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不仅认为赏石等自然物不够完美,而且认为自然物不是艺术品。黑格尔就明确表达过这种意思。其实,西方人认为自然物不是艺术品倒不能简单从字面理解,所谓“艺术”,所谓“术”,当然是需要“人为干涉”的,不然怎么能叫“术”。我们不咬文嚼字,抛开字面意思,其实西方艺术观念与中国人的艺术观念是有一些共同东西的,那就是艺术既要模仿自然,即逼真,又要高于自然,有意志与情感在里面。艺术家毕竟不是照相机。
这就是西方人反对自然物成为艺术品的两个原因:第一个,他们认为自然物形式上不完美;第二个,他们认为,艺术作品应该理解为人的创造物,只有人为干涉的东西,才有人类情感意志的体现,才能够高于自然物而成为艺术品。
赏石是不是美的,这个问题前面有论述,中国人认为是美的;至于赏石是不是艺术品,其实我们最纠结的应该还不是它是不是“人为干涉”,而是赏石是否有“意志”的体现。
赏石是大自然的“作品”。不过,我们扩展一下思路,可以把它们假设成造物主(其实是自然)的“作品”,是造物主这个“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如果您愿意接受这个假设,我们就首先解决了“人为干涉”这一个障碍,突破这一个堤坝后,至于赏石是否有“意志”这个堤坝,自然也就可以突破了。造物主创造的自然,是怎样有了人的意志的呢?
注意,艺术不仅是客体动情于人,还有主体移情于物。(www.zuozong.com)
大自然在创造赏石的时候,是没有我们所谓“意志”的,然而,您可以确认,猴子随意敲打电脑键盘,它一定打不出“床前明月光”。要知道,能够被大家收藏的赏石,可是万里挑一,是在众多千奇百怪的石头中间挑出一些“有思想”“有意志”的石头,这在逻辑上是成立的。
现代物理学发现,物体的颜色不仅取决于物体本身的属性,而且取决于物体的光谱反射到动物眼睛后动物形成的感受,不同的动物所感受到的颜色是不同的,不同的人所感受到的颜色也可能是不完全一样的。
艺术“主体移情于物”,可以用一种常见现象加以解释,看到一块冰冷的石头,有人无动于衷,有人却被深深打动。人是否感动也可以说并不取决于石头本身的“属性”,而主要是您过往的经历,知识的记忆,与此石是否能够产生联想与共鸣,一旦产生了联想与共鸣,是您赋予了石头以“思想”与“意志”。基于此,可以说,相对于主体,有关石头是有“思想”与“意志”的。
本书的研究方法,就是把赏石作为艺术品,与其他艺术门类作对比研究,以便找出赏石欣赏的美学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