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瑶族风俗传说:盘王与三公主婚姻及衍生的十二姓

云南瑶族风俗传说:盘王与三公主婚姻及衍生的十二姓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盘王与三公主结婚后,生下六男六女,繁衍了瑶族十二姓。(蒋云珠)盘王节的传说(二)瑶族蓝靛瑶支系节令传说。三个女儿后来分别成了汉族、壮族和瑶族的祖先。(蒋云珠)新郎不去娶亲的传说瑶族蓝靛瑶支系婚丧礼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瑶族聚居区。席间双方起了争吵,并发生械斗。两个部落从此结仇,多次发生战争,双方伤亡惨重。此习俗代代相传,至今如此。(蒋云珠)背新娘的传说瑶族蓝靛瑶支系婚丧礼

云南瑶族风俗传说:盘王与三公主婚姻及衍生的十二姓

还盘王愿的传说 瑶族盘瑶支系节令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富宁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瑶族最初住在自然条件很好又不受官扰之地。后来,这里天灾连年不断,加之官府也来盘剥,十二姓瑶人便决定离开故土,寻求新的生存地。他们乘船航行,有一天突遇风暴,部分人被淹死。船在海中漂流,众人六神无主。他们突然想起了始祖盘瓠,于是向他顶礼膜拜,祈求保佑,并许下“盘王愿”。盘王显灵,使大家得以平安抵达彼岸。此后,瑶人在有条件时都要杀猪焚香祭祀盘王,以还此愿。赵云贵、邓宝男讲述,蒋云珠、赵云贵记录。收入《瑶族民间文学集》,32开,1页,400余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蒋云珠)

盘王节的传说 (一)瑶族蓝靛瑶支系节令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麻栗坡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远古的时候,高王和评王打仗。评王发出告示:取得高王首级者有重赏,并将三公主许配给他。盘瓠揭下皇榜,漂洋过海到蛮夷国取回高王首级。评王重赏了盘瓠,将三公主许配给他,封他为南京会稽山十宝殿之王。盘王与三公主结婚后,生下六男六女,繁衍了瑶族十二姓。一次盘王打猎时,被羚羊撞下山崖身亡。儿女们替父报仇,猎获羚羊,并用它的皮制成鼓。每年在父亲遇难的十月,他们敲响长鼓,跳盘王舞,唱盘王歌,表达对父亲的怀念。久而久之,这种仪式演变成瑶族传统节日——盘王节。佚名讲述,邓廷洲记录。收入《瑶族民间文学集》,32开,1页,600余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蒋云珠)

盘王节的传说 (二)瑶族蓝靛瑶支系节令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麻栗坡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远古的时候有两座山,一座叫布洛西山,一座叫密洛陀山。经过九百九十五年,它们靠近九百九十五尺。有一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突然响起一声惊雷,两座山同时裂开一条缝。从布洛西山走出一个高大的男人,从密洛陀山走出一个壮实的女人。他们结婚生了三个女儿,待三人长大后,带领她们创造世界。三个女儿后来分别成了汉族壮族和瑶族的祖先。密洛陀对女儿们说,五月二十九日是父母亲的生日,每年要为他们做“补粮”仪式;并要三女儿提前拿铜鼓来闹场。瑶族盘王节(达努节)和母亲节由此而来。盘国金讲述,刘杨记录。收入《瑶族民间文学集》,32开,1页,600余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蒋云珠)

盘王舞的来历 瑶族蓝靛瑶支系节令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麻栗坡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平王和高王打仗。平王贴出告示许诺,将重赏打败高王者,却无人揭榜。后来,盘瓠奋勇出征,取回高王首级,便与平王的三女儿成婚,并受封于南京会稽山十宝殿七贤洞为王。盘王与三公主先后生下六男六女,平王赐他们瑶家十二姓。一天,盘王带领儿女们去打猎,一只中箭的大羚羊把正在攀越险峰的盘王撞下山崖。为悼念死去的丈夫,三公主让儿女们将剥下的大羚羊皮做成鼓,并随着鼓声边哭边唱边跳舞。盘王舞由此而来。佚名讲述,盘国金记录。收入《瑶族民间文学集》,32开,2页,1 400余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蒋云珠)

