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世界文化,即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

当代世界文化,即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中国城市化水平低、农业文明传统沉重,以及它们作为“物质基础”对人文社会科学在理论、观念、方法、工具等方面的制约与局限,使得中国当下的都市文化研究十分贫困,甚至许多人至今对其重要性仍处于懵懂与暧昧之中。这与中国迅速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理论的需要是严重相脱节的。

当代世界文化,即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

在某种意义上讲,城市既是世界文明成果的最高体现,同时也一直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中心所在。古代如此,在《后汉书》中有一首民谣,“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而古代乡村居民对城市生活方式与消费时尚的模仿与追逐,与当今后现代社会中的追星族对原产自国际化大都市的生活时尚、流行文化的顶礼膜拜与狂热消费并无二致,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化都是以我们所谓城市为中心”。[3]如果说古今有什么区别,则是在古代社会中,由于城市的规模与影响力有限,所以各种源自乡村与田野的朴素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尚有反抗的可能。但在经历了近代工业革命之后的现代世界中,则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农民有麦,但他还要上城里买面粉;农民有棉花,但他还要上城里买布,”乡村文化已开始逐渐沦为城市文明的殖民地,乡下人“唯一的法子,即是把自己变成城里人”。[4]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世界中,这种情况正在变得更加严重,不仅一般的乡镇、中小城市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中心城市,甚至一些国家的经济命脉也开始取决于当代世界中顶级的“世界城市”或世界级大都市群。

如同大都市日渐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枢纽与中心一样,依托于大都市之上而产生的不同于农村、城镇、中小城市的都市文化模式,在全球化了的精神生产与文化消费中也具有同样的意义。首先,国际化大都市不仅是经济、金融、商业、信息的中心,在精神文化的生产、传播与消费等方面同样具有霸权地位,它主导着当今世界文化市场的消长与盛衰,同时也使边缘地区彻底沦为中心地带的文化产品的倾销地。其次,依附于大都市的新生活方式与观念一出生就是世界的主流话语,并迅速淹没了不同国家、地区固有的、也许已延续了上千年的“地方经验”与“价值传统”。对于那些具有特殊内涵与意味的地方文化与田野文化来说,则只有在它们拼命挤入大都市的主流话语系统之后,才有可能在当代文化市场上获得一份大小不一的配额。

正如斯宾格勒说“世界历史,即是城市的历史”[5]一样,对当代以大都市为中心的精神生产与文化消费而言,完全可以把它引申为“当代世界文化,即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并不奇怪。马克思说:“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6]作为人类城市发展及当代城市化进程的最高代表,都市文化本身是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的最高环节,在它内部已摄含了前此各低级阶段如乡村、城镇、中小城市文化的要素与精华,正如“资本主义经济为古代经济等提供了钥匙”一样,当代国际化大都市也为我们站在更高的历史阶段、从更全面的整体视角及更深刻的本质层次上研究城市文化提供了现实对象。在当代,不是一般地研究城市文化——历史上的城市文化或当代普通城市的文化,而是只有把研究对象锁定在作为人类文明的当代中心以及作为城市化进程最高环节的国际化大都市,才能在最深刻的思想意义与最直接的现实意义上把握住人类文化发展的本质与规律。这就是在当代研究都市文化的重要性所在。(www.zuozong.com)

由于中国城市化水平低、农业文明传统沉重,以及它们作为“物质基础”对人文社会科学在理论、观念、方法、工具等方面的制约与局限,使得中国当下的都市文化研究十分贫困,甚至许多人至今对其重要性仍处于懵懂与暧昧之中。这与中国迅速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理论的需要是严重相脱节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