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杆节 傈僳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怒江与保山两地的傈僳族聚居地区。讲述的是:明朝年间,兵部尚书王骥受朝廷派遣,率兵进驻云南边疆傈僳族地区。他引导人们保护耕地,饲养牲畜,时刻准备抵御外侮。后来他被诬企图谋反,被皇帝召回,于农历二月初八被杀害。傈僳人立誓为他申冤报仇,决心练好上刀山下火海的本领,保卫好边疆。他们将二月初八这天定为刀杆节,并世世代代传了下来。佚名讲述,杨尚礼搜集、整理。收入《傈僳族民间故事》,32开,3页,1 5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刘怡)
米斯的彩礼 傈僳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讲述的是:亚瓦玛村有两个姑娘,名为片普玛和甘普玛。她俩擅长洗麻织布。一天,两人出去洗麻后就没回来。人们找了几天,才在山崖上发现她们。两人让乡亲们回去准备好畜圈,叫父母煮好酒。那天,村里来了很多客人,赶来很多牲畜,成双成对的飞禽走兽把所有的畜圈装得满满的。片普玛和甘普玛嘱咐大家,看客人跳舞时不要笑,否则客人会不高兴而去。后面来的乡亲不知道这一情况,看见客人舞到奇怪处就笑了起来。客人以为村里人生气,就带着他们的飞禽走兽跑光了。片普玛和甘普玛也要走了,她们告诉乡亲们:“你们不喜欢飞禽走兽,以后我们就送岩蜂给你们。”从此,亚瓦玛村附近的悬崖上有很多岩蜂巢,村民每年都有吃不完的蜂蜜。据说,这是神主米斯娶走片普玛和甘普玛后送给村里人的彩礼。后来每年七八月采蜜季节,人们要在取蜜的地方进行祭祀,这样取蜜方才顺利。佚名讲述,木玉璋、禺尺搜集、整理。收入《傈僳族民间故事》,32开,4页,2 4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后编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刘怡)
祭山神的由来 傈僳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泸水县傈僳族聚居地区。讲述的是:堂兄弟阿的和阿甲买统管着大地上所有的四脚动物,每天都到山上放牧它们。阿甲买的父亲给两人送来饭菜,他偏爱自己的儿子,给儿子的是米饭,而阿的吃的是包谷饭。阿甲买发现后,很过意不去,便背着父亲把米饭给阿的吃。阿的知道这事后,决定不再回家。他认大树为父、大石为母,将牛、羊、猪、狗等动物分给阿甲买,而自己只要虎、豹、狼、鹿、麂子、岩羊、野牛等。动物没分完,阿的有点烦了,对阿甲买说:“你少得一点好管理,余下的都归我管,往后你需要就上山来杀我的野物。”阿甲买分到的就成了家畜,阿的留下的就成了野物。从此,人们猎取山上的野物,就要祭祀阿的山神。佚名讲述,左玉堂记录。收入《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第7卷,32开,2页,1 000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刘怡)
不同方式的祭祀活动 傈僳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在洪水泛滥的时代,让葫芦救下来的老七与七仙女成婚后,生下十九个孩子。这些孩子长大后,其中的九个姑娘分别嫁给了她们的九个弟兄,剩下一个姑娘落了单,没人嫁。她羞愧地跑到山林里,变成了白虎精。后来白虎精见人们生活得很和睦,非常嫉妒,便常来扰乱他们的生活,弄得苗族到处搬家,使彝族用树桩作记号,让汉族用石头垒墙……它并不就此停手,继续捣乱,让人们生病、折财、死牲畜。没办法,人们只好祭祀它,以求平安。在祭祀时,苗族是老大,可以坐着进行;彝族是老二,可以站着进行;汉族及其他民族按年龄应排在白虎精后面,所以需要跪着祭祀。杞正华讲述,钱春林翻译、整理。收入《禄劝民间故事》,32开,1页,480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局1991年编印。(杨利先)
猎神传奇 傈僳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很久以前,山上的动物都是女猎神米斯的家禽家畜。没有她的恩准,任何人都打不到猎物,所以,猎人们都很敬重她。阿普、阿登和阿肯都是勇敢的猎人,他们每次上山打猎前,先给米斯献上最洁净的贡品,她就赐给他们岩羊。有一次,阿普去捕鱼,遇到一个年轻女人,便不知不觉跟着她来到打猎时经常睡觉的地方。他醒后,发现鱼不见了,便认为是被米斯拿走了。从此以后,三个猎人祭米斯时少不了鱼。他们发现,只要头天晚上与妻子同房,第二天去捕鱼、打猎都不顺利。从此,傈僳男人在打猎前一定要将祭品准备好,也不和女人同房;同时,妇女也不得靠近猎人枕边的猎角。这些作为习俗传了下来。打登讲述,余友诚记录。收入《贡山县各族民间故事选》,16开,3页,1 500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1年编。(刘怡)