桑略卓散节 瑶族蓝靛瑶支系节令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富宁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观娅在山上发现一种散发着香味的小树苗,将它带回家,并精心培育它。树长大了,开出红色小花,每朵八瓣。观娅给它取名“八角”。农历三月初三,她爬上八角树,摘下一朵八角花,边唱着歌边向空中抛去。那朵花飞过小溪,穿过一片开着白色小花的树林,停在小伙子达利的胸前。达利看到飞来的红花和身旁的白花形状一模一样,便摘下一朵白花向观娅抛去。接着,他俩你唱我答对起情歌来,并不断地向对方抛花。两个年轻人就这样相爱并成了亲,八角树也结果了。观娅和达利老了,在三月初三这天双双离开人世。以后每年的这天,人们都要举行祭祖仪式,祭奠这对培育了八角的夫妻,于是有了桑略卓散节。佚名讲述,刘德荣、熊秀金记录。收入《瑶族民间文学集》,32开,4页,2 800余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蒋云珠)

猎兽节 瑶族蓝靛瑶支系节令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富宁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牡妹和脑色从小青梅竹马,长大后相亲相爱。可脑色的母亲听信巫师的话,认为两人命相不合,若成亲要有灾祸。牡妹等了四天不见脑色家来提亲,便跑到山林里唱歌呼唤。脑色寻歌声追去,在一个山洞里与牡妹相逢。他们在洞里成了亲。从此,脑色每天带领乡亲围山狩猎擒野兽;牡妹在家腌兽肉,腌好后分给山下的乡亲们。后人就把农历六月初六定为猎兽节。佚名讲述,熊秀金、赵志鹏记录。收入《瑶族民间文学集》,32开,2页,1 600余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蒋云珠)

六十甲子的传说 瑶族蓝靛瑶支系节令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畴、麻栗坡等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有一个孤儿在祭奠父母时,获得了仙女玎岛娣洒的爱情。两人成亲后生下一子,取名格耶。这事让瑶王知道了。他贪恋仙女的美色,就逼孤儿让妻。就在他准备成亲的那天,仙女穿上下凡时的孔雀仙服飞走了。十年后,她思子心切,便托梦给格耶,让他到蚌瓮湖旁相见。母子两人临别之际,母亲送给儿子一个葫芦,并叮嘱他回到家后才可以慢慢打开。格耶回家后,将与母亲相会之事告诉了父亲。父子俩迫不及待在火炉边打开葫芦,只见一张张白纸飞进火中。慌乱之中,他们只抢出了一部分。原来葫芦里装的是玎岛娣洒记载的说明人间三百六十组干支字为一个甲子的文字。由于父子俩粗心,被火烧掉了三百组干支字,仅剩下六十组干支字为一个甲子,并流传至今。黄朝培讲述,蒋云珠整理。收入《瑶族民间文学集》,32开,3页,2 200余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版。(蒋云珠)

新郎不去娶亲的传说 瑶族蓝靛瑶支系婚丧礼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古时候,蓝靛瑶有一个小伙子带人去娶亲,途经一个异族部落时,应邀到一户正在盖房子的人家做客。席间双方起了争吵,并发生械斗。陪同新郎娶亲的人奋力拼杀才侥幸逃出,而新郎被杀得连尸体都没捡回来。两个部落从此结仇,多次发生战争,双方伤亡惨重。蓝靛瑶人很伤心,立下规定:从此不管远近,新郎都不去女方家娶亲。此习俗代代相传,至今如此。李氏月讲述,蒋云珠记录。稿存于西畴县文化馆,16开,4页,1 200余字。(蒋云珠)

