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生吸烟的危害
首先,它是对生命的危害。青少年吸烟的危害比成年人要大。因为青少年正处在身体迅速成长发育的阶段,身体的各器官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比较稚嫩和敏感,抵抗力不强,而且对各种有毒物质的吸收比成年人要容易,所以中毒更深。青少年吸烟还可能导致早衰、早亡以及影响下一代的发育。吸烟会引起少女的月经紊乱和痛经。
1.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吸烟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危害是众所周知的。美国把吸烟称为20世纪的“鼠疫”。由于烟草中含有很多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煤焦油、一氧化碳、二甲基亚硝胺、硫青酸盐等,吸烟可导致这些有害物质作用于人体器官,引起多种疾病,甚至导致多种癌症的发生。研究者发现,每天吸烟20支以上者,患肺癌的可能性是不吸烟者的15.9~43.7倍;患咽癌的可能性为不吸烟者的12倍,患食道癌的可能性为不吸烟者的5倍。国际防癌学会的专家还认为,每吸一支烟,可缩短寿命6分钟。可见“吸烟等于慢性自杀”的说法,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国外已将吸烟、高血压、高血脂列为引起冠心病的三大“危险因素”。不少确诊为冠心病或有隐性冠心病的病人,大量吸烟后会突然死亡,杀人凶手是烟碱(尼古丁)。烟碱使血管痉挛、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每一次心跳排出的血液量减少,并且会使心脏神经传导功能失常。烟碱会使胆固醇升高,又会使血管壁通透性发生变化。使胆固醇沉积在动脉壁上,造成动脉硬化。吸烟使动脉血管中的一氧化碳含量增加,氧含量下降,导致身体组织缺氧,加重心脏负担。如果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血管痉挛和动脉硬化,心脏本身得不到充分“能源”供应,就会发生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医学已经证明,每天吸烟20支发生冠心病的危险,与胆固醇增加400%毫克或血压的收缩压升到250毫米汞柱的情况相当。吸烟能使冠心病的发病率增加2-3倍。
吸烟还能引起高血压。因为吸入烟碱会引起血管痉挛,使血液变得粘稠,流动的阻力增加,久而久之便会诱发高血压,吸烟能使血中肾上腺素含量升高,使血压上升,心跳加快,这是高血压发生的又一原因。吸烟还造成动脉硬化,因为香烟中异性蛋白的刺激,引起动脉的过敏反应,使血管弹性下降。所有这些因素使循环系统的发病率上升3倍。
吸烟还能引起呼吸道疾病。烟草中的大量有害物质,刺激和损伤呼吸道,使呼吸道上皮的纤毛退化萎缩,分泌细胞不能分泌粘液,巨噬细胞失去活性,结果呼吸道防御功能遭到破坏。病毒、细菌和有害物质乘虚而入,加上排不出的痰是病毒、细菌的高蛋白饮食,损伤的上皮是病毒、细菌寄生的好环境,它们就会在这“安家落户”,进行繁殖,使人很容易发生感冒、气管炎这类呼吸道疾病。吸烟比不吸烟的人患气管炎的要多2-8倍,吸烟的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得病的可能性越大。
吸烟不仅危害本人健康,而且还造成“公害”。在家庭和公共场所吸烟,会造成一个烟雾腾腾的污染环境,使不吸烟的人也受到烟的危害。人在烟雾中呆上一小时,等于吸了3支烟。家庭中父母吸烟,对孩子的影响,几乎与孩子自己一天吸3-5支烟的危害相同。被动吸烟同样会使人体质下降,健康受损,疾病增加,寿命缩短。可见,吸烟是人类身体健康的一个大敌。
2.对心理健康的危害吸烟对心理功能有害无益。长期吸烟会导致注意力和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同时还会降低人的智力水平、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青少年吸烟成瘾,可能引起思维过程的严重退化和智力功能的损伤,严重的会导致思维中断和记忆障碍。吸烟对青少年的智力、个性、心理品质、学业等都很有害。
吸烟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害无益的。长期吸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注意稳定性,降低人的智力水平、学习效率与工作效率,特别是对青少年危害更大。有人对青年学生进行实验,比较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的智力情况,结果表明:吸烟者的联想、记忆、想像、计算、辨认力等智力效能减低了10%。有人以学生成绩为指标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吸烟学生的成绩比不吸烟学生的成绩差些,不及格的学生中,吸烟者比不吸烟者的比例大些。有的实验还证明:吸烟与不吸烟的人,在学习同一种材料时,前者的学习效率远低于后者;且吸烟的支数越多,学习效率降低得越明显。据此,那种认为吸烟能够促进记忆,唤起灵感,提神解乏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吸烟还会对中学生良好的性格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不言而喻,吸烟是一种消费,而中学生经济没有独立,没有固定收入,经常吸烟,烟从何来?钱从何来?有的从家中偷拿香烟,有的用吃早点的钱买烟,还有的把买文具、书籍的钱用来买烟,或用家长给的零用钱买烟。一个人的钱不够,几个同学凑钱买一包烟。更有甚者,没钱买烟就从家长那里偷,或干脆小偷小摸……吸烟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成为某些学生产生不良道德行为的直接原因。从这方面看,吸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害的。