阔时节的传说 傈僳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讲述的是:古时,人世间遭洪灾。洪水过后,人畜死尽,五谷被毁,只有兄妹两人幸存下来。他们结为夫妻。两人开渠引水,拓荒垦地,但到春播时却找不到谷种。这时,一只黄狗向玉帝讨来了五谷,奉献给夫妻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夫妻俩艰苦创业和狗的功劳,便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间过阔时节。佚名讲述,左玉堂记录。收入《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16开,1页,500字,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刘怡)
澡塘会的来历 傈僳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怒江西岸住着一对姐妹。她们常用歌声安慰穷苦的乡亲,很受大家的爱戴。天女嫉妒她们,就把她们变成了尖山和团山。姐妹俩没有屈服。尖山往上长,要刺破青天;团山往下伸,想堵住怒江淹没天宫。天神大怒,便在尖山顶上钉了九颗铜钉,罩上一口铜锅;在团山脚下钉了七颗铁钉,罩上一口铁锅。后来,两座山的山脚流出两股滚烫的泉水,人们说这是姐妹俩胸腔里流出来的热血。为了祭奠姐妹俩,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到初十,附近的人们穿着盛装,带着佳肴美酒,跋山涉水,来到两股泉边赶澡塘会。待祭祀活动结束后,人们又自然地组成上百个歌场,进行赛歌、跳舞、荡秋千等活动。佚名讲述,左玉堂记录。收入《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16开,1页,800字,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刘怡)
火把节 傈僳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很久以前,维西地区石头多、树多、野兽多,而人少、地少、粮食少。当地的大鬼主还一个劲地向人们要粮、兽皮等各种东西。有一次诸葛亮带兵来到了维西,和大鬼主在澜沧江边打了一次大仗。蜀军得胜后,诸葛亮教当地人耕种。他带来的四川籍士兵与当地人一起,搬石平土,垒埂修渠,开垦出不少水田。后来从四川运稻种来的蜀军遇上了瘴气,维西人们便点着火把去迎接,从而形成了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过火把节的习俗。和会计讲述,周樵记录。收入《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第7卷,32开,6页,4 000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刘怡)
吃新米的传说 傈僳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讲述的是:古时,天底下黄谷堆积如山,人们播下一种谷物后能长出三种不同的粮食。他们吃不完,用不尽,日子过得很富足。天神看见后,便生了坏心,将全部粮食收回天上,连种子也未留下一粒。这时,一条狗跳过河,追到天边,咬下三粒种子。人们把这些种子播到地里后,它们一粒发十棵,一蓬发十蓬。人间又有了粮食。人们记着狗的功劳,在每年谷子黄时,要到田里掐谷穗来“吃新米”,吃新米饭前要先喂狗。佚名讲述,左玉堂记录。收入《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16开,1页,500字,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刘怡)
琴和舞的来历 傈僳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讲述的是:一户傈僳人家有七兄弟,阿爸叫他们外出学本领。三年后回家,老大学会了开山种地,老二学会了起房盖屋、打造犁耙,老三学会了编织篾器,老四学会了射弩下扣子,老五学会了织网捕鱼,老六学会了看病抓药,老七阿迪学会了弹琴跳舞。阿爸认为阿迪学的本事没有用,气得把他赶出了家门。流浪的途中,阿迪吹奏起悠扬的乐曲,唱起了优美的调子,得到龙王的欢心。龙王将龙女嫁给他,又帮他开良田,建楼房。阿爸和六个哥哥才知道阿迪学的也是一种本领。阿迪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才艺教给大家,从此怒江两岸有了歌舞,有了欢乐。佚名讲述,杨正文搜集、整理。收入《傈僳族民间故事》,32开,2页,1 2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刘怡)