新娘的传说 瑶族蓝靛瑶支系婚丧礼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富宁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两个姑娘,同年同月同日生,同年同月同日出嫁。其中一个从小脚勤手快,孝敬父母,爱护兄妹,全家人都很喜欢她;另一个则好吃懒做,喜怒无常,一家人都很讨厌她。出嫁那天,勤快姑娘惦记父母,依恋家人,哭得死去活来。出门时,家人疼爱她,哥哥背着她去新郎家。懒姑娘本来就惹家人嫌,全家人让她自己走着去婆家。她走到半路,被老虎咬伤。因而后来蓝靛瑶姑娘出嫁时,都要让兄长背出家门,一是表示舍不得姑娘出嫁,二是为了避邪。熊耀武讲述,沈非、筱竹记录。收入《瑶族民间文学集》,32开,1页,500余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蒋云珠)

新娘出嫁为什么兴哭 瑶族蓝靛瑶支系婚丧礼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从前有夫妻二人,生下六男六女。儿女长大成家后,不争财产只争抚养老人。争执不下,村里有人便想出了一出恶作剧:寒夜时把两位老人放在水缸里冻僵,谁能救活他们就归谁赡养。大家赞成。两位老人真的冻得不动了。儿子们聪明,给父亲喝点酒,烧六堆火给他取暖。父亲转危为安。六位姑娘救母心切,把母亲放在床上,盖上六床大棉被,结果把她捂死了。父亲一气之下把女儿们嫁了出去,出嫁时,让她们哭个不停。此风俗沿袭至今。李正莲讲述,洛岸沙玫整理。收入《西畴县民间故事集成》第一卷,16开,2页,700余字,西畴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蒋云珠)

用锄头、镰刀陪嫁的由来 瑶族蓝靛瑶支系婚丧礼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头人有一个女儿,才貌超群,但不幸双脚都长了大脓疮,找遍天下的名医也医治不好。头人许诺,谁能医好女儿的病就将她嫁给谁。一只大黄狗天天用嘴舔姑娘疮口上的脓水,不久姑娘的病痊愈了。头人夫妇只好把女儿许配给黄狗。结婚那天,大黄狗不要金银绸缎,只要两把锄头、两把镰刀和一斗粮种,带着姑娘到荒山野岭安家。原来黄狗是一位仙人变的。后来,夫妻二人生了两个儿子,长大后双双考取状元。黄狗老死后,其妻把丈夫的身世告诉给儿子们。两位状元昭示天下,瑶家人从此禁食狗肉,必须用锄头、镰刀给女儿陪嫁。此风俗传承至今。李正莲讲述,洛岸沙玫搜集、整理。收入《西畴县民间故事集成》第一卷,16开,3页,1 500余字,西畴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蒋云珠)

花化的来历 瑶族蓝靛瑶支系婚丧礼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富宁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古时有个姑娘,母亲过世得早,大家叫她孤女。父亲讨了个后娘,带来一个女儿叫莲莲。后娘对莲莲千般疼爱,对孤女却万般嫌弃。有一次她叫孤女拿白线去河边洗,并要求白线洗成黑线后才准回家。孤女越洗线越白,急得放声大哭。这时,一头母牛出现了,叫她把线放进它的嘴里后,竟屙出了一堆黑线。孤女完成任务回家,后娘觉得很奇怪,便查问她。孤女如实相告。后娘连忙叫莲莲拿白线去喂母牛,可母牛只屙了一大堆牛屎。后娘一怒之下杀了它。母牛临死前告诉孤女,它就是她的母亲。它嘱咐女儿,把它的大小骨头装进篓箕里后埋了。后来,一些蓝靛瑶老人死了,埋葬几年后,人们再掘开坟墓,将其骨头装入坛子,重新安葬。这叫花化。佚名讲述,邓炳亮记录。收入《瑶族民间文学集》,32开,2页,1 400余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蒋云珠)

