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课程创新探索:开发《知识论》课程的要素与方案

教师课程创新探索:开发《知识论》课程的要素与方案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识论》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批判性反思的意识与能力。《知识论》课程注重过程性与开放性。为此,《知识论》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类:探究式教学和对话式教学。

教师课程创新探索:开发《知识论》课程的要素与方案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灵魂,也是课程评价的基础和标准。该校制定《知识论》课程目标时考虑了以下几个问题:《知识论》课程的性质;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教育的资源。《知识论》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批判性反思的意识与能力。根据这种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同中学将《知识论》课程的目标确定如下:

(1)学生能够主动地对各种知识的陈述进行反思和质疑。

(2)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各个领域知识的确定性程度、局限性及其相互联系。

(3)学生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或他人都具有潜在的偏见,包括意识形态偏见以及所属文化的偏见。

(4)在批判性的问题探讨中,学生能够不断地对自己的认知策略进行反思,形成并发展自己的较为合理的认知风格。

(5)逐步形成一种批判性反思的意向、兴趣和习惯。

2.确定《知识论》课程的内容

根据国外的经验与我国的国情,在校外专家的共同合作下,大同中学编写了《知识论的课程纲要》。教师则依据这份《纲要》来组织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源自:国外《知识论》教材;国内有关报刊杂志、书籍、音像资料;学生的实际生活。

《课程纲要》的范围如下:

(1)绪言。帮助学生了解我们在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并使学生对《知识论》课程的目标、上课方式、评价等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2)语言在思维和知识中的作用。主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讨:语言是什么;语言的功能;语言和思维;语言和现实;语言和意义;语言和知识,并形成一定结论。

(3)逻辑领域。主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讨:推理与认知;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其他学科中的逻辑;日常生活中的荒谬推理;逻辑的局限性,并形成一定结论。

(4)数学领域。主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讨:数学是一种语言吗?数学体系与现实;数学的正确性真理,并形成一定结论。

(5)自然科学领域。主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讨:什么是科学、科学方法、科学发展的其他模式;科学是方法还是知识体系;科学与宗教,并形成一定结论。

(6)人文科学领域。主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讨:人文科学是否是科学?它与自然科学的相似与不同;人文科学与人文主义的特点;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异同;价值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宗教反映了人类一种什么样的心态?科学与信仰或知识与信仰能否并行不悖?经济、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等等,并形成一定结论。

(7)历史学领域。主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讨:什么是历史?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子吗?“历史”能被了解吗?我们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过去?我们能否了解过去的原貌?历史事实与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历史的价值判断)有没有区别?历史发展是否有规律?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争论问题;历史是否会重演等等,并形成一定结论。(www.zuozong.com)

(8)价值判断领域。主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讨:价值论;道德判断;政治判断;审美判断,并形成一定结论。

(9)知识与真理领域。主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讨:知识的定义;知识的分类与比较;“知识经济”与知识;知识与认知方式;知识与权力;真理的多元性,并形成一定结论。

3.《知识论》课程的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不单是知识的学习者、接受者,也是积极的认知者。所以大同中学倡导在教学中应由学生自觉参与,主动探讨自己已有经验的合理性、确定性和局限性。课程目标与要求的实现不是由教师来完成,而是由学生自己来达到的,批判意识和能力的养成是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

(2)融合性原则。大同中学的教师认为,各领域的知识在课程目标下,要形成一种合理的知识融合。所以他们在教学中十分注意跨学科、跨文化的比较,使学生个体的认识发展在经过冲撞、比较、思考后,能克服自己思维意识和经验的局限性,从而获得批判性反思及创造精神和能力。

(3)过程性原则。《知识论》课程注重过程性与开放性。所以它的教学目标不单是追求一个结果,而是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发现、提出、探究问题的能力。提倡尽可能充分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想法与看法的时间和空间,并鼓励学生提出异议,提倡相互尊重,善于接纳,以及自觉修正自己的看法。

(4)简明性原则。在教学内容与过程的组织设计中,《知识论》课程力求达到清晰和简明,不让新术语、新知识的讲解以及具体内容的交代占用大量的时间,而是突出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要多分析、多讨论,并且要求分析思路简明、讨论主题清晰。

(5)实践性原则。《知识论》课程提出其教学目标要通过学生对自身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来实现,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实地调查、主动查阅文献资料来获取和积累经验。

为此,《知识论》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类:探究式教学和对话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提倡学生自己实地调查、查阅有关资料,请教有关专家,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对话式教学或由学生主持,或由教师主持,或由教师和学生共同主持。教师不做一个知识拥有者或是真理的代表,而是作为一个求知者,与学生共同来探究真理。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他可以向任何一个权威包括自己课堂中的教师提出质疑。

4.《知识论》课程的课程评价

《知识论》课程要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发言、小论文的质量进行等级评定,一共分为五个等级;优秀、良好、较好、及格与不及格。小论文的具体指标涉及三个方面:观点和论证的清晰性;表现出的批判意识及批判能力;内容的新颖性。评定等级如下:

(1)优秀:主题明确,令人一目了然。对主题有明确的阐释,文章结构清晰,句与句之间、章节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对有关概念的界定和阐述非常清晰;有较高的语言技巧,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能把握不同观点的基础,并指出不同认知方式的区别和相似之处;对主题的阐述比较彻底,并能与其他领域的知识作适当的联系;表现出对知识问题的透彻理解。

(2)良好:主题明确,基本结构清晰,偶尔有缺陷;对重要的概念作出一定的区分,偶尔出现悖论;表现出对知识作批判性反思的能力,表现出认清价值判断之基础的能力;能够把一个领域的知识问题与其他领域的知识问题联系起来;选择的材料与其论题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表现出对知识问题有较充分的理解。

(3)较好:能试图阐明自己的想法,在逻辑上基本能紧扣主题;基本句法和分段尚可,但也存在跑题现象;表现出一些关于批判性思维和判断的证据。不过,虽然提及获取知识的不同方法,但没有对相应的价值和用途作区分;材料较多,但没有指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虽然对知识问题有基本的理解,但有时过多地立足于某一单科知识。

(4)及格:主题不明确,不突出,对重要概念没有作区分;论证过程中存在片面性,没有表现出批判性思维和逻辑的一致性;没有抓住不同知识及其获取方法的异同,虽然提到证实知识的问题,但其材料和论点较为片面。

(5)不及格:主题模糊不清,章节混乱,对涉及的概念没有作一定的区分;没有表现出批判性反思,把知识当作是给定的和固定的,材料和论点没有什么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