傈僳族跳脚的由来傈僳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部分地区。讲述的是:一个傈僳孩子在帮财主放牛时吹笛子,牛就随着乐曲跳舞。牛越来越瘦。财主告到衙门,县官判孩子死罪。行刑时,孩子要求再吹一次笛子。当笛声响起时,在场的人都随着乐曲跳了起来。县官在人们的强烈要求下放了孩子。从此,傈僳人只要一听到欢快、热烈的笛声,就会随着节拍跳起来;每逢节庆,他们都要由笛子手领头跳脚狂欢。佚名讲述,和春富搜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资料》,32开,2页,1 200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刘怡)
达叽达哏 傈僳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讲述的是:从前,傈僳族中有个很有才华的人,全族所有的乐器曲子都是由他谱写的。他还精通各种乐器的演奏。一次,他想作一首新的乐曲,却想不出好的音节,后来还是一只小鸟的叫声启发了他。他觉得自己不如一只小鸟,从此不再作曲。所以,傈僳族乐曲的最后一调就是小鸟的叫声“达叽达哏”。余明讲述,和春富搜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资料》,32开,1页,500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刘怡)
吹木叶的来历 傈僳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孤儿叶撒靠砍柴过日子,空闲时靠吹木叶解闷。仙女得知他勤劳孤苦,就下凡来和他成亲。两人过起了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从那时起,傈僳族男女就兴起了吹木叶谈恋爱的习俗,他们有时还用木叶声抒发心中的喜怒哀乐。熊仔义讲述,马玉堂搜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资料》,32开,2页,1 000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刘怡)
傈僳族人为什么爱打猎 傈僳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龙陵县部分地区。讲述的是:很早以前,一个傈僳人结交了老虎、野猪和老熊三个朋友。相处久了,三个动物朋友觉得人爬山攀崖时很笨拙,就想吃掉人,便与人相约月圆时比武,谁输了就吃掉谁。比武时,老虎以最快的速度下山,赢得了大家的称赞;野猪用嘴皮拉犁犁田,也得到了赞美;老熊抱着头从山顶滚到山脚,露了一手。傈僳人认为,比蛮力自己肯定不是动物们的对手,于是放起了火,将三个野兽烧死了。人吃到了香喷喷的兽肉,从此与野兽成了仇敌,见了野兽就追打,养成了上山打猎的习惯。佚名讲述,胡万才搜集,许可都、赵刚记录。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文学集成·龙陵县综合资料卷》(一),32开,2页,720字,龙陵县文化局1989年编印。(刘怡)
傈僳族祭母的来历 傈僳族民间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讲述的是:从前有个傈僳族小伙子,经常在山地里干活,母亲负责给他送饭。他要么嫌饭送早了,要么嫌饭送晚了,经常打骂母亲。有一天,他在地里干活时,无意间看见了乌鸦在哺育自己的雏鸟,不禁想起了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于是,他良心发现,决心不再打骂母亲,而且要好好孝敬她,服侍她。正在这时,年迈的母亲又来送饭了,小伙子赶忙跑过去迎接。不料想,老人见儿子朝自己跑来,以为儿子又要打她,就一头撞在一棵树上自尽了。小伙子伤心欲绝,就把这棵树拿回家,雕成母亲的模样,整日供奉。久而久之,祭母便成了傈僳族的一种习俗。杨绍聪讲述,钱春林翻译、整理。收入《禄劝民间故事》,32开,1页,700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局1991年编印。(杨利先)
吐唾沫的来历 傈僳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讲述的是:一个妖精曾同人一起居住,一次它和约翁扎一起去撵野兽。途中,它想吃掉约翁扎,就让他多喝酒。约翁扎趁机骗妖精说出制服它的方法。按照这种方法,约翁扎往妖精身上吐唾沫,妖精身上着起火,被烧死了。从此,傈僳人碰着不好的事,就要吐唾沫。桑嘎讲述,李龙江搜集。收入《傈僳族民间故事》,32开,2页,1 2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刘怡)
色水的由来傈僳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福贡县。讲述的是:有一次,阿娜姑娘被吃人的魔鬼抢走,后来在哥哥阿普的帮助下她跑了出来。魔鬼追来,阿普连续射出了二十七支毒箭,都被魔鬼抢去。兄妹俩躲在树叶后,魔鬼找不到他们的脚印,就用那二十七支箭杆算卦。卦的结果很不理想,最后它失望地走了。村里人得知这一消息后,也学着魔鬼用二十七根竹签卜算祸福。解白此讲述,霜现月、李向才、管云东记录、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福贡县民间文学集成卷》,32开,2页,1 100字,福贡县文化局、民委1989年编印。(刘怡)