人死为何先烧化后埋葬 瑶族蓝靛瑶支系婚丧礼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麻栗坡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蚣格虏帮助国王赶走入侵之敌,国王将公主十三妹许配给他。结婚后其白天是畜晚上变人。十三妹生育了五男五女。为了不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夫妻俩商定,永不告诉他们真想。蚣格虏很疼爱自己的儿女,时刻护佑他们。一天,大儿子在烧砖,蚣格虏在窑边转来转去。大儿子不知道旁边的畜生就是自己的父亲,一棒将它打入砖窑。他回来把情况告诉了母亲,母亲悲伤地揭开父亲的真相。儿女们哭天喊地去抬水把砖窑中的火浇灭,但只找到父亲的骨灰。他们很内疚,将骨灰装进棺材,为父亲举行隆重的葬礼。后来,大儿子做了瑶王,为表示对父亲的忏悔,下令天下瑶家人死后先火化后埋葬。此习俗至今仍在一些地区沿袭着。李文忠讲述,蒋云珠、刘德荣整理。收入《瑶族民间文学集》,32开,5页,1 100余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蒋云珠)

头帕和衣服镶红边的来历 瑶族蓝靛瑶支系生活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麻栗坡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有一天盘瓠上山打猎,见山崖上有六只岩羊在互相追逐,便弯弓搭箭连射四只。当他准备再射一箭时,活着的一只岩羊掉下山崖,另一只中箭挂在崖上。他欲攀崖取下岩羊时,在家的妻子三公主梦见他从山崖上跌了下来。她惊醒后,带领儿女们去找丈夫,果真在山崖下发现他的尸体。他们轮换将尸体背回寨子。回到家后,他们的衣服、头帕都染上死者的血迹,怎么洗也洗不掉。三公主认为这是神的意愿。从此以后,瑶家人给儿女们缝衣服时,都要在内沿镶一道红边,以示对盘瓠的纪念。蒋开美讲述,刘德荣、蒋云珠记录。收入《瑶族民间文学集》,32开,2页,1 200余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蒋云珠)

妇女戴金戴银的来历 瑶族蓝靛瑶支系生活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麻栗坡、马关等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瑶家的祖先生了六个姑娘,其中大姐最能干。大姐见人们因不会种粮常常忍饥挨饿,便唱起忧伤的求粮歌,向玉帝哭诉人间生活的艰辛。玉帝得知此事,就派神犬把五谷送到瑶山。姐妹们便开始种植五谷,有了粮吃。后来大姐见人们没有衣穿,一个个在寒风中冷得瑟瑟发抖,便又唱起求衣歌。玉帝听到了,就派神猫把棉、麻、蓼蓝的种子送到瑶山。这样,六姐妹栽棉纺麻,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有一天,她们聚在一起敲锣吹笛,赞颂玉帝的功德。玉帝听了很高兴,又叫仙女们把耳环、银链、银牌等送到瑶山。从此以后,瑶家妇女便都戴金戴银了。蒋开美讲述,刘德荣、刘代君记录。收入《瑶族民间文学集》,32开,3页,2 200余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蒋云珠)

戴手镯的来历 瑶族蓝靛瑶支系生活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麻栗坡、马关等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美丽的盘妹和青年猎手蒋青相爱,并定下终身。在他们成亲的前夕,来了一个专食人肉的老变婆。蒋青带领武艺高超的猎手们前去追杀,结果惨败而归。聪明机智的盘妹摸准老变婆抓人的规律,便砍下两节竹筒戴在手上,叫蒋青带着一群猎手尾随其后。她毅然向老变婆住的山崖走去。凶狠的老变婆死死抓住盘妹套着竹筒的双手,张开大口,仰面朝天笑昏过去。盘妹将双手抽出,举起利刀,在猎手们的帮助下把老变婆杀死。由于人们害怕老变婆,便纷纷效仿盘妹套竹手环。后来,竹手环演变成银手镯。蒋开美讲述,刘德荣、刘代君记录。收入《瑶族民间文学集》,32开,4页,3 000余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蒋云珠)

