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循证心理治疗(Evidence-based Psychotherapy)就是要基于证据进行最有效的心理治疗。这听起来似乎了无新意——没有人会认为心理治疗不需要证据。但事实上,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有治疗总比没治疗好”,只要有心理治疗,就一定会有效果。综合现有的多个研究结果,发现总是有约8%~15%的病人并没有从心理治疗中获得益处,某些时候不合适的心理治疗会使情况更加糟糕,甚至可能导致病人的死亡。
比如2000年,一位名为Newmaker的11岁女孩,在接受所谓的“重生术”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要求小女孩像胎儿般从压有近300公斤重物的绒布“子宫”中“分娩”出来,最终导致其不幸被闷死在里面。2006年,另一名7岁女孩Arndt,被治疗师强行要求进行所谓的“俯卧行为训练”,最终大小便失禁,死于窒息。2014年,我国河南省的两名少女在网络戒断学校被强制加训三个多小时,结果造成一死一伤。尽管这只是极端事例,但极具冲击力地证实了心理治疗也会“好心办坏事”。
曾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Koocher在2015年的研究中发现,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有一些早已被证明有害的心理治疗的方法,还在广泛地使用。他们列出了一个最不可信的心理治疗清单,前五位分别是磁疗法、前世回溯疗法、重生术、水晶疗法、生物节奏—易经治疗法等。他同时还提到了最不可信的一些心理测验,比如人格的笔势测验、童话故事测验等。其中国内曾比较流行的九型人格测验排在最不可信的心理测验第二位(表9-1)。
表9-1 十种最不可信的儿童与青少年心理测验与治疗方法
(www.zuozong.com)
资料来源:Koocher G P,et al.Discredited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Methods Used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Delphi Poll.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2015.
因此,进行心理治疗不能只凭一腔热血与美好的意愿。除了过硬的专业技能,还一定要讲求科学证据,遵循科学证据进行治疗的循证心理治疗的兴起,也就成为情理之中的事。但是,心理治疗真的讲证据吗?什么是证据?为什么要讲证据?如何应用证据?谁有资格定义、生产与评价证据?
时至今日,证据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或者是“可以装任何花的筐”。有人将证据当作应对精神的药物挑战,是提升心理治疗科学性、标准化与治疗效果的良药。也有人将证据当作说服病人的说辞,他们对所有的病人都来者不拒,总能够为病人提供应该选择该方法进行治疗的各种证据。还有一些人将证据当作护身符,如果病人没有被治愈,不是疗法的问题,而是病人没有依从治疗过程或不适应他们所提供的疗法。其实潜台词就是如果治好了是治疗师的功劳,如果没有治好,就是病人自己的问题。完全可以说,人们对心理治疗证据理解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理念、实践,甚至是物质利益的冲突。
因此,在当今崇尚科学的时代,凡事要讲科学证据早已成为社会共识。心理治疗的效果并非是不证自明的,好心也可能办坏事,这需要客观、科学的证据来证明心理治疗的疗效,这就是循证心理治疗之所以兴起的最为底层、最为核心的逻辑。下面,我们将具体介绍循证心理治疗诞生的历史过程及发展现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