傈僳族花衣服的由来 傈僳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龙陵县部分地区。讲述的是:无依无靠的两姐妹过得很艰苦,她们捡别人砍剩的麻桩打麻织布,又用各种植物将布染成花花绿绿的颜色,然后裁成衣服。一个男人选妻时,看到姐妹俩做的衣服十分好看,就看中了小妹。从此以后,人们就跟着小妹学做花花绿绿的衣服穿。曹明才讲述,许可都记录、整理。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文学集成·龙陵县综合资料卷》(一),32开,1页,200字,龙陵县文化局1989年编印。(刘怡)
做毡子 傈僳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龙陵县部分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两个穷姐妹,妹妹擅长做衣服。有一年冬天很冷,姐妹俩买不起被子,姐姐就把从羊身上掉下的羊毛捡来,垫着睡。因她夜里尿床,羊毛搓来搓去就黏在了一起。她就四处去捡羊毛,积攒到一定程度后,再将羊毛用温水浇,用木头擀,做成羊毛毡子,晚上做垫子垫或当被子盖,很暖和。后来,大家就学着她做,这就有了毡子。曹明才讲述,许可都记录、整理。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文学集成·龙陵县综合资料卷》(一),32开,1页,200字,龙陵县文化局1989年编印。(刘怡)
草烟的来历 傈僳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福贡县。讲述的是:傈僳山寨曾有一对相亲相爱的夫妻。妻子死后,丈夫想念她时,就到坟前痛哭。后来,坟上长出了一棵长满绿叶的植物,丈夫将叶子烘干后揉碎,放在烟斗里吸。从此,居住在高山上的傈僳人有了草烟,并养成了吸草烟的习惯。王阿相讲述,木成香记录。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福贡县民间文学集成卷》,32开,1页,600字,福贡县文化局、民委1989年编印。另文收入《傈僳族民间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刘怡)
抽兰花烟的来历 傈僳族风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讲述的是:有一对青年男女常在一起玩耍,但因女方富、男方穷,受外界阻挠而不能成亲。后来姑娘的家人逼她另嫁,姑娘被逼无奈,趁人不备自尽了。小伙子听到这个消息,大病了一场。一天,他撑着病体来到姑娘坟前,发现坟上有一株小树,上面的花香气扑鼻。他就摘了一片叶子,卷起来放在嘴上吮吸。他发现越吸越香,叶子干了,点上火吸,味道更美。吸完后,他的病也好了。他认为这是心上人送的礼物,就把小树移栽到自家的园子里。从那以后,傈僳人就有了抽兰花烟的习俗。三才付讲述,和万兴整理。收入《傈僳族民间故事》,32开,2页,8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刘怡)
连心鱼 傈僳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讲述的是:很早以前,在一个傈僳村寨里有个叫阿娌妹的姑娘,爱上邻寨的彝族小伙子鱼哥。两个村寨的人也因他们相爱而亲热起来。土司黑扒粟担心两寨的人联合起来抗租,就极力阻止他们交往。他发现彝家山官和傈僳头人都想娶阿娌妹,就想出了毒计。他让彝家山官抢走阿娌妹,并放出话,若傈僳人来抢亲,让他们与彝家人成为冤家。傈僳头人不服气,带领众人来抢阿娌妹。阿娌妹用古老的山歌劝住了械斗的两族。当山官和头人再来抢夺她时,她跳进了江中。鱼哥赶来了,他杀了土司、山官和头人后,也跳进江水。不久,江中游来一对红鱼和青鱼,它们口尾相衔,形影不离,人们称之为“连心鱼”。杨阿石讲述,张泉整理。收入《傈僳族民间故事》,32开,4页,2 5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后编入《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第7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刘怡)