戴银链的来历 瑶族蓝靛瑶支系生活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一位老公公,他有四个儿子,前面三个成了家。他对三个儿媳非常苛刻。一天,儿媳们准备回娘家,老公公给每人出了一道题,故意为难她们。没想到这些难题被另外一位年轻的姑娘给破解了。老公公很是佩服,便请人做媒将那位姑娘娶来做四儿媳妇。有一次,老公公因门上的一副对联惹恼了县太爷,被抓到公堂审问。公堂上,四儿媳与县太爷斗智斗勇,让他出尽了丑。这事传到皇帝那里。为防止女人抢了男人的位子,皇帝下令天下所有的妇女都要戴项圈、银链。他想用首饰遮住女人的智慧。李朝玉讲述,蒋云珠、李英毅记录。收入《瑶族民间文学集》,32开,4页,2 300余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沈非)

拔眉毛的传说 瑶族蓝靛瑶支系生活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讲述的是:皇帝的女儿与马夫相爱,怀孕后与他私奔。皇帝派兵追赶,两人逃进深山装扮成农民,并把眉毛全部拔掉。等追兵抓到,两人谎称身染疾病,眉毛掉光了。皇帝念他们可怜,默认了他们的婚姻,并派人送来一些锄头、弯刀等农具,让他们在山里居住、生活。瑶族妇女拔柳叶眉和结婚时有锄头、弯刀等农具陪嫁的习俗从那时流传至今。罗兴科讲述,王华武记录,罗洪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河口县卷·故事、歌谣、谚语》,32开,1页,400字,河口瑶族自治县文化局1992年编印。(王明富)

盐的来历 瑶族蓝靛瑶支系生活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广南、麻栗坡等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人间无盐吃,饭菜淡而无味。有个小伙子听说仙人的饭菜很好吃,便上天去看究竟。他到了天上,仙人将他视为贵宾,热情款待。宴请的时候,他发现仙人做的饭菜初看上去和人间的一模一样,但尝后觉得味道十分可口,便偷偷到仙人的厨房察看,见厨师从罐中拿出一样东西放在菜里。等厨师走后,小伙子将这罐东西偷走。他刚走出天门,仙人追了过来。他急忙把罐子投向凡间,罐子最后落入大海。回到人间后,他叫人们去海中捞罐子。可大家来到海边,发现海水都变咸了。从此,海中生盐,人间就有盐吃。李文忠讲述,蒋云珠记录。收入《瑶族民间文学集》,32开,1页,400余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沈非)(www.zuozong.com)

酒的来历 瑶族蓝靛瑶支系生活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麻栗坡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杜婆家里耕种一块很大的田,春耕繁忙时请来很多帮工。杜婆第一天给帮工送的饭不够吃,第二天又送多了大家吃不完,她便把剩饭倒在一棵樟树下。几天后,她送饭时闻到扑鼻的香味,香味是从前几天的剩饭中发出来的。她到樟树下拿了一点来尝,觉得又香又甜。晚上,她在睡梦中得到仙翁传授的酿酒秘方和技术,第二天便开始酿酒。她酿的酒不仅甜美可口,而且还给人添力气。酒就这样在人间传开了。李文忠讲述,赵志鹏记录,收入《瑶族民间文学集》,32开,1页,500余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沈非)

芭蕉叶包饭的来历 瑶族蓝靛瑶支系生活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畴、麻栗坡等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瑶族的祖先原来不是生活在深山里,而是住在平坝上。后来由于他们人口太少,无法抵抗外敌侵袭,就搬到山里居住。他们住在山头上,地势高,饮水不足,大家便在水源地种植芭蕉以保护水源。有了水没有杯子,他们就用竹筒当水杯、水桶,用芭蕉叶代替碗。至今,瑶族还保留午饭用芭蕉叶包、提水用竹筒、盖房用竹子的习惯。李文忠讲述,蒋云珠记录。收入《瑶族民间文学集》,32开,1页,400余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蒋云珠)

