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清池:福泉骊珠,遵化汤泉浴日

华清池:福泉骊珠,遵化汤泉浴日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司马迁所著《史记》,西周末期幽王娶了一个妃子,名叫褒姒。由于得不到天下各路兵马的救助,周幽王姬宫涅最终被犬戎杀死在骊山之下。西周王朝至此也遭到覆亡。而这一点,在华清池的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证实。“西周建都沣镐,国势强盛,于骊山温泉大兴土木,修建离宫别苑、军事设施。周幽王在此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举烽火戏诸侯,酿成失国悲剧。”我国古代的人们已经知道按照汤泉水的不同类型来加以利用。

华清池:福泉骊珠,遵化汤泉浴日

我国古代对于汤泉的利用,开始得比较早。据陕西骊山华清宫发掘主持人雒希哲编著的《唐华清宫》记载,通过发掘华清宫得知,早在距今67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骊山温泉已经被姜寨先民用以沐浴、洁身和疗疾了。继之而起的商、周时期,骊山温泉也被用来进行洗浴

司马迁所著《史记》,西周末期幽王娶了一个妃子,名叫褒姒。这个褒姒容貌出众,漂亮无比,周幽王对她是非常宠爱,待之如掌上明珠。可是这位褒姒娘娘却有一个怪癖,即从来不笑。为了取悦自己的爱妃,周幽王想尽了千方百计,却总也不能把她逗笑。后来,朝中一个奸臣虢石父给周幽王出了一个办法,即在边城上举起烽火,以此来逗褒姒发笑。原来,为了防备北方的少数民族的入侵,周朝有这样一个军事制度,即在边城上设置烽火和大鼓,一旦有敌人来犯,就在边城上举起烽火,擂响大鼓。看到烽火,听到鼓响,天下的诸侯就会率兵来救。

为了哄自己的爱妃一笑,幽王竟然把这样的军国大事当成儿戏。他命人在骊山燃起烽火,擂起大鼓。结果,诸侯听到以后,纷纷率兵来救。没有想到,当大家来到骊山的时候,却没有发现敌人的踪迹。看到诸侯领兵到来时那种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急急匆匆的样子,褒姒紧绷着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此后,幽王竟然又以同样的方法来多次戏弄诸侯,以博得褒姒的笑颜。而周幽王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妃子虽然笑了,他自己却因此在诸侯那里失去了信誉。

后来,犬戎真的杀来了。幽王在骊山再一次举起了烽火,召集诸侯来救自己,可是诸侯受够了幽王的戏弄,以为这一次又是幽王在胡闹,大家谁也不肯派兵来救。由于得不到天下各路兵马的救助,周幽王姬宫涅最终被犬戎杀死在骊山之下。他的爱妃褒姒也被犬戎掠走,京都的各种宝物全部都被犬戎劫掠一空。西周王朝至此也遭到覆亡。这一年,是在公元前771年。

此后,姬宫涅的儿子姬宜臼虽然在洛阳建都,重兴了周王室,建立了东周,但是周朝的势力却已经被大大地削弱了。自此以后,开始了历史上列国纷争长达549年的春秋战国时期

周的都城远在镐京,可是周幽王和褒姒为什么要到骊山来戏耍诸侯?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们要到骊山下的温泉内进行洗浴,顺便进行游玩。而这一点,在华清池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证实。“西周建都沣镐,国势强盛,于骊山温泉大兴土木,修建离宫别苑、军事设施。周幽王在此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举烽火戏诸侯,酿成失国悲剧。”(《唐代离宫研究新收获》,《陕西日报》,2002-08-28)