横断山脉的传说 傈僳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讲述的是:远古时代,没有天地,一位大神右手往上一撑开了天,左手往下一按辟成地。他还造了很多高山大河。他到滇西北,想在这里造一块美丽的平坝。这时,有人带信给他说,他家的牛马全死光了,兄弟姐妹和父母也不在了。大神悲痛欲绝,趴在地上大哭。他的手指在地上扒出了四道深深的沟,它们变成了四条河流;手指缝间留下三座高山。四条河流就是独龙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座高山就是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它们是横断山脉的一部分。佚名讲述。收入《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16开,1页,300字,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刘怡)
金沙江哥哥和澜沧江弟弟 傈僳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讲述的是:远古时,海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金沙,二儿子叫澜沧。金沙和澜沧长大后,海王叫他们到东海去住。兄弟俩同时出发,比赛谁先到达目的地。金沙哥哥一天就到了目的地,而澜沧弟弟七天七夜才赶到。见面后,金沙哥哥说,自己走得快,是因为见山就冲,见坝子就闯。澜沧弟弟说,自己见山绕着走,把坝子留给人们种庄稼,所以走得慢。哥哥听了很羞愧。直到今天,金沙江水流湍急、浑浊,而澜沧江水流平缓、清澈。佚名讲述,云南大学民族民间文学怒江调查队记录,阿南整理。收入《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第7卷,32开,2页,700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刘怡)(www.zuozong.com)
怒江的传说 傈僳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福贡县部分地区。讲述的是:远古时,怒江和澜沧江是两姐妹,有一次要远行。她们向南一路同行,妹妹怒江至福贡地界,突然不见了姐姐,就问空中的雨雀。雨雀让她往保山方向去追。怒江使劲追去,追到保山,但还是不见姐姐,只好放慢脚步等;待澜沧江赶到,两人又相伴前行。因此,怒江由福贡至保山一段水流湍急,水声咆哮怒吼,而出了保山向南就悄无声息。雨雀曾骗了怒江,因而怒江不让它自己的水,它只好喝雨水。怒江两岸的人们认为,雨雀一叫,就要下雨。妹付思讲述,木成香记录、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福贡县民间文学集成卷》,32开,1页,500字,福贡县文化局、民委1989年编印。后编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刘怡)
怒江和澜沧江的传说 傈僳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讲述的是:远古时,青藏高原住着怒江和澜沧江姐妹俩。姐姐怒江和大海相爱后,大海要远游南方。两人相约三年后成亲。三年后,大海未归,怒江便约妹妹澜沧江一同去找。刚开始,姐姐心急如焚,一路奔跑;而妹妹贪玩,走得很慢。于是,怒江上游水流湍急,澜沧江上游水流缓慢。后来怒江进入高黎贡山区和碧罗雪山峡谷,因而姐妹俩互相看不见。她们便都抬头张望,江水也就越涨越高。姐妹俩再次见面后又分头上路。姐姐想等妹妹,便放慢了脚步;而妹妹认为姐姐思念大海心切,一定走得很快,便跟着跑了起来。所以,怒江下游水流平缓,澜沧江下游水流湍急。佚名讲述,李剑泉、郭鸿才整理。收入《傈僳族民间故事》,32开,3页,1 6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刘怡)
怒江为什么哗啦哗啦响 傈僳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讲述的是:远古时,有三姐妹住在大雪山顶。大姐性情温和,二姐性格开朗,唯有小妹性情暴躁。大姐、二姐想和小妹分开住,可小妹不同意。有一天,两个姐姐趁小妹未睡醒,悄悄地下山去了。小妹醒来不见姐姐们,就吼叫着追赶下去。大姐一直向东跑,成了金沙江。二姐则突然朝南拐了弯,成了澜沧江。小妹则沿着山谷先是往南后是往西追赶,一路大吼大叫,被人们称为怒江。佚名讲述,云南大学民族民间文学怒江调查队记录,阿南整理。收入《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第7卷,32开,2页,1 000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刘怡)
怒江为什么山多箐多 傈僳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讲述的是:傈僳族曾有个大力士,决心为人类谋福祉。他辞别了父母,用泥捏就高山、平坝、河谷,给人类造了很多好地方。当他造到丽江、兰坪一带时,父亲得了病,家里人叫他回去。他认为造大地是最要紧的,所以还是回家。不久,父亲去世,他仍忍着悲痛为人类造福。当造到怒江地区时,他又得知母亲病故,便再也忍不住悲痛,将捏好的山箐胡乱一扔就赶回家。所以,怒江地区山多箐多,少有平坝。佚名讲述,左玉堂记录。收入《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16开,1页,300字,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刘怡)