(二)中学生吸烟心理分析
1.好奇心理。好奇心是人们需要的一种表现形态,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遇事喜欢探索,越新鲜的事越想亲自尝试一下--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是中学生的突出特点。许多中学生明知吸烟有害,还是学会了吸烟,开始就是出于好奇心理。如他们常听人说“饭后一支烟,快活赛神仙”,便想亲自体会一下“神仙”的快乐到底是什么滋味。看到周围的人吸烟,感到不解。为什么能够把烟从嘴里吸进肚去,却从鼻子里出来呢?感到非常好玩有趣,我能不能也吸进吐出呢?于是便想亲自尝试一下。天津曾对大学生吸烟进行过调查,结果表明,吸烟者中有26.1%最初是因为好奇而吸烟的。他们尽管被呛得流泪、头晕、难受,可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终于学会了吞云吐雾。
2.模仿心理。吸烟习惯完全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经过学习形成的,否则,人不仅不会产生烟瘾,而且连把烟吸进去也难做到。在烟民无处不有的环境中,有的中学生看到别人吸烟吞进吐出,认为非常神气,于是刻意模仿,特别是周围的同龄人吸烟,对中学生的诱惑力更大。另外,中学生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成人感,也往往会模仿成年人的行为方式而去吸烟。在他们的心目中,吸烟是成熟的标志,为了使自己显得老练、成熟,便机械模仿学会了吸烟。江苏对高中男生的调查显示,由于机械模仿而吸烟者占总调查人数的96%。
3.从众心理。在中学生中有一部分是随大流而吸烟的。有的学生觉得,大家都抽我不抽,显得我不好,这是一种从众心理的表现。从众是在任何有人群的地方都可以看到的心理现象。从语言、态度到行为,都有从众的表现。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某些小团体。在其中大家有近似的习惯、共同的爱好、一致的态度。为了寻“哥们”的行动一致,有的是自己主动吸烟,有的是在团体压力下开始吸烟。即使不是凝聚力很强的群体,也会发生与某些人寻求一致的从众现象。
4.表现心理。有些中学生认为吸烟神气、潇洒、有风度。特别是一部分学业不良的学生,平时在学习上不能引起别人的重视,于是就在其他方面吸引别人的注意,吸烟便是他们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
5.交往心理。在中学生吸烟者中,有为数不少的人是为了交际的需要而吸烟的。这一部分学生,有的明知吸烟对身体有害,学校不允许,但为了多一些交际手段,便学会了吸烟。这种情况主要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的结果,在中学高年级比较多,江苏的调查表明,高中男生中为了应付礼节而吸烟者占总调查人数的5%,因交朋友而吸烟者占23.6%。
(三)青少年吸烟的外部影响因素(www.zuozong.com)
1.“吸烟无害论”还有市场。尽管人们知道吸烟对身体健康有害,但这种影响不是在短期间内显现出来的,于是有人对吸烟持无所谓态度。特别是一些吸烟成瘾的人,对吸烟有害的宣传一笑置之,我行我素。有的人虽知道吸烟有害,但看到吸烟的人那么多,也不见得人人生病,存有侥幸心理。还有的人现在不考虑将来的事,认为吸烟有害,那是将来的事,不管那么多,眼前先痛快了再说。吸烟无害的种种论调,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对吸烟有害的认识,对中学生起到了不良影响。
2.无处不有的烟民是一种诱惑。出于经济的考虑,世界各国都在源源不断地生产香烟,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招待烟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因此,尽管吸烟有害的宣传不断,可吸烟者还是大量存在。工厂、农村、医院、学校、商场、机关、影院、车厢,到处都有那一闪一熄的火光,一团一缕的烟雾,烟民可谓无处不在。这对于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的中学生无疑是一种强烈的诱惑。
3.家庭教育的影响。人的一切社会习惯、行为方式、道德规范都是后天取得的经验。在这方面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中学生吸烟,在某种程度上与其所受的家庭教育和影响有直接关系。家庭对孩子吸烟的态度有三种:第一种是严厉禁止,第二种是无所谓,第三种是支持。持第一种态度的家长深知吸烟的危害,坚决不允许中学生吸烟;持第二种态度的家长,认为孩子大了有自己的行为方式,不宜多管,再者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吸与不吸无所谓。在这种态度下,有的学生从开始偷着吸烟到公开在家长面前吸而不受限制;持第三种态度的家长有的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烟塞到孩子嘴里逗着玩,当孩子被呛得流着眼泪吐出第一口烟雾时,居然得意地哈哈大笑。这种支持无疑会助长中学生吸烟的不良习惯。另一方面,家长的表率作用对中学生吸烟习惯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在不吸烟家庭中的学生吸烟者,比吸烟家庭中的学生吸烟者要少。这里除去家长表率作用的影响外,烟源的充足与否也是形成吸烟习惯的重要因素。
