弟出来的意思。9岁被丁婉娥收为徒弟,师傅非但不收拜师费,还拿出80元来接济她家里。从此改名丁是娥,跟着师傅勤学苦练,担任了200多部戏的女主角,最出名的有《罗汉钱》中的小飞蛾、《芦塘火种》中的阿庆嫂、《鸡毛飞上天》中的林老师、《雷雨》中的繁漪等。创立丁派艺术,成为沪剧的代表人物。
丁是娥
1961年沪剧《芦荡火种》。丁是娥饰阿庆嫂,邵滨孙饰刁德一,俞麟童饰胡传魁
杨飞飞出生于浙江慈溪贫寒之家,原名翁凤清。9岁拜文明戏老先生胡铁魂为师,在大世界唱文明戏。后又拜丁婉娥为师,交不起100元拜师费,磕三个头就进了儿童申曲班。随师爷杨炳华的姓,取艺名杨飞飞,希望在艺术道路上越飞越红越飞越高。果然,在以后的艺术生涯中成就不凡,以“杨八曲”为代表,创立了完整的“杨派”唱腔体系,成为一代宗师。有70年历史的宝山沪剧团,便是杨飞飞创办的;现任团长华雯,也是杨飞飞发掘的。
丁是娥与杨飞飞
汪秀英也是浙江慈溪人,本姓张,儿时住棚户区。早年拜申曲艺人汪彩荪为师,进“小囡班”后,唱、念、做、打都比其他小囡熟练,十三四岁就把落魄子弟“陆雅臣”演得活灵活现。日后在沪剧界创立了“汪派”,尤其是“赋子板”上百句唱词一气呵成,首屈一指。
筱爱琴是扬州人,原名吴彩珍。幼年丧父(医生),随母到上海一申曲演员家帮佣。先拜逢爱琴为师,取艺名筱爱琴,开始练功学戏。后经严格考试进“小囡班”,取艺名丁兰娥。她是最晚进去、年纪最小、貌相最好的小演员。后来唱《庵堂相会》出了名。她唱风格独特的“石派”,把“石派”唱到登峰造极。
丁婉娥退休前是上海沪剧院院长,可谓桃李满园,号称“一百零八将”。其中不乏汪华中、路敬业等佼佼者,也有汝金山、奚耿虎等转行音乐界成了名家。
沪剧名旦合影。后排左起小筱月珍、凌爱珍、王雅琴、石筱英、汪秀英,前排左起丁是娥、韩玉敏、杨飞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