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毕业生》:告别青春,迎接新的人生章程

《毕业生》:告别青春,迎接新的人生章程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毕业生》这部电影于1967年上映,其一上映便受到多方好评,并且最终经过时间的考验,名留影史。可以说,《毕业生》所塑造的青春形象与《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时间上是重合的,都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如果非要比个高下的话,可以说至少《毕业生》里的青春更符合普遍意义上对于青春、对于少年特定处境和思想状况的定义。于是本又被迫参加毕业的第二场考试:他与伊琳相遇。

《毕业生》:告别青春,迎接新的人生章程

在讲述玩中国特色的青春故事之后,我们再为你献上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特有的青春故事:《毕业生》。

《毕业生》这部电影于1967年上映,其一上映便受到多方好评,并且最终经过时间的考验,名留影史。其主题曲《寂静之声》更是在当年红到了大街小巷传唱的地步,即便如今已过了近五十年,歌曲已不如当时那样红,但一旦旋律响起,很多人仍然可以跟着轻轻地哼唱。

影片由达斯汀·霍夫曼主演,是他年轻时的代表作之一。在影片中,霍夫曼的表演浑然天成,将一个美国20世纪70年代苦闷而彷徨的中产阶级青年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他饰演的“本”这个角色,成为影史经典。

影片讲述了主人公本大学毕业回家,父母在家中开宴会为他庆祝。他则十分苦闷,对未来一片迷茫。宴会上本的父亲在生意上的伙伴罗宾森先生的妻子勾引他,两人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发生了不正当关系。本的父母和罗宾森先生对此并不知情,还想叫本与罗宾森的女儿伊琳约会。罗宾森太太对此强烈反对,本也答应她不会招惹伊琳。但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本还是约了刚放假回家的伊琳,哪知两人的感情一发不可收拾,互相深深地爱上了对方。在罗宾森太太的胁迫下,本阴差阳错地将自己与其母亲的关系和盘托出,让本与伊琳的关系就此终结。但本并不愿意就此终结,伊琳假期结束回校,本也去了她的学校,想与之复合,怎奈伊琳已有了男友。伊琳对此大为苦恼,她爱着本,但他与自己母亲之前的关系,以及这件事让其父亲知晓后父母关系的破裂,都让伊琳无法选择本。最后,伊琳选择匆忙地嫁给她的现男友。本知道这件事后,冲进了婚礼现场,大声叫着伊琳的名字。伊琳大为感动,她终于选择面对自己的感情,与本在婚礼现场上私奔而走。

1.本来自的家庭是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他们有自己的别墅和游泳池

2.本看到自己的爱人伊琳有了所爱的对象,感到无比的痛苦

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但它塑造出了“本”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代表着20世纪70年代所谓“苦闷一代”的青年人的形象。可以说,《毕业生》所塑造的青春形象与《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时间上是重合的,都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但因为国情的不同,二者所塑造出的青春完全是不一样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主要想讲述少年们原始的欲望和肆无忌惮的冲动,充满了青春的燥热和不安;《毕业生》则塑造出了一种处处受约束,迷茫而懵懂,想进入成人的世界却又瞻前顾后的青春形象。如果非要比个高下的话,可以说至少《毕业生》里的青春更符合普遍意义上对于青春、对于少年特定处境和思想状况的定义。

本来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生活优渥,自己也十分优秀,得到了名校奖学金资助其继续深造。但是本又是苦闷的,这在影片一开始就定下了基调。本的苦闷来自对未来的迷茫,就像他在影片的一开始说的,他不知道今后要做什么。这一迷茫和苦闷并非是少年们的无病呻吟,而是十分现实的困境:青年人即将步入成人的世界,要掌握并且熟悉成人的游戏规则,这是他们必须做的。但眼下他们还没有准备好。

就像影片的名字“毕业生”所标明的,整部影片就是主人公“毕业”的经历。并非单纯指他从大学毕业,而是主要指他从孩童、从少年、从不成熟的状态中毕业,走向成熟,走向成年。

这一过程是十分痛苦,且猝不及防的,让本几乎没有准备的时间。影片中的罗宾森太太代表了那个成年人的世界,她并没有温声细语地告诉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也没有给本自由选择的余地。她直接来到本的面前,告诉本她想得到他,问他是否也想得到她。