4.影视中人物形象的不良影响。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介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在大众媒介中,影视镜头和人物描写,可以说与吸烟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形象,只要遇到难题、心情不佳,往往用烟蒂成堆、烟雾缭绕来烘托。这些人物中不乏伟大人物、英雄形象,其中有许多是中学生的崇拜者。中学生对大众媒介中所宣传的人物形象,非常容易引起注意,并激起他们的模仿意向而付诸行动。大众媒介的宣传影响对中学生习惯的形成,无形中起着一种导向作用。
(四)中学生吸烟不良习惯的矫治
吸烟的矫治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因为吸烟不单纯是戒除某种不良习惯,而是涉及到一系列社会问题,只有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才能收到成效。对中学生吸烟不良习惯的矫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充分认识吸烟的危害,激发中学生戒烟的需要。吸烟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危害,同时还影响智力活动的效能,影响良好性格与道德品质的形成,因此,应首先使中学生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吸烟的危害,这是戒除吸烟不良习惯的首要因素。人的行为是由需要引起的,戒烟行为也是由人的戒烟需要而产生的。人的戒烟需要来源于人对吸烟危害的认识。中学生明确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性,才能产生戒烟的需要,提高戒除吸烟不良习惯的自觉性。
2.优化环境,减少对中学生的不良影响。吸烟是一种长时间形成的社会习惯,有着顽固的社会根源。要矫正中学生的吸烟习惯,应从大局着手,加强对吸烟有害的宣传,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减少烟民,净化环境,以减少对中学生的不良影响。要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高度来认识,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来对待。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彻底戒除中学生吸烟的不良习惯。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做出了育少年学生不许吸烟的规定;《中小学学生行为规范》也明文规定不许吸烟。建立无烟学校,教师、家长应给学生做出表率,身体力行戒烟,至少在集体场合和学生面前不吸烟。以上措施,对于矫治中学生的吸烟习惯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纠正中学生认识上的偏颇。中学生吸烟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认识上的偏颇有一定关系。如前面分析的认为吸烟好玩、神气,是成熟的标志、表现男子汉的气派、风度以及能够提神解闷等等,都源于认识上的偏颇。针对这些认识,除及时加强正面教育,提高中学生的知识修养水平外,还可以开展专题讨论,让中学生自己来分析,回答这些问题。如成熟的标志体现在哪些方面吸烟真那么好玩吗什么是男子汉的风度吸烟真能够提神解闷吗通过专题讨论,让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启发,自我提高,分清是非,辨别美丑,认清吸烟的危害,从自身产生戒烟的需要。
(五)中学生吸烟不良习惯的矫治
中学生吸烟不良习惯的矫治,还可以采用某些心理学方法。一种方法是厌恶疗法,即采用某种方法让吸烟者对吸烟产生厌恶情绪,例如可以用针刺合谷、迎香、攒竹等穴位,此时再吸烟,便产生头晕、恶心等反应,由于对吸烟产生厌恶情绪而不愿再吸。
国外采用的“情绪性角色扮演”技术,也是利用吸烟者对香烟产生厌恶情绪,达到戒烟目的的。这种技术是将戒烟者置于一个假想的由吸烟引起癌症的恐惧环境中,通过“医生”和“癌症患者”的诊断性会谈,促使吸烟者亲身感受和充分认识吸烟的危害,从而对香烟产生强烈的厌恶情绪。
还有一种技术叫“社会影响干预”,此技术是利用观察模仿和态度改变原理,将吸烟者置于不吸烟的集体舆论的约束下,通过团体压力的积极作用,矫正吸烟的不良习惯。追踪观察表明,这种干预技术不仅对矫正吸烟者的行为有长期效果,而且还可以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防止不吸烟的中学生形成吸烟的不良习惯。
吸烟在我国青少年中十分常见,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学生守则》都规定未成年人和中学生不许吸烟,但青少年中吸烟的人数还相当多,而且有上升趋势。据估计,我国高中学生和初中学生中的男生吸烟率分别为68%和54%。
青少年吸烟也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吸烟现在已经成为引起火灾事故、危害公共安全的重要原因。香烟的烟雾会污染周围环境,损害他人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