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实是因为观察而被创造的,不同的人就会创造不同的现实。如果你在赏月,而我在睡觉,月亮是不是粒子态呢?逻辑的回答是对你是,对我不是。那岂不成了你体验着一个现实,而我体验着另一个?
对多数人来说,这些思想很奇怪,有着浓浓的唯心主义的嫌疑。就连认为时空可塑、相信斯宾诺莎的上帝的爱因斯坦也无法接受以玻尔、海森伯和玻恩为首的科学家们所倡导的量子理论,他曾问一个学生:“你是否相信,月亮只有在看着它时才真正存在?”在他眼里,世界是客观确定的,他反感随机的概念,认为“上帝不会掷骰子。”玻尔认为爱因斯坦再聪明,也不见得知道上帝的心意,“别告诉上帝怎么做!”是他对爱因斯坦的回应。
两位科学巨擘所争论的,不仅仅是物理问题,也是哲学问题——世界在你没看它时,是不是以你习以为常、实实在在的形式存在?这问题以多种形式出现:基本粒子在没被观察时是否是粒子态?月亮在没人看它时是否照常存在?爱因斯坦认为是,而玻尔认为否。
爱因斯坦和玻尔
从表面看,这争论像极了传统的唯物和唯心的争论——爱因斯坦好像是客观唯物的,认为世界是“真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玻尔仿佛是主观唯心的,认为世界是“假的”,有了人的观察才成为“真的”。(www.zuozong.com)
但仔细想想就不尽然:玻尔并没说世界是臆造的,他只是说世界在没被观察时,不以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存在而已——是波态,而非粒子态。概率波并非意念胡乱编造的产物,而是遵循着客观规律的一种存在——在某个地方发现某粒子的可能性可以用薛定谔方程算出来。
爱因斯坦也并非认为世界是和人毫无关系的独立客体。他指出,人与人之间并没共享着“同时性”,并不存在绝对的时空,每个人所体验的现实都取决于他所在的参照系。
他们争论了30多年,直至爱因斯坦去世。1935年,论战达到顶峰,爱因斯坦自以为找到了玻尔的致命破绽——假如玻尔是对的,就应该存在一种被爱因斯坦讥讽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的现象——两颗相距十万八千里、毫无联系的粒子能瞬时地彼此感应,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44。他的推理涉及一位前面提到过多次的科学家,名叫海森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