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观潮: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镇海古塔和观潮台等景点

观潮: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镇海古塔和观潮台等景点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观潮”就是观看潮水。总述了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②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⑤在江边。主要写了潮来前钱塘江的景象和观潮人翘首以盼的场面。从人们观潮时的表现上也可以感受到它的“奇”。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用比喻手法写远观钱塘潮时的形状和颜色,生动形象。

观潮: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镇海古塔和观潮台等景点

观潮”就是观看潮水。 本文所描写的潮水是位于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的钱塘江大潮,其潮水壮观奇绝,闻名中外。 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曾留下“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千古名句。 文章以“观潮”为题,简洁明了,直接点明了课文内容。

1.认识12 个生字,会写15 个生字。 正确读写“宽阔、滚动、齐头并进、山崩地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 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实际生活体会词句的含义。 (重点)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接受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难点)

①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②横卧:横向躺着。

③笼罩:指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④薄雾:淡淡的雾。

⑤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⑥若隐若现:好像消失,又好像出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

⑦闷雷:声音低沉的雷。

⑧鼎沸: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⑨踮:抬起脚后跟用脚尖站着。

⑩沸腾:形容情绪高涨。

近义词

笼罩——覆盖 屹立——矗立 顿时——立刻 霎时——刹那

依旧——照旧 漫天卷地——铺天盖地 人山人海——人头攒动

反义词

宽阔——狭窄 平静——喧闹 人声鼎沸——鸦雀无声

风号浪吼——风平浪静 若隐若现——清清楚楚 人山人海——人迹罕至

①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句解:“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用“自古以来”说明这个称谓历史悠久。]

第一部分(第1 自然段):天下奇观。 总述了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②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句解: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地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句解:这句话用“横卧”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的形态和气势。]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句解:这句话描写潮来前钱塘江的景色。 此时平静的江面与大潮来时的惊心动魄形成鲜明对比。 “越往东越宽”交代了钱塘江口的地形,点名了钱塘潮形成的原因。]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句解:写观潮的人多,间接衬托出钱塘潮的奇特。]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解: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潮来前人们急切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2 自然段):潮来之前。 主要写了潮来前钱塘江的景象和观潮人翘首以盼的场面。

③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句解:用“闷雷”比喻大潮从远处来时的声音,给人一种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感觉,暗示出钱塘潮的气势宏大。]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句解:这里是远景描写,在万众期待下,钱塘潮终于出现了。 “出现了一条白线”,意味着江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 这时,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条白线。这里运用比喻形象地介绍了远看时钱塘潮的形状和颜色。]

第三部分(第3、4 自然段):潮来之时。 主要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分部(第5 自然段):潮头过后。 主要写潮头过后的景象。

作者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描写观潮过程,从以下三点可以看出:

(1)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2)形状:一条白线——拉长变粗——一堵水墙——白色战马

(3)其他:远处——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名师点拨

1.哪个词语体现了观潮的人很多?

人山人海。

2.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从哪里可以感受到它的“奇”呢?

(1)从钱塘江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上可以感受到它的“奇”。 (2)从人们观潮时的表现上也可以感受到它的“奇”。(www.zuozong.com)

3.第③段中是如何描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形状的?

潮来时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潮声之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用比喻手法写远观钱塘潮时的形状和颜色,生动形象。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句中的“水墙”指的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水墙”指浪潮。 形象地说明了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

5.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观潮过程的?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6.如何体会课文中的衬托之笔?

本文作者除了直接描写大潮的雄伟、壮观,还巧妙地运用了衬托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观潮者神态、动作的描写,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踞着脚”“又沸腾起来”,既写出了观潮者的惊喜之情,又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

本文通过作者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盛况,展现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景象,突出表现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与壮观,由衷地赞美了钱塘潮这一奇丽、壮美的自然景观

作者恰当运用连环比喻的写作手法,把钱塘潮描写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给我们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的感觉。 连环比喻是指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描写事物,使之更加生动形象。 如本文中潮来时的描写:“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几句就运用了连环比喻的写作手法。

我们在运用连环比喻时应注意:一、要抓住事物的几个方面。 如文中作者就是抓住钱塘潮的形状和声音进行比喻描写的。 二、要根据本体的特点,恰当选择喻体。 如本文中用万马齐奔和山崩地裂来表现钱塘潮的形状和声音,运用得非常恰当。 三、要精心选择比喻的种类。 比如我们在描写村边的小溪时,要抓住小溪的形状和水中的倒影设置连环比喻:村边的小溪像一条洁白的玉带围绕在村边。 蓝天白云和岸边的杨柳倒映水中,好似一幅美丽的水彩画

本文作者恰当运用比喻、衬托的手法直接描绘了钱塘潮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形状和声威;同时通过观潮人的数量之多和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与壮观,给我们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景的感觉,使我们从心底由衷地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3 ~4 自然段。

参考答案:作者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钱塘潮的壮观场面和非凡气势,我们在朗读时,语言要有气势,朗读的基调要激昂,要注意语调和语速的前后变化。 潮来前,语速放慢些,语调要平静;随着大潮的来临,语速变快,语调要高昂起来,并且要加强语气。 尤其是在读第3、4 自然段时要读出欣喜、兴奋、惊叹的语气。

第3、4 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描写了钱塘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我们要抓住每段的主要内容,结合文中插图,展开想象,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2.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和同学交流。

参考答案: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示例:我头脑中浮现的画面是:“潮来时”的万马齐奔、山崩地裂的景象。 如“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扰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中,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逼真地使汹涌浩荡的潮头出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形,不得不赞叹钱塘潮的壮观与奇特。

3.读下面这首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参考答案:诗的第一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江潮声势浩大,课文中的相关句子是“从远处传来隆……滚动。”“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颤动起来。”诗的第二句“头高数丈触山回”是写潮形壮观,课文相关句子是“再近些,只见白浪……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扰如……飞奔而来。”诗的第三句“须臾却入海门去”写潮去的快,与之相关句子是“霎时,潮头奔腾西去。”诗的第四句“卷起沙堆似雪堆”写的是潮后的景象,课文中相关句子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