竹筒饭的来历 瑶族蓝靛瑶支系生活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个勇敢的人叫门包,有一次被人请去为祖父看病。门包进入岩洞,见那人变成老虎,方知自己误入虎穴。他本想挥斧将巨虎劈死,反倒把卡在它喉咙里的猪头给拔了出来,救了它一命。老虎很感激他,就挽留他呆在洞中,用好酒好肉盛情款待。门包没锅煮饭,老虎就叼来竹子,把米放在竹筒内煮饭给他吃。不久,老虎又把头人的女儿叼来给门包做老婆。三年后,门包夫妇辞别老虎回到寨子。突然有一天,一伙异族官兵杀进寨子。危急关头,森林里冲出一群老虎,把入侵者赶出了寨子。后来,门包当了族长,领着人们重建家园。寨中所有的锅被打烂了,他就砍来竹子教人们用竹筒煮饭。竹筒饭就这样流传下来。蒋炳明讲述,蒋云珠记录。收入《瑶族民间文学集》,32开,3页,2 200余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蒋云珠)

禁吃狗肉的传说 瑶族蓝靛瑶支系生活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富宁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很早以前,伏羲兄妹造人。为了让人有饭吃,神农派麻雀和狗去盗取天上的粮种。狗到了天上后,趁守粮官不注意,在粮堆上打了几个滚,把几粒粮种黏在身上带回人间,让人有了粮食吃。为了感激狗为人类作的贡献,蓝靛瑶就禁吃狗肉。佚名讲述,李应光记录。收入《瑶族民间文学集》,32开,2页,1 200余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蒋云珠)

禁吃马肉的传说瑶族蓝靛瑶支系生活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畴、麻栗坡等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一生修庙积德,却生了个会说人话的蛤蟆。一年,蛮夷国谋反,皇帝张榜求贤,蛤蟆将榜文吞进肚里。皇帝问它要多少兵马,它选了一匹最瘦的马和一个仆人。它命仆人用水洗马。洗后瘦马一下子就变成高头大马,背上长出一对金光闪闪的翅膀。高马驮着蛤蟆沿蛮夷国界飞。它飞一段吐一泡口水,蛮夷国便燃起大火。国王带人刚冲出火海,飞马一声长鸣,一脚把他的头踢落在地。蛤蟆提着国王的头回来献给皇帝。皇帝封高马为大帅,并规定人们以后不准吃马肉。黄友玉讲述,蒋云珠、陆诚记录。收入《瑶族民间文学集》,32开,2页,1 200余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蒋云珠)

住箐头的来历 瑶族蓝靛瑶支系生活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富宁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盘飞是盘瓠和三公主的六子。有一次,他猎获一头小野猪。经精心喂养,小野猪长大了,他将它放归山林。他再次打猎时,在树林深处遇到一位无家可归的漂亮姑娘,就把她带回家。原来这姑娘是玉帝的女儿。上次她和姐妹们变成小猪来到人间游玩时,被盘飞俘获。她回山却又找不到姐妹,这次只得变成凡女,想同盘飞一起回家。后来盘飞就和姑娘成了亲。皇帝贪恋盘飞妻子的美貌,欲霸为妾,盘飞夫妻用计戏弄了他。因害怕他报复,夫妻两人只好逃进深山老林,繁衍后代。从此,他们的子孙瑶族就在箐头居住。熊万宝讲述,熊秀金、陆诚记录。收入《瑶族民间文学集》,32开,4页,3 000余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蒋云珠)

瑶族红包的来历 瑶族蓝靛瑶支系生活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很久以前,蚂蝗堡农场附近有一个叫霞幼糖的瑶族姑娘,做的饭菜比别人做的好吃。有一年,她家请来十多个小伙子和姑娘帮忙插秧。她为了显示自己的手艺,做出一百种山珍海味来给大家品尝。一个名叫情贤的小伙子想跟她开个玩笑,就用树叶包蚯蚓,偷偷调换了其中的一包好菜。这样,霞幼糖受到伙伴们的讥笑,惭愧地跳河自尽。一个玩笑害死一个姑娘,情贤也羞愧地投河自尽。事后,霞幼糖的母亲梦见两个年轻人在阴间结为夫妻,醒后就缝制了一个红色的挎包,烧给自己的女儿。蚂蝗堡的瑶家人为纪念霞幼糖,有了出门挎红包的习俗。邓元福讲述,盘朝恩记录,罗洪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河口县卷·故事、歌谣、谚语》,32开,2页,1 400字,河口瑶族自治县文化局1992年编印。(王明富)

