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震撼科学:物体速度与全息电影

震撼科学:物体速度与全息电影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描述一个物体的速度,必须“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这就好比在看一部“全息电影”,你坐着没动,只是美国被投影到了你的周围。如果一辈子选择“自己”为参照物,整个人生就成了一场“全息电影”——你就像转轮上的老鼠,生活的场景迎面而来,你奔跑着,以为走了很远的路,其实没动地方。如果你在坐着看书,光相对于你的速度是c;但如果你跳上一艘飞船以0.9倍光速去追光,光相对于你的速度仍然为c。

震撼科学:物体速度与全息电影

世人皆知爱因斯坦创立的是相对论,虽然这理论对许多人晦涩难懂,但“相对”这个词很容易理解。任何描述都是相对的——自行车相对于汽车很慢,但相对于蜗牛就很快;100相对于10000很少,但相对于1就很多。世上没有绝对的运动或静止,动仅仅相对于静才存在,反之亦然。

要描述一个物体的速度,必须“相对”于某个参照物。你认为正在看的这本书是静止的(速度为0),是因为你本能地用自己做了参照物。如果选太阳做参照物,书就正以每秒约30公里绕日运动。因为太阳系在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转动,相对于银河系的中心来说,这书正以每秒约250公里的速度运动。而银河系也在运动,相对于邻近星系来说,这书正以每秒约600公里的速度运动。

参照物如何选择呢?任由你定,太阳、月亮、一只正在飞的蚊子都可以,并没有一个公允的、每个人都必须使用的参照物。有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不动的,全人类可以把它当作“终极”参照物?牛顿以为有,就是“永恒时空框架”。直到今天,许多人也本能地以为有,但后面我们会看到,爱因斯坦证明这“框架”并不存在。

虽然没有一个全人类可以共享的参照物,每个人却有一个十分方便可靠的参照物——“自己”。因为我们永远离不开“自己”,每时每刻都必须通过自己的瞳孔看世界,用“自己”做参照物是个逻辑的选择。

用这参照物重新审视一下世界会很有趣。例如,你飞到美国去旅游,感觉在飞机上速度很快,像是走了很远。如果你选“自己”为参照物,你就没有动,只是美国大陆移到了你的脚下。这就好比在看一部“全息电影”,你坐着没动,只是美国被投影到了你的周围。

如果一辈子选择“自己”为参照物,整个人生就成了一场“全息电影”——你就像转轮上的老鼠,生活的场景迎面而来,你奔跑着,以为走了很远的路,其实没动地方。

世上任何东西是否在动,动得快慢,都会因为所选择的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除了一个例外,那就是光。实验发现,光的速度相对于任何参照物都是恒定的(在真空中为299792.458公里/秒,一般用c表示)。如果你在坐着看书,光相对于你的速度是c;但如果你跳上一艘飞船以0.9倍光速(0.9c)去追光,光相对于你的速度仍然为c。假如存在一个永恒僵化的“时空框架”,即时间和空间是永远不变的,这种现象就不可能——飞船和光的相对速度应该是0.1c(c-0.9c=0.1c),而不是c。(www.zuozong.com)

爱因斯坦意识到,要想让光相对于任何参照物的速度都恒定为c,时间和空间就必须“可塑”——在不同的速度参照系里,时间和空间必须是不一样的。他发现,不存在绝对的“同时”,也就是说,并不存在一个人人共享的、绝对的时间。

让我用一个假想的、发生在外星的故事来阐明。

没有绝对静止的东西

世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东西。

要证明某个东西是绝对静止的,就必须以另一个绝对静止的东西做参照物,如此便成了循环论证。这就好比我们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时遇到一艘船,如果海岸远得看不见,我们怎么知道它是静止的呢?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船停下来(马达熄火,螺旋桨停转),如果另一只船相对于我们没在动,我们就认为它是静止的。这判断虽然符合直觉,却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并不能肯定自己的船是静止的(它的螺旋桨虽然没在转,却可能随着海流在漂),而且实际上,船在随着地球自转,绕着太阳公转,并不是静止的。

科学家们曾幻想出一种绝对静止的物质,叫做“以太”,并认为它无所不在又没有质量,但后来证明以太并不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