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淞大学城的历史与毁灭

吴淞大学城的历史与毁灭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两次开埠促进吴淞发展的过程中,这里先后崛起过众多大中专学校,渐成蔚为壮观的吴淞大学城雏形。这是上海最早的“大学城”。复旦公学建校,严复贡献最大。遭日军轰炸后的同济大学大礼堂吴淞商船学校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创办于民国元年,次年位于吴淞炮台湾的新校舍落成后迁入。多年耕耘,吴淞大学城形成了雏形,但最终毁于日寇侵略战火。

吴淞大学城的历史与毁灭

吴淞地区,堪称上海高等教育的摇篮。在两次开埠促进吴淞发展的过程中,这里先后崛起过众多大中专学校,渐成蔚为壮观的吴淞大学城雏形。这是上海最早的“大学城”。

首开先河者,是中国公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学校借上海民房创办。次年,两江总督拨炮台湾百余亩公地,兴建校舍。宣统元年(1909年)迁入新校址。初期开设大学班、中学班、师范速成班,后逐步发展成包括文、法、商、理四院17系的综合型大学。中国公学的历任校长、标董都是学界或社会名流,有邵力子、郑孝胥、于右任、王云五、陈果夫、潘公展、马君武、张东荪、胡适宋教仁、吴开先、蔡元培、杜月笙、叶揆初等。学校聘请了不少饱学之士授课,有郑振铎沈从文、陈同生、冯沅君、高一涵、傅东华等。孙中山鲁迅、郑伯年、潘梓年等也常应邀到校演讲。不少学生日后成为社会栋梁,有欧阳予倩、吴晗、陈波儿、韩念龙、陈沂、杨杏佛,张奚若等。

中国公学旧址

1928年4月,胡适被推举为中国公学校长,开创中国公学的黄金时代

胡适曾是中国公学的学生,后被遴选为校长。他主政两年,“使垂老颓唐的中国公学,改头换面,造成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中国公学。”学生人数由30余人,增加到1 300余人。“实际上,自民国十七年四月至十九年一月在胡先生担任校长这一段期间,是中国公学黄金时代,无论从学校秩序上或教育内容上看皆有显著的进步。”1952年12月23日,胡适应邀返台讲学,在中国公学校友会举办的欢迎会上说:“中国公学的‘校史’,实在可以算作中华民国开国史和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的一部分,它的光荣、它的价值,将是不朽的、崇高的。”作为近代中国最早的私立大学之一,从筹办开始,中国公学就承载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关于家国、大学的恢宏梦想与期许,深深烙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鲜明印记。[1]

中国公学大学部学生会执监委员全体合影

民国21年(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中国公学校舍遭到严重破坏,教育部勒令其逐年结束,办到原有学生毕业为止。

其次是复旦公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马相伯、严复、熊季康、袁希涛等与原震旦学院部分爱国师生一起,在吴淞提督行辕旧址(今吴淞中学内)创办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马相伯任监督(校长),聘请宝山人袁希涛为首任教务长。复旦公学建校,严复贡献最大。他领衔发起向上海绅商各界募集经费,并协助制订《复旦公学章程》。继马相伯之后,严复、夏敬观、高凤谦相继出任监督。早期学生中,陈寅恪竺可桢等后来成为社会名人

1905年制订的《复旦公学章程》

马相伯,1905年创办复旦公学

1911年辛亥革命后,因校舍被光复军司令部占用,复旦公学一度停办。民国元年(1912年),暂借徐家汇李公祠复课,次年转为私立。董事会聘请孙中山等名人为董事,李登辉为校长。民国6年(1917年),更名为私立复旦大学,开招大学本科生,并在江湾翔殷西路(今邯郸路)购地70余亩,建造校舍。民国11年(1922年),另一批校舍落成,当年有学生316人。

同济大学校舍

同济大学校园全景及周边农田(www.zuozong.com)

同济大学原是德国人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民国6年(1917年),华董吁请收回由国人自办,从市区迁入吴淞炮台湾,借中国公学及海军学校校舍开学,称同济医工专门学校。民国8年(1919年)购地150亩,建造新校舍。民国12年(1923年)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民国16年(1927年)8月定名为国立同济大学。民国25年(1936年)起,设医、工、理三学院。民国26年(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中校舍遭严重毁损,学校离开吴淞内迁。

吴淞商船学校(大连海运学院前身),清宣统三年(1911年)建于吴淞炮台湾,设轮机与驾驶两科。民国4年(1915年)因财政困难停办,校舍改为吴淞海军学校。民国18年(1929年)复办。

日军轰炸后的同济大学大礼堂

吴淞商船学校

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上海水产大学前身),创办于民国元年(1912年),次年位于吴淞炮台湾的新校舍落成后迁入。初设渔捞、制造两科,民国10年(1921年)增设养殖科,后又陆续增设其他多科。“八·一三”淞沪战争中校舍被毁,学校停办。抗战胜利后在复兴岛复校。

国立自治学校,开办于民国12年(1923年),以吴淞商埠局旧址为校舍。民国14年(1925年)改名国立政治大学。翌年改建校舍,设本科、预科两部,本科设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四系。民国16年(1927年)停办。

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校门

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民国16年(1927年)由公共卫生学家颜福庆创办于吴淞,学制7年。“一·二八”淞沪战争中校舍被毁,学校迁入上海市区。

颜福庆,1927年创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

此外,在宝山县城西部的泗塘河畔,还办过劳动大学农学院,与大学园区有关联的藏书会、公共体育场、阅报社等。

多年耕耘,吴淞大学城形成了雏形,但最终毁于日寇侵略战火。只有留存下来的同济路、水产路等大学路名,昭示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1] 章玉政著《光荣与梦想:中国公学往事》,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