戴桐子花祭蛇的传说 瑶族蓝靛瑶支系生活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畴、麻栗坡等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远古的时候,死人的灵魂很牵挂活着的子孙。他们能预测吉凶祸福,想把结果告诉子孙,可嘴里又含着银子,说不出话来,便跑到十皇殿诉苦。正当众神为此事一筹莫展时,他们发现蛇在偷听,就决定让它们替死去的老人给子孙报信。但蛇报信后,不是被打死就是暴死。蛇伤心,临来报信前要哭三天三夜。所以,蓝靛瑶发现蛇拦路或进家,就要请巫师占卜吉凶。后来,人们为了感谢蛇的报信之功,在每年四月,将桐子花插在头上祭蛇。此习俗沿袭至今。李氏月讲述,蒋云珠整理。稿存于西畴县瑶族文化研究小组,16开,3页,800余字。(蒋云珠)

月食为什么用箭射 瑶族蓝靛瑶支系生活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畴、麻栗坡等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远古的时候,蓝靛瑶的祖先在垦山平地时,被一棵大树压在下面。玉皇大帝派月亮下凡来救,月亮拔树时用力过猛,把树和人沾在了自己身上。蓝靛瑶的祖先随月亮上天后很想念流落在人间的子孙,所以经常用长袖遮住月亮的光往地上观看;这时,地上的子孙误以为天狗要吃自己的祖先,举箭就射,直至月明为止。久而久之,瑶族就形成了月食时要用箭射的风俗。李正莲、蒋富金讲述,洛岸沙玫搜集、整理。收入《西畴县民间故事集成》第一卷,16开,2页,800余字,西畴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蒋云珠)

度戒的来历 瑶族蓝靛瑶、过山瑶支系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有位妇女生了个三胞胎,她和丈夫没有心理准备,很害怕,就把小孩们丢在树林里。三年以后,丈夫死了,妻子再婚。有一天,她发现自己的三个孩子还活着,就把他们接回家,可她的第二任丈夫一点也不喜欢他们。三个孩子长大成人后,后爹死了。他到阴间也不消停,常常折磨三个后生,使他们天天生病。三兄弟看到太上老君的天书,知道后爹的诡计,就请天上的神下凡来帮自己度戒。从此,后爹再也不敢到阳间来折磨三兄弟了。瑶族的度戒习俗就是这么来的。李文明讲述,余发勤采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下),16开,2页,400字,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海涛)

度戒的传说 (一)瑶族蓝靛瑶支系生活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富宁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一个妇女久孕不育,她的丈夫请来道公求神施法后,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但老二长有三只眼睛。一天,丈夫做了一个梦:二儿子突然长大,他的第三只眼睛闪着凶光,还举刀要杀自己;五位神王将他拉入神殿审讯,并只准他吃素,不准见天;后来,五位神王又让老二从高台上滚下来。丈夫噩梦醒来后,见二儿子多余的一只眼睛消失了。数年后,两个儿子长大,竟都不成器,偷盗成性。父亲就把他们交给一位师父调教。师父教他们诵经文,背戒律,接受洗礼,兄弟俩后来果然改邪归正。后人把师父教给兄弟俩的那套礼仪叫“过法”,亦称“度戒”。熊万宝讲述,熊秀金、陆诚记录。收入《瑶族民间文学集》,32开,3页,2 000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蒋云珠)

度戒的传说 (二)瑶族蓝靛瑶生活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富宁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瑶族住在高山箐头上,时常受到猛兽妖魔的侵害,今天死几个、明天死一堆,人丁很不兴旺。他们的祖先盘王知道了这件事,连忙造法书,教后代度戒,以祈求神灵保佑。瑶人度戒后无灾无病,人丁又兴旺起来。度戒后来演变成瑶族的一种礼仪流传至今。李顺河讲述,蒋云珠记录。收入《瑶族民间文学集成》,16开,1页,300余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蒋云珠)

