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灭亡之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纷纷更迭,那些中原的帝王们忙于征战,恐怕也无暇到汤泉这里来享受这热气熏蒸、如入仙境的美趣。而此时崛起于北方的契丹贵族,在戎马征战闲暇之际,却曾经到遵化汤泉来沐浴天然汤泉,借此来消除鞍马劳顿。
明朝蓟镇总兵戚继光所撰写《蓟门汤泉记》,以及清朝乾隆年间遵化知州刘埥所撰的《萧后妆楼记》中,都留下了一些关于辽国皇帝、皇后、贵族官僚曾经到此来沐浴的蛛丝马迹。在元朝脱脱所撰写的《辽史》中,更有辽国皇帝驾临沐浴汤泉的记载。
戚继光所撰写《蓟门汤泉记》中这样写道:“山之西椒,有浮屠以为表识。自西徂东为长垣,以接古台,稗官氏言辽萧后妆楼址也。”当时,汤泉所在之地,“虽寻割于契丹,或有萧后遗迹,然历金、元弗著”。就是说,在辽、金、元时期,可能在这里留下了萧太后遗迹,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遵化汤泉却始终未能声名大著。
与五代及北宋王朝同时并存的契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在世界上,契丹也是一个非常有名声的民族。它在中国北方和东北地方建立了辽王朝。辽王朝先是和北方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封建割据王朝相对峙,并灭亡了石敬瑭所建的后晋王朝;后来,它又和赵匡胤建立的北宋王朝相抗衡。它在我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契丹是鲜卑族的一支,早在北魏时期的史书中已有记载。到了公元907年,八部酋长罢免了软弱的遥辇氏痕德堇可汗,改选迭剌部酋长耶律阿保机为可汗。公元916年,阿保机尽杀反对他的七部酋长,自称天皇王,国号大契丹,年号神册。阿保机在称皇帝号之前,认真学习汉人的文化和经济制度,又使用汉族的生产技术,并任用汉人韩知古、韩延徽、康默记为谋士。在安置汉俘、采用汉法、拟订制度、建设城市、提倡农业等各个方面,都收到很大的成效,从而使他从一个部落的酋长,迅速地成为新王朝的缔造者。
上图: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像
下图:后晋高祖石敬瑭像
公元918年,阿保机修建西巴林左旗南波罗城楼城为皇都(后改称上京临潢府,在今内蒙古)。
与契丹族的迅速崛起和东北部的基本统一不同,当时中原内地却处于一片混乱之中。
遵化古属幽州。唐朝以前,幽州等处居于内地。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即位以后,曾经怀疑石敬瑭有反叛之意。而此时的石敬瑭,也确实是心存异志。清泰三年(公元936年),李从珂下诏削石敬瑭官爵,并命大将张敬达率军讨伐叛将。而石敬瑭也不甘心束手就擒,遂派人向雁门关外的契丹贵族求援。九月,契丹王耶律德光自雁门关入,与后唐兵大战之后,击败了张敬达的兵将。为了得到契丹对自己称帝的支持,当时已经45岁的石敬瑭,不但认年仅34岁的契丹王耶律德光为父亲,还对契丹王说:“愿以雁门已北及幽州之地为戎王寿,仍约岁输帛三十万。”(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七十六·晋书一》)自此以后,幽(今北京)、云(今山西大同)等十六州归入契丹势力范围。因此,契丹得以进入北方地区。而包括遵化汤泉在内的北方广大地区,也从此进入辽国版图。
契丹在得到幽云十六州之地以后,即在幽州(今北京)建立陪都,称为“南京”。