本踟蹰,惶恐,手足无措。他在心理状态上还是那个听从父母的命令,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的好孩子;但那个成人世界告诉他,他要离开父母,他要长大,他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成为男人的标志之一就是性。这对于本,既是实在的诱惑,又是象征。他害怕离开父母的管制,害怕走入成人世界,因为成人世界对他来说是那样的陌生,里面充满了危险。但另一方面,它也是充满诱惑力的。与其说他是害怕成人世界本身,还不如说他是害怕那个向往着成人世界的自己。

1.本面对着罗宾森太太的诱惑,显得茫然无措

2.影片的高潮就是本大闹伊琳的婚礼这场戏(www.zuozong.com)

这便是本告别不成熟的第一场考试。这场考试由罗宾森太太负责监考,本投降了,他扎入后者的怀抱里。但是,本并不快乐。他发现自己并非爱着罗宾森太太,他爱的是这个“爱”本身。他虽然突破了性的禁忌,但事实上他不过是模仿大人们的举动罢了,他在这个时候,本质上还是个孩子。

这像极了所有青年人的日常生活:第一次抽烟,第一次喝酒,第一次打架,第一次谈女朋友,第一次激烈地反抗父母……表面上看,这些青年人长大了,做起了只有成年人才会做的事。但事实上如果仅此而已,那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他们不过是在模仿成年人的举动罢了,他们还不懂得这些行为的真正意义。

于是本又被迫参加毕业的第二场考试:他与伊琳相遇。

罗宾森太太不止一次地禁止本爱上伊琳。一开始本还遵照要求,在约会上装模作样,故意让伊琳厌烦自己。但事情发展就是那么快,那么让人猝不及防,两人不可救药地很快相爱了。就像本自己说的:“第一次,我找到想一起生活的人,我觉得我之前的人生都浪费了。”

本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标,或者说他自以为找到了。至少,这一次本不再感到迷茫了,他有了明确的目标——他要娶伊琳。

是的,他要娶伊琳,即便这一点他还没有告诉别人,没有告诉伊琳,但他已经决定好了。在他的人生中,必须要有伊琳的存在,娶伊琳是本眼下生活的全部。于是即便他已和罗宾森整个家庭闹掰,被后者整个地厌恶;即便伊琳已经有了男友,并且准备结婚;这些都不能阻止本的想法和行为。这就是他的第二场考试——找到明确的生活目标。

如果说第一场考试,本的成绩并不怎么理想,那么第二场考试,本的成绩就是满分。他目标明确且不顾一切,他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说明他真的长大了。成熟的标志,不在于这个人体验过多少人生经验,或者其行为举止和思想多么的“成熟”。成熟的标志,在于他有了明确的目标,因为能够也必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是的,找到明确的目标就是对自己负责。因为一旦如此,这个人便知晓了完成这项目标所需付出的艰辛和代价。本已经和整个罗宾森家庭破裂了,他被所有人嫌弃,认为其是个不负责任的浪荡子。本明白自己的处境,也知道自己追求伊琳,要求其嫁给自己是件极其困难的事。但他现在却一点也不迷茫了,因为他在这个时候,当他对自己的父母说,自己下定决心要娶伊琳的时候,他真的成熟了。

王子成功解救了公主。但是,未来呢?仍然一片茫然

影片最出彩的部分是在结尾:当本拉着伊琳私奔后,坐上离开婚礼现场的公交车,两人兴奋到了极点,坐在公交车最后的位置上大笑。原本应该是个大团圆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影片并没有到此结束,镜头继续给到本和伊琳。两人的表情从极端的兴奋和快乐,到渐渐收敛笑容,再到有些尴尬,最后沉默下来,眼睛不知道该看哪里[1]

这是个神来之笔,它点出了影片的主题,也回应了其全片的基调——对未来的迷茫。王子和公主突破重重的阻力走到了一起,那么,然后呢?

本确实毕业了,但是这也意味着他已彻底地告别了自己的青涩和不成熟。眼下的他,已经没有任何人,包括他的父母能够负责其行为。他只为自己负责,并且只有他自己能够负责。成人世界里一切的东西,好的,坏的,眼下一股脑儿地压在了他的身上,已经无法回避。于是他沉默了,伊琳也沉默了。未来仍旧陷于无知的黑暗中,生活的公共汽车驶向何方,他们并不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