祭社王的传说 瑶族蓝靛瑶支系生活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广南、富宁等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有一个宫女问皇帝什么叫“味”,皇帝回答说金银为味。宫女做菜时就不放盐,只在饭桌边放金银。皇帝吃饭觉得没有味道,又见桌上放着金银,一怒之下就把宫女杀了。宫女死后,阴魂飞上天向玉帝鸣冤。玉帝觉得宫女做得有理,属错杀,就封她为社王,让她教瑶民播种五谷。后来,人们就视宫女为保护神,经常敬奉她。因为宫女屈死的那天是农历七月十四,所以瑶族就把这天定为祭社王节。蒋发贵讲述,蒋云珠记录。收入《瑶族民间文学集》,32开,1页,400余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蒋云珠)

灶君和灶王 瑶族蓝靛瑶支系生活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古时候有夫妇俩,见独生女儿迟迟不能嫁出去,觉得脸上无光,就将她绑在竹筏上,推入河中,随水漂流而去。可女儿死里逃生,后来结了婚,日子过得很红火。自从女儿漂走后,两位老人家境逐渐破败,最后沦为乞丐。一天,他们讨饭来到女儿家,女儿好心收留了他们。老人感到十分羞愧,急死在灶旁。为了纪念父母,女儿逢年过节都在灶前祭献。这种做法在瑶族中代代相传,久而久之就衍化为灶君和灶王。李进文讲述,罗洪庆记录、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河口县卷·故事、歌谣、谚语》,32开,3页,1 200字,河口瑶族自治县文化局1992年编印。(王明富)

用桃树驱邪避鬼的由来 瑶族蓝靛瑶支系生活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麻栗坡、西畴等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三弟兄,一天相约到阴阳街选亲,每人带回一个妻子。大嫂是鬼女,还原后把大哥吓死了;二嫂是老虎女,被二哥用箭射死。一年后,老三夫妇带着小妹回娘家。走到半路,老三发现妻子是妖怪老变婆之女,吓得悄悄溜了。小妹跟随三嫂来到老变婆家后,知道了真相。晚上睡觉时,她趁三嫂熟睡之机,和它调换了位置。老变婆要吃小妹,却误杀了自己的女儿,便气急败坏,来到桃树下。它见小妹爬在树上,就跟着爬了上去,但才爬到树中间,树叶合拢把它夹死了。于是后来只要出现闹鬼、瘟病等祸事,蓝靛瑶家家门上都要插桃树枝以避邪。邓光灿讲述,蒋云珠、陆诚记录。收入《瑶族民间文学集》,32开,5页,3 700余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蒋云珠)

巫海鬼李游乡 瑶族蓝靛瑶支系生活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广南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个叫李游乡的女人,有一次被迫害致死,她的阴魂便变成恶魔巫海鬼来报复人世。巫海鬼没有居所,到处游荡,会附在人的身上。被巫海鬼附身的人若与他人结仇,就会得到它的帮助。它会使对方身患疾病。蒋朝龙讲述,蒋云珠记录。稿存于广南县那洒镇奎缸村蒋朝龙家,16开,2页,600余字。(蒋云珠)

龙童舞的传说 瑶族蓝靛瑶支系生活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西畴县瑶族聚居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位德高望重的道公师父,临终前说人死后都要到阴曹地府受罪,叫徒弟们在他死后设法救他。后来,大徒弟岛贡做了一个梦:一只狼正在追赶师父,师父惊恐万分;土地爷告诉他,要救师父必须骑龙来,并请诺三尊为师父洗罪。他醒来后,见自己的衣服上印有龙凤图案。他遵从梦中的土地爷之言,用草扎成龙、丫环、挑夫,穿起龙衣,带领众师弟,边敲锣打鼓边跳舞,为师父超度。后人把岛贡等人所跳的舞蹈叫龙童舞。蒋炳荣讲述,蒋云珠、筱竹记录。收入《瑶族民间文学集》,32开,2页,1 100余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蒋云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