石敬瑭死后,继位的后晋皇帝石重贵,只向契丹称孙而不称臣,并且以武力抗拒契丹,因此而惹怒了契丹统治者。为了报复后晋,此时已经称帝的耶律德光,从公元944年开始屡次发兵进攻后晋。公元946年,契丹兵攻陷后晋都城开封,最终灭亡了后晋。947年,耶律德光在开封又一次举行即位仪式,表示自己成了正式的中国皇帝,又把契丹国号改为“大辽”,目的就是要久占中原,以成统一中国的大业。此后,虽然在中原人民的反抗之下,辽统治者被从开封赶出,但大辽国仍然占据着幽州一带的北方广大地区。
幽云十六州之地被割让,使得中原广大地区无险可守,门户大开,失掉了防御上的有利地形。此后北宋王朝无力抵御辽和金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也与此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幽州进入辽的统治范围,从而也使辽的统治者们来到遵化汤泉洗浴成为可能。此后,在《辽史》中曾经多次出现辽国统治者到汤泉沐浴的记载。
辽兴宗皇帝像
辽统和十八年(公元1000年)春正月,辽圣宗耶律隆绪“还次南京。二月,幸延芳淀。夏四月己未,驻跸于清泉淀。五月丁酉,清暑炭山”。秋七月,驻跸于汤泉。统和二十一年(公元1003年)九月“癸丑,幸女河汤泉,改其名曰松林”。(《辽史》卷十四·本纪第十四·圣宗五)
辽重熙二年(公元1033年)八月,兴宗皇帝耶律宗真幸温泉宫。(《辽史》卷十八·本纪第十八·兴宗一)
作为游牧民族的皇帝,骑在马背上的大辽国皇帝的活动范围,远比以农业为主的汉族的皇帝更大。他们可以在其上京临潢府,即今天的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一带活动,也可以到其南京,即今天的北京一带行猎。在《辽史》中,虽然没有明确地记载圣宗、兴宗等皇帝到遵化汤泉沐浴,但是从他们活动的范围来看,不能排除辽国皇帝、皇后到遵化汤泉洗浴的可能性。
在《辽史》中,有关辽兴宗耶律宗真的行踪,记载了一处与遵化汤泉邻近的地名。辽重熙五年(公元1036年)九月癸巳,兴宗“猎黄花山,获熊三十六,赏猎人有差”。
黄花山在今遵化市与天津市蓟县交界处,在遵化汤泉之西,距汤泉约20千米。“黄花山,在(蓟)州东北六十里。雄踞平原,路径屈曲。多松林葱翠。”(清光绪《畿辅通志》卷五十七·舆地略十二·山川一)其处“山势雄曲,松林葱翠,上有玉皇殿一座,铁瓦无梁,后易琉璃瓦”。(《蓟县志》第二十编·文物名胜,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上图:黄花山,辽兴宗曾在此行猎 李文惠/摄影
下图:明朝诗人李梦阳书法
根据以上史料,我们可以断定,辽兴宗曾经到遵化汤泉进行洗浴,是十分可信的事情。而辽圣宗耶律隆绪到遵化汤泉休沐之事,也是信而有征。因此,大辽太后萧燕燕在其子圣宗耶律隆绪的陪同下,到遵化汤泉洗浴休沐,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虽然在史书中没有关于辽国太后洗温泉浴的直接记载,但是在《日下旧闻考》《遵化州志》等地方志书中,却还是有只鳞片甲,透露出了一些关于萧太后沐浴的事情。《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三十四·京畿·昌平条引《长安客话》:“出百(“百”字后疑脱一“泉”字——引者注。孙承泽《天府广记》:“百泉在〔昌平〕州西南四里,……温泉出州西北二十五里之汤峪。”)望西北六十里,有陉曰十八盘山。有汤泉,云是辽萧后浴处。”卷一百三十五引《大清一统志》:“古疑城在(昌平)州东南二十五里南小口之西,相传辽萧后屯兵于此。”而在《遵化州志》中,关于辽朝萧后到遵化汤泉洗浴,不但有稗官记载,更有古梳妆台为证,并且萧后梳妆楼基址至今尚存。
传说为辽萧太后而建的梳妆楼,下半部是由青砖砌甃的四方形墙壁,宽与高各二丈左右,四面各设拱券,楼顶呈穹窿形式,其状如同蒙古包。萧后梳妆楼,是萧太后来遵化出巡,或到此征讨之际,用来沐浴、梳妆的。
