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原本是医学实践领域兴起的一场自下而上的运动,最初只在医学的操作层面上产生影响。由于临床流行病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统计方法学等不断发展,循证医学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方法理论基础与成熟的实践框架。它一反传统的“基础理论→实践应用”模式,从实践应用中自下而上地逐渐生发出一种“循证理念”,要求各门科学(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实践过程中,缩短研究与实践的距离,尽可能遵循现有最佳的证据进行实践。如今,“循证”已经不再是循证医学的专有名词,而是多个学科实践领域共同关注的方法论与指导思想,更成为了一种“遵循证据”进行实践的时代精神与文化信仰。
为什么“循证理念”首先在医学实践领域诞生呢?这里有必要探讨医学实践与自然科学实践、人文社会科学实践的区别。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实践与研究的结果统一,它们的研究操作可以重复,结果可以预测,“研究的真”一般直接导致“实践的真”。举例来说,发射卫星时,只要计算不出差错,卫星就会完全按照研究所预测的轨道运行。自然科学的实践是研究的直接“应用”,是一种技术化的实践。医学与生物学、生理学密切关联,其研究的结论比物理学、化学的普遍性要低,但比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普遍性要高,其研究结论更能指导具体的实践。因此,当自然科学“研究与实践同一”的实践模式被广为接受时,人们便开始期待其他科学的实践领域也能发生相应的变革,“循证理念”开始深入人心。随着技术手段与统计方法的不断完善,最符合条件的临床医学领域便率先举起了“循证”的大旗,创造出一种根源于自然科学,但又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新的实践模式,促成了人类实践领域的又一次深刻变革。也许,我们不能用库恩意义上的“范式转换”来描述这种变革,但毋庸置疑,“循证”理念绝不会仅仅在医学实践中昙花一现,它的时代才刚刚开始,越来越多学科的实践领域将受到它强有力的影响。(www.zuozo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