继周朝之后,秦始皇也曾在此建行宫,修浴池,以为享受。秦始皇征服六国,一统四海之后,竭尽全国的人力和财力,来修建骊山陵园和“骊山汤”。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学者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秦朝时期对于温泉的利用:“俗云:始皇与神女游而忤其旨,神女唾之生疮,始皇谢之,神女为出温水,后人因以浇洗疮。”秦始皇和一位神女一起出游,却因为他的某些言行惹怒了神女,于是被神女唾了一脸口水,因此他的脸上生出了毒疮。这可吓坏了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帝。他一再地向神女道歉,神女才饶恕了他。于是神女为他从地下引出神奇的温水,秦始皇最后得以用温泉之水治愈了脸上的毒疮。从此以后,人们就开始用温泉水来洗涤身上的疮疥癣癞等疾病。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想见,至迟在秦朝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用温泉水来治疗皮肤疾病了。关于秦始皇得罪神女的故事,此后在各种书籍中一再出现,可见这个故事流传甚广。(www.zuozong.com)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于汤泉的利用起源很早,而且使用范围也十分广泛。我国古代的人们已经知道按照汤泉水的不同类型来加以利用。明朝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这样记载汤泉的药用价值:温汤“亦名温泉,沸泉。种类甚多。有琉磺泉,比较常见;有朱砂泉,见于新安黄山;有矾石泉,见于西安骊山。气味:辛、热、微毒。主治:筋骨挛缩,肌皮顽痹,手足不遂,眉发脱落以及各种疥癣等症。”(《本草纲目》第五卷·水部)

其实,汤泉的疗疾养生作用,在《山海经》和《水经注》中,都曾经有记载。《山海经》一书中,有记录黄帝饮温泉水的文字:“(不周山)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上多丹水”“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飧”。不周山下有高原,高原之上有温泉。黄帝饮用这里的水,吃这里的水做的饭。《水经注》滱水条下有:“温泉水,水出西北暄谷,其水温热若汤,能愈百疾,故世谓之温泉焉。”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洗浴之事,据说在帝喾高辛氏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表示“澡堂”之义的“湢”字。周朝的时候,已经出现了专用的浴池。据说是周公姬旦所著的《礼记·内则》中就有“外内不共井,不共浴”的话,可见当时洗浴之风已经盛行。不共井,是指不用一眼共同的水井;不共浴,是说不在一个公共的浴池中洗浴。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每遇大事,人们都要斋戒并沐浴更衣,以示郑重。关于这一点,在史书中屡见不鲜。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众僧徒也对沐浴之事十分看重。在南北朝时期,僧人们在建设寺院时,都要将浴池这一建筑物考虑到规划之内。在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人们的生死无法预料,思想无所寄托,所以在那一时期,宣扬来世的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唐人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表明这一时期佛教寺院建筑是非常多的。而各地寺院为了给僧尼沐浴洁身侍奉佛事提供方便,大多数都在庙宇中建有澡堂。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就曾经写到在洛阳城西宝光寺的园子中,建有沐浴用的澡堂。

遵化现存的一些寺院重修碑记中,也多处提到在庙宇中建造澡堂之事。《五峰禅林寺圆明通悟大师遗行之碑》中提到修复禅林寺时,这样写道:“故得殿堂庭庑、坛藏厨库、宾舍僧寮,下逮厩湢园圃咸备。”明弘治四年,在新建遵化鹫峰山栖云寺时,僧人们不但“作佛宫、作观音殿、伽蓝、祖师禅堂”,而且连“斋室廊庑庖湢之属,靡不作而新之”。将湢即澡池与斋室、厨房等日常生活所需的建筑物同等对待,可见它在寺院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清顺治十六年,僧人普门在重修鹫峰山栖云寺时,也是“凡一切静室、垒堂及庖湢之属,以次就成”。从古人的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想见中国古代无论僧俗,对于洗浴之事的重视程度都是非常高的。

清朝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述腊月沐浴时写道:“暮岁斋沐,多于廿七、八日。谚云:‘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沐浴不仅是为了去除身上的污垢,也是为了去除身上的疾病。而这种疗疾养生的功能,在汤泉的洗浴中,效果会更加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