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汤泉以其天然所生、汩汩而出的热水,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疗疾、养生的场所。历史上,这里曾经兴建有众多各式建筑,供人们在此休沐、游乐。
遵化汤泉的建筑物,据说在唐朝和辽代就已经开始兴修。关于这一时期汤泉的建筑的记载,有许多是出于稗官史书,目前尚无实据可证明其确实存在过。而且因为年代久远,这里已经无有一石一瓦作为在那一时期这里曾经有建筑物存在的证明。
有正史记载的,是这里曾经修建过一条堤坝。清朝光绪年间所修的《遵化通志》中这样写道:“汤泉堤,州西北四十里,范水分渠,种藕植稻,皆早于他所。嗣堤失修,田陇就湮。”遵化目前有较为明确记载的堤坝,是城东的蜈蚣坝,同书称此坝约建于元、明时期。如此,则汤泉堤的建造时间,当是在元、明以前。除了汤泉堤外,其他能够在史书和文化遗存中查找到确凿证据的,也就是明、清两代的建筑物了。
对于明、清时期汤泉的相当一部分建筑物,我们还能够从当时人留下的一些文字和简单的示意草图中,窥见一些可能并非十分完整的面貌。当然,目前还有一些明、清时期的文物散落于民间,如果能够将它们收集起来,将成为研究汤泉历史可靠的实物证据。
当然,还有一些关于汤泉古代建筑的记载,散见于各类记叙书籍和文章之中,这需要我们下大力气进行稽古钩沉。而那些流失在民间的文物,则更有赖于我们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对其进行搜集和整理,以期从中获得宝贵的文物信息。
上图:清光绪年间汤泉图(www.zuozong.com)
下图:白马驮经图(局部)
对明代汤泉的建筑记载较为详细的,是戚继光所作的《蓟门汤泉记》。这篇文章除收入《止止堂集》,还刻在汤泉总池北侧的六棱石幢上,石幢上还摹刻有经戚继光修缮后的汤泉建筑的分布图,这是我们今天研究明朝遵化汤泉建筑最可靠、最翔实的资料。入清以后,最高统治者又对汤泉进行了一些改造,部分改变了明朝时汤泉的布局。但是清朝时期对遵化汤泉建筑的这些改变,也没有留下文字资料可供我们研究时参考。清乾隆时期任遵化知州的傅修,曾经编纂过一部《直隶遵化州志》,其中有一张描画清朝时期汤泉建筑的草图。但它仅仅是一张示意性的草图,只能供我们研究时参考。今天,我们只有靠披沙拣金的功夫,来追寻历史上汤泉建筑的真实面貌。
到目前为止,历史上汤泉的建筑,大部分已经无踪迹可寻。但是从现存的文字和画图的史料来看,在明朝时候,这里的建筑主要包括寺院、石幢、汤泉总池、六角杯亭和碑林等。其建筑布局如何,我们仅能从戚继光所撰写的《葺汤泉碑记》中,追寻出其大概情况。至于各座建筑物的形式、室内的布置等具体的问题,则有待于在对汤泉遗址进行发掘与清理时,才能得到进一步的考证与研究。
清朝初期,汤泉原有建筑物,除了福泉寺之外,基本上都被清朝统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较大程度上进行了改造。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在福泉寺和观音殿两寺之间增建了汤泉行宫。而在当时,为了方便休沐治疗,太皇太后和皇帝是分开来居住的,所以清朝又在距汤泉行宫约五里之外的鲇鱼池修建了行宫,以备清圣祖玄烨驾幸汤泉时休憩之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