大宝龙潭的传说 傈僳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部分地区。讲述的是:在雪龙山顶的龙潭中,住着老龙王一家。龙女在龙潭周围种了一丛丛珊瑚。山下的人知道龙潭边有珊瑚,就成群结队上山来找。待他们千辛万苦来到龙潭时,龙女早把珊瑚收起来了。人们把石头砸进龙潭,惹恼了脾气暴躁的老龙王。它就用暴雨夹着冰雹向人砸下来。此后雪龙山周围的村庄经常遭灾,只要有人动了山上的一草一木,就会遭到冰雹、洪水的袭击。人们不得不经常祭祀龙王。几个年轻人气不过,便找来几只狗,杀死后扔进龙潭。老龙王更怒了,用冰雹砸死了这几个人。但龙潭的水也脏了,老龙王不得不带着一家人逃走了。据说,雪龙山顶的龙潭虽然干涸了,但只要人往里面扔石头,就会下大雨。李月光讲述,余国华搜集。收入《迪庆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8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刘怡)
大墩子的传说 傈僳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讲述的是:有一次,龙王扮成全身长脓疮的老妇,来到大墩子村讨饭。村里的很多人不但不理她,还放狗咬她。只有一户人家给她饭吃,留她在柴房中过夜,还把她引见给自己的亲戚。临睡前,老妇叮嘱这家人,晚上不管听到什么动静都不要打开门看。结果半夜发起山洪,除这家人和他们的几个亲戚外,整个村子都被冲进了怒江。从那以后,这一带就变得沟壑纵横、土墩林立,被人们称作大墩子。佚名讲述。收入《傈僳族民间文学概论》,32开,1页,500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刘怡)
飞人洞 傈僳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丽江市傈僳族地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在丽江西部山区的岩洞里,住着一个飞人,经常出来吃人畜,方圆几十里的傈僳族村寨的人大都逃走了。傈僳族汉子切本帕练就一身好功夫,不怕飞人。一天,飞人抢走了他的女儿。切本帕想救女儿,可惜他上不了悬崖,找不到飞人洞。飞人抢来姑娘后,害怕她随身携带的火镰。切本帕利用飞人急于娶自己女儿的心理,救出了姑娘,烧死了飞人。不久,傈僳百姓一家跟着一家搬了回来。佚名讲述,赵净修搜集、整理。收入《傈僳族民间故事》,32开,4页,2 6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刘怡)
木昵玛 傈僳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福贡县。讲述的是:怒江边右泉村有一个长一千米、宽三百米,呈两头尖的小岛,人们称之为“木昵玛”。远古之时,天神木布帕来怒江造好地后,发现江东边的土地多些,就用手指把这里的土地拨了一块给江西边,这块土地就是木昵玛。直到现在,怒江水还要在木昵玛的东西两面擦岛而过。三只叶讲述,霜现月、管云东、李向才记录、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福贡县民间文学集成卷》,32开,1页,300字,福贡县文化局、民委1989年编印。(刘怡)
云和雾的来历 傈僳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讲述的是:从前有姐弟俩相依为命。弟弟为了减轻姐姐的负担,决定到雪山上去打猎。有一天他发现山上来了一个妖怪,便悄悄下山让乡亲们准备酒、粑粑和鹅卵石,骗妖怪吃下。人们趁机将妖怪打死,并把它烧成灰。烧妖怪的烟变成了云和雾。佚名讲述,祝德玉、祝发清、车凯搜集、整理。收入《傈僳族民间故事》,32开,3页,2 0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刘怡)
“四十驮”村的来历 傈僳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讲述的是:明代丽江的木天王派人在维西大宝山脚下开矿挖银,总共挖了四十驮。回丽江时,他数了几遍,都只有三十九驮银子,忘了自己还坐着一驮。他脾气倔,就把银子全部推下洞底。时隔几年后,有一个牧童见洞内闪闪发光,就走了进去。他在石台的油灯上添了油,看到了很多银子。可奇怪的是,只要他想拿走银子,就怎么也找不到洞口,最后只得空手出来。出来后,他又找不到洞口了,但地上留下一些碎银,碎银上面写道是他添油所得的工钱。从此,牧堂所在的村庄就得名“四十驮”。佚名讲述,李建新搜集。收入《迪庆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1 0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刘怡)
