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教程:建功新时代、优秀校友案例与逆袭路

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教程:建功新时代、优秀校友案例与逆袭路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时代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完成活动后,填写“建功新时代”工作页。“建功新时代”工作页资料1:优秀校友案例:从职校生到“金蓝领”拼出一条人生“逆袭路”19岁成为学校最年轻的教师、进入企业3年时间就独立组建团队攻克技术难题、2019年收获“浙江金蓝领”荣誉称号……

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教程:建功新时代、优秀校友案例与逆袭路

【任务详情】

新时代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活动1:寻找身边优秀校友

活动2:我是一名职工代表

【任务要求】

活动1要求:(1)以组为单位,课余时间通过实地采访、电话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优秀校友在工作岗位中的奋斗故事。(2)基于搜集的资料,结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发展,小组共同完成“新时代的青春责任”演讲稿。(3)小组选派代表在课堂上演讲。(4)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活动,倡导团队协作、分工明确、资源共享、求实创新。(5)教师需要协助学生联系优秀校友和企业相关人员。(6)完成活动后,填写“建功新时代”工作页。

活动2要求:(1)以组为单位,作为实习企业的准员工,调研你实习的企业中职工关心的重要问题,形成职代会提案。(2)模拟举办一次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可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参加。(3)在职代会上主题发言。

【任务成果】

“建功新时代”工作页

【任务资料】

资料1:

优秀校友案例:从职校生到“金蓝领”拼出一条人生“逆袭路”

19岁成为学校最年轻的教师、进入企业3年时间就独立组建团队攻克技术难题、2019年收获“浙江金蓝领”荣誉称号……1991年出生的爱柯迪股份有限公司资深工艺工程师李来庆凭借一身技艺,从职校生一路披荆斩棘,实现了人生“逆袭”。

19岁成为学校最年轻的教师

2007年,李来庆考入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入校第一年,李来庆就在专业技能方面崭露头角。“最初我在一次校内技能大赛上,取得个人综合排名第一,被学校列为重点培养对象。之后学校派我去参加市级、省级的相关比赛,也拿到了不错的名次。”李来庆说。

2009年,李来庆代表学校参加河南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优秀选手称号;之后李来庆代表河南省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数控技术专业数控铣工三等奖。“我深信‘行行出状元’这句话,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特长,不断地努力。”李来庆说自己在同伴中不是最优秀的,但他跟着自己的兴趣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2010年,李来庆从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毕业,除了拿到一张毕业文凭和一张高级工证书外,还收到了学校留校任教的邀请。那一年19岁的李来庆成为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最年轻的教师。

“我们的工作就是不断迎接挑战”

2017年,李来庆进入“爱柯迪”成为一名机加工调试员。初入新岗位,一切都是新鲜的,他就像一块“吸水海绵”,自加压力,凭着吃苦耐劳和发愤钻研的精神,努力向书本知识学,向老师傅的经验学,很快就摸清了企业生产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并熟练掌握。(www.zuozong.com)

“如果只是做大家做过的事情,将如何获得更大的进步?”到公司一年多后,从渐入门道到炉火纯青,李来庆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机加工调试工作,他渴望创造更大的舞台。于是,当机会出现在面前时,他毫不犹豫地伸手抓住——加入公司的新产品开发团队。2018年底,他进入爱柯迪工程技术中心,成为试制车间的资深工艺工程师,并组建培养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样品试制团队,负责中心所有新产品的前期样件生产。

这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岗位,李来庆说:“每次设计研发出新产品,对机加工都是一次挑战,我们的工作就是不断迎接挑战。”

2019年底,企业一捷电池包项目正式量产,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工艺环节,突破生产技术瓶颈,李来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针对机加工、摩擦焊、机器人焊接等工艺进行优化,在不增加设备前提下,从之前日产能10套提升至日产能40套且稳定生产,并在年底按时完成产品交付任务。

一花独放不是春

从一名普通员工到“浙江金蓝领”,在个人业务技能日益精进、实践经验日益丰富的同时,李来庆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的道理。他希望能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传帮带作用,让更多的技术人才成长起来,“我也是从新人过来的,年轻的同事使用工器具不熟练,业务知识不全面,帮助他们也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

为了让新人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和了解业务流程,李来庆竞聘成为爱柯迪学院内训师,并利用休息时间制作数控培训课程,将新人聚成一个学习小组,从最基础的摩擦焊、机器人焊接等工艺使用教起,一一进行演示和讲解,帮助他们熟练掌握这些工艺技术,并通过组内自学、实操演练等方式,提高新人的自学能力和业务技能水平。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是技工中流传的说法。但李来庆认为单凭一人,谁也无法独立承担起企业创新发展的重任,“希望我带的这些‘新人’们,今后都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大咖”。

(资料来源:张浩呈,周永卫,王际明:《从职校生到“金蓝领”拼出一条人生“逆袭路”》,《浙江工人报》,2020年7月1日第2版)

资料2:

全国人大代表邢京龙:让技术工人有更多获得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提出,要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就业摆在了“六稳”“六保”的首要位置。作为一线工人代表,我的体会是:有技能,好就业。

我2008年大学毕业后,到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成为涂布工段的一名工人。涂布是锂电池生产的首道工序。文科出身的我,对涂布机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为了学到更多东西,我常常黏着老师傅问东问西,一年后,我成了涂布工段调试机器最好的员工。我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把涂布技术加以改良创新,发明了“不停机换卷法”,实现了工艺优化、降本增效,并在2018年牵头成立了“邢京龙锂电工匠工作室”。这说明,只要干一行爱一行,勤学习多思考肯钻研,在哪里都能做出一番成绩。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行学徒制培训、建设网络公共学习平台等方式,全面提高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洛阳大力实施“河洛工匠”计划,在全市选树命名了“河洛大工匠”23名,建设“河洛工匠”工作室25家,每年新培训高技能人才1万人以上。看到技能人才队伍日渐壮大,“小伙伴”越来越多,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在工作生活中,我接触最多的也是工人。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很多毕业生不愿意来生产一线工作,一线工人流失的现象比较普遍。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不仅是创新研发人才,还需要一大批掌握绝技绝活、技术精湛的高技能人才。

我今年带来的建议是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议企业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让企业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还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让技术工人获得更多获得感,引导更多的技术工人留在工人队伍中。我会继续发扬工匠精神,对工作孜孜以求、对产品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带动更多人成为高技能人才,为现代制造业发展做出努力。

(资料来源:冯芸:《全国人大代表邢京龙:让技术工人有更多获得感》,河南日报客户端,2020年5月22日)

资料3:

职工代表大会提案模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