明朝诗人李梦阳曾经有诗咏萧后梳妆楼。其诗云:“萧后妆台换上阳,春风珠箔舞垂杨。半夜开城归万马,至今迷失几鸳鸯。”上阳宫在河南洛阳,是唐高宗李治所建的行宫。这句诗是说,萧后妆楼不是建在都城内,而是建在行宫中。可见,遵化汤泉有萧后妆楼之说,是有一些依据的。
关于萧后来遵化汤泉之事,虽属稗官者言,然考诸史籍,可以从中找到蛛丝马迹,也不是必无的事情。
辽国历代皇帝,除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娶述律氏外,其他各帝均娶萧氏之女为皇后。自太宗耶律德光以下,辽朝各帝所娶的萧氏皇后分别是:太宗靖安皇后萧氏,小字温;世宗怀节皇后萧氏,小字撒葛只;穆宗皇后萧氏;景宗皇后萧氏,讳绰,小字燕燕;圣宗仁德皇后萧氏,小字菩萨哥;兴宗仁懿皇后萧氏,小字挞里;道宗宣懿皇后萧氏,小字观音;末代天祚帝皇后萧氏,小字夺里懒。
在辽国这众多的皇后之中,到底是哪一个萧后最有可能到过遵化境内的汤泉呢?我们不妨从《辽史》的只言片语中,来探寻一下事情的真相。
上图:辽圣宗像(www.zuozong.com)
下图:萧观音像,传为辽道宗皇后
在大辽国萧氏皇后中,真正有所作为,并且在青史上留名的,只有景宗皇后萧燕燕一人。
《辽史》卷三十一载:景宗睿智皇后萧氏,讳绰,小字燕燕,北府宰相思温女。从幼年时起,萧燕燕即显示出其聪明才智。辽景宗耶律贤即位后,选萧燕燕为贵妃,不久册封为皇后,并生辽圣宗耶律隆绪。辽乾亨五年(公元983年),景宗驾崩,萧燕燕被尊为皇太后,统摄国家政事。在摄政期间,萧太后任用耶律斜轸、韩德让等贤臣,参决大政,以于越休哥管理对宋用兵事。萧燕燕明达治理国家之道,精通军事。在对北宋的澶渊之战中,萧太后亲临战阵,率二十万辽兵南侵。她亲自指挥三军,赏罚分明,终于促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由于萧燕燕的辅政和教导,辽圣宗也成了辽国历史上的一代圣主。
在民间传说中,关于萧太后的故事,以及文学作品和《杨家将》等戏剧作品中的萧太后,都是指辽景宗皇后、辽圣宗之母萧燕燕。
辽圣宗统和元年(公元983年),耶律隆绪为母后萧氏上尊号为“承天皇太后”。二十四年(公元1006年),又加上尊号“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承天皇太后”。统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萧太后崩,上谥号为“圣神宣献皇后”。重熙二十一年(公元1053年),辽兴宗耶律宗真为萧太后更定谥号,为“睿智皇后”。
《辽史》中关于圣宗驻跸汤泉的事迹,已如前述。辽帝驻跸汤泉的事,在史书中有记载的共有圣宗、兴宗二人,而这两位辽国皇帝,一位是萧太后萧燕燕的儿子,一位是她的孙子。二人都与萧燕燕有着密切的关系。辽圣宗皇帝耶律隆绪在位时,萧太后执掌朝政,但兴宗皇帝在位时,萧太后已于此前去世。因此,兴宗皇帝不可能陪同萧太后幸遵化汤泉,但是兴宗之父圣宗皇帝奉皇太后萧燕燕到遵化汤泉沐浴,是完全有可能的。
另一个有据可考来过遵化汤泉的辽国萧后,是道宗耶律洪基的宣懿皇后萧观音。
清朝初期的诗人尤侗所作《萧后洗妆楼》诗这样写道:“萧娘美可怜,十香衔冤死。谁歌赤凤来,昭阳殉燕子。楼下春风吹,泪满胭脂水。”
道宗宣懿皇后萧氏,小字观音,钦哀皇后弟枢密使萧惠之女。姿态容貌为当时之冠,工诗善谈论,自制歌词,尤其善于弹奏琵琶。辽兴宗重熙年间,耶律洪基被封为燕赵国王,纳萧观音为妃。清宁初,立为懿德皇后。皇太叔重元妻行为不谨,以艳冶自矜,懿德皇后见到后告诫她:“为贵家妇,何必如此?”皇后生太子浚,有后宫专宠。好音乐,伶官赵惟一得以随侍左右。辽道宗太康初年,宫中婢女单登、教坊朱顶鹤受人指使,诬蔑皇后与赵惟一私通。枢密使耶律乙辛将此事上奏辽道宗皇帝,皇帝下诏,命耶律乙辛与张孝杰审查此案。二人相互勾结,诬蔑此案为实。皇帝下诏,将赵惟一灭族,赐皇后自尽,将皇后尸首归于娘家。乾统初年,皇后之孙辽天祚帝为其平反冤情,并追谥为宣懿皇后,合葬庆陵。