白牛山的传说 傈僳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讲述的是:一座山的半山腰有宝,一头白牛每天早上出现在山坡上。一个老板知道后,就派人在这里挖银子,把山肚子掏空了,留下一个大洞。观音老母变成卖桃的老妈妈来提醒挖矿的人们出洞避难。可有的人不听,结果山洞塌了。后来仍有人不死心,来此挖银子。观音老母担心他们被埋进山里,就将山肚子里的白牛收走了,从此这里就再也挖不出银子了。阿鲁讲述,李理搜集。收入《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资料》,32开,3页,1 700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刘怡)
姐妹温泉的传说 傈僳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讲述的是:怒江边上曾有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妻,膝下有一对孪生姐妹——尖姑娘和团姑娘。村里的青年男女天天围着姐妹俩唱歌跳舞。天上的仙女们忌恨姐妹俩,便让天神将她们变成尖山和团山,并在两座高山上罩上铁锅,钉上铁钉。两姐妹没有屈服,她们让山上长满花果,流出温泉,以此解救受苦受难的乡亲们。村民们可从温泉中借到煮饭用的炊具和碗筷。后来,有个恶人玷污了两姐妹洁净的身体,温泉边的岩洞崩塌,将他埋在其中。从此以后,人们再也不能到温泉借炊具了。佚名讲述,祝华生、欧志明记录。收入《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第7卷,32开,5页,2 800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刘怡)
三不成仙 傈僳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叶枝林根村边住着小两口,丈夫常与江对面的有夫之妇幽会。有夫之妇的男人知道以后,将妻子砍成两截丢入江中。仙人原本要让这两对夫妻成仙,发生了这些事后,他气得让剩下的三人变成了石头。人们称这三块石头为“三不成仙”。佚名讲述,杨润娟搜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丛书·维西民间文学集成资料》,32开,1页,500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0年编印。(刘怡)
打卦坡的来历 傈僳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讲述的是:从前有一个叫吕木正的读书人,体力单薄,父母早早就给他娶了媳妇。父母去世后,媳妇好吃懒做,嫌吕木正穷,离他而去。后来,吕木正进京赶考,做了大官,衣锦还乡。前妻想再续前缘,吕木正让她覆水再收。结果她办不到,被兵马踏死。人们将她的尸体放在半山腰。男人们为了不让她转世,就在尸体上放树枝和石头;而女人们为了给自己的同性解脱罪孽,就拣去石头和树枝。后人路过这里,喜欢算上一卦,看看自己的运气。于是,当地人将这里改名为“打卦坡”。蔡春方讲述,吴旭三搜集。收入《迪庆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1 0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刘怡)
仙扇 又名“六库苗干田的来历”。傈僳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部分地区。讲述的是:六库北面两千米处有一片田坝,俗称“苗干田”。人们说这是一块宝地。很早以前,有一对傈僳夫妻离这里不远安了家。丈夫死后,妻子拉低妹与儿子起早摸黑在地里忙碌。一天,有位白发老人来问路,并要求拉低妹送他一程。拉低妹请他在家里歇几天,等自己薅完秧再送他。可老人不允。拉低妹只好搀着他,送他上路。走了不久,老人拿出一把扇子,对着荒凉干燥的地块扇了三下,地里枯黄的谷子一下子变得绿油油的。这块地种在后,收在前,不用担心误节令,而且收成很好,人们叫它“苗干田”。佚名讲述,欧阳明华、华生、智敏搜集、整理。收入《傈僳族民间故事》,32开,3页,1 5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刘怡)
罗通村的来历 傈僳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倮大村有一户富甲乡里的人家,全家人心地善良。一天,来了几个借粮的人,他们不说出自己的住处,只说来年一定加倍偿还。借到粮后,他们趁夜悄悄走了,秋后也不来还。第二年又是如此。到第三年,富人在借粮给这伙人的时候,多了一个心眼,在背粮的箩底凿了一个洞;然后,顺着落下的粮食找到了他们居住的村庄。富人发现,这里的人有很多牛羊,耕地却很少,他们的确缺粮,就不要他们还粮了。因这个村庄一直不为外人所知,是因箩通洞才被找到的,所以,人们就叫它“罗通”。倮大和罗通两村的村民一直和睦相处。丁争讲述,崇武搜集。收入《迪庆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1 0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刘怡)