有资料记载,辽道宗朝契丹宰相耶律乙辛勾引萧观音不成,遂勾结汉宰相张孝杰,请人撰写《十香诗》,并设计骗萧观音进行抄写,诬蔑为皇后所写,并以此来诬陷皇后与宫中乐官赵惟一有奸情。道宗将萧观音赐死,尸体运回娘家。
《十香诗》如下:
青丝七尺长,挽作内家妆;不知眠枕上,倍觉绿云香。
红绡一幅强,轻阑白玉光;试开胸探取,尤比颤酥香。
芙蓉失新颜,莲花落故妆;两般总堪比,可似粉腮香。
蝤蛴那足并,长须学凤凰;昨宵欢臂上,应惹颈边香。
和羹好滋味,送语出宫商;安知郎口内,含有暖甘香。
非关兼酒气,不是口脂芳;却疑花解语,风送过来香。
清朝著名文人尤侗在他的诗中记录了辽国历史上一桩大冤案和悲剧。
这位被屈含冤而死的皇后,博得了后来不少文人的同情,不但尤侗作诗为她鸣不平,与尤侗同时的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也作词悼念:“六宫佳丽谁曾见,层台尚临芳渚。一镜空潆,鸳鸯拂破白萍去;看胭脂亭西,几堆尘土,只有花铃,绾风深夜语。”词中的“胭脂亭”,应该与尤侗诗中所指为一地,也是指汤泉萧后梳妆楼。
不但在稗史中有关于萧太后洗浴汤泉的记载,而且在明朝戚继光重新挖浚汤泉池时,也清理出一些实物,可作为辽统治者曾经在遵化汤泉活动过的佐证。
戚继光在其所撰的《蓟门汤泉记》中记载了这一次清理汤泉池内淤泥的情况: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秋季,在清理旧有的汤泉池时,挖出有万户印一方、白金五两、簪子、耳环之类的东西,其中黄金类的有一斛、铜类的有三十五斛、各类铜钱六石七斗、铜镜一百五十七枚,皆蚀。
上图:清朝诗人尤侗
下图:清初词人纳兰性德像
戚继光在清理汤泉池时,挖出的铜镜,竟达一百五十七面之多。铜镜为古代妇女所必备之物。而古人磨制一面铜镜所耗费的功夫绝非小可。当时一般的民间妇女如果能够拥有一面铜镜,必定会珍爱非常,绝对不会将它轻易地舍弃。不是有相当地位的人,绝不会如此不加爱惜地抛掷铜镜;而且非有大批后宫女嫔到此,也不会将这么多的铜镜抛入池中。此外,汤泉水池中的簪子、耳环之类的东西,仅黄金所制的就达一斛之多。这样贵重的金属物品,若是民间的普通百姓,也必然异常珍惜,不会任意掷入水中,这也自然应该是皇家或者贵族女眷所为。而史书中记载,在戚继光重新挖浚汤泉池之前,明宣宗虽曾经来过此地,却未带宫眷。宣宗之后,仅有明武宗一人曾经带着嫔妃到此,但是武宗在这里驻跸的时间并不长。
如此推断,池中铜镜有相当一部分也许就是在辽太后萧氏来此驻跸时,由辽国宫中女嫔投入水中以取乐的。清乾隆年间任直隶遵化知州的刘埥在他所撰的《萧后妆楼记》中记述道:辽时,朝廷之中确实是有“万户”这样的一个官名,而泉池内遗留下来大量金银、铜钱、簪子、耳环之类的东西,并且有铜镜如此之多,而且皇家还在这里建有楼阁。这里是当年宫中眷属随从游幸的地方,可说是毫无疑问的了。出于慎重,刘埥对萧后是否来过遵化汤泉一事,暂且存疑,“但来此地的人,是否确实指的是萧太后,则属于未可知的事情啊!”可是,他对此也认为是疑似,而并没有断然否定。
在遵化城东二十里有一座辽太子墓,俗名“鞑靼坟”。清朝时宝坻人王汝彤经过辽太子墓时写下了一首诗:“一抔荒草竟千秋,名字谁稽玉牒留。每笑辽疆无片土,谁寻萧后有妆楼。群山围处距名胜,往代传人同古邱。到底青宫胜丹陛,春晖寸草补松楸。”从“每笑辽疆无片土,谁寻萧后有妆楼”这句诗来看,清人王汝彤也是相信在遵化县汤泉建有辽萧后梳妆楼的。
如此看来,辽萧太后在此建梳妆楼的事情,也是存在的。
传说中关于唐朝皇帝及辽朝帝后与遵化汤泉的关系,目前尚缺乏官方的史料证实,但虽非必有,却也不是必无之事。史学界历来重视野史的作用,可以这样说,稗官野史所记之事,虽不是件件都确凿无疑,但其从侧面佐证历史的作用,历来被史学工作者所重视,是不容忽视的。
从过去的史书上来钩沉稽古,遵化汤泉与皇家的关系看来都有所依据,绝不可看成是捕风捉影、子虚乌有之事。而关于辽国帝后到遵化汤泉洗浴之事,简直就可以确定为实有其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