念布依奔和欠谷龙潭 傈僳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吉达鲁村有个叫念布的小伙子,有一次上山打猎,在水潭边见一头白牛和一头黑牛相斗。他发现白牛体弱,很快就会败下阵来,就出手相救。后来,白牛引念布来到另一口水潭边,并变作一位老翁,把他带到龙宫。老翁告诉念布,自己是白龙,为报答他的相救之恩,送他一袋鸡屎鸭屎,让他在回去的路上一边走一边撒。念布照着做了,到家时,一股清水沿着他走过的路奔腾而下,汇入澜沧江。村民们饮水思源,将两口水潭分别取名为“念布依奔”、“欠谷龙潭”。佚名讲述,杨寿发、罗凤禧记录。收入《兰坪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1 3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刘怡)
借银洞的传说 傈僳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当年,丽江木天王为扩大木家的势力,把女儿许配给远方叶枝的土司王天脚。娶亲这天,当新人来到戛拉石龙转弯处时,一阵狂风吹过,新娘骑着马朝大岩子飞去,进了一个崖洞后就不见了。此后,过路人若盘缠不够,朝洞口喊一声,就可借到银子;有人在这里吃饭遇到碗不够时,还能从洞口借到碗。大家若把借过的东西归还,以后还可以再借。有个过路人不想还上所借的银子,就用狗血封了洞口。从此再也没人借到银子和碗了。佚名讲述,和春富、和学君搜集、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丛书·维西民间文学集成资料》,32开,1页,600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0年编印。(刘怡)
亮墨塘 傈僳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福贡县。讲述的是:从前有一个叫亮墨的人,靠用生胶粘雀鸟度日。一天,他挖了一口小水塘,在塘边放上生胶,但每次沾住的只是鸟毛。后来他发现是妖怪取走了雀鸟,就用箭射死了它。至今,附近上山的人还取亮墨挖的水塘里的水来解渴,他们叫它“亮墨塘”。阿车讲述,李卫才、木顺江记录、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福贡县民间文学集成卷》,32开,1页,500字,福贡县文化局、民委1989年编印。(刘怡)
天银洞 傈僳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很久以前,一位姓徐的师傅带领一帮人在天银洞挖银子。他为人很好,平日里给手下人吃豆腐,而自己只吃豆腐渣。但挖了几年都没挖到银子,他觉得无法向大家交代而逃走了。就在他走的那一天,有人挖到了银子。人们把他追了回来,让他给大家分银子。后人把徐师傅挖银子留下的洞叫“天银洞”。佚名讲述,段茂松搜集、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丛书·维西民间文学集成资料》,32开,2页,1 200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0年编印。(刘怡)
仙人沟的由来 傈僳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部分地区。讲述的是:古时澜沧江西岸有一片荒坝,住着两家人,日子都过得很艰难。有一年,从邻村来了一位白胡子老倌,提议两村共同挖沟引水,合伙开垦荒坝。大家同意。水流到荒坝后,他们再也没见到那位老倌。后人将这条水沟叫做“仙人沟”。佚名讲述,施中林记录。收入《兰坪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1 0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刘怡)
竖石找羊 傈僳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讲述的是:清雍正年间,雪龙山顶有座塔,离塔不远处有一口龙潭,潭边有一棵珍珠树。有个放羊人为了将羊赶拢,随手在珍珠树上掰了一根树枝。结果他的羊都不见了。他向仙人求助,仙人让他将珍珠树枝还回去,并边走边竖石头。放羊人用这种方法找回了自己的羊。据说,雪龙山上竖着的一排石头就是他留下的。杨润讲述,和学君搜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丛书·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资料》,32开,1页,600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刘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