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边的曼彻斯特》:男人的艰难生活

《海边的曼彻斯特》:男人的艰难生活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边的曼彻斯特》叙事缓慢但不拖泥带水,没有任何的狡黠或幽默的成分,但又并不让人觉得过分的沉重。最后,老人对年轻人说了这样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对男人来说,生活不是件容易的事。”是啊,对于男人来说,生活本身意味着太多太多的承担与责任。《海边的曼彻斯特》所讲的,就是一个男人如何面对困境的故事。

《海边的曼彻斯特》:男人的艰难生活

在介绍完中国电影《疯狂的石头》后,接下来将介绍一部好莱坞电影,它就是2016年才在北美上映,并获得同年奥斯卡作家原创剧本奖的《海边的曼彻斯特》。

之所以想在本篇的最后介绍这一部电影,是因为它和之前介绍的三部电影所表达出的基调都不相同,但又全都类似。《海边的曼彻斯特》叙事缓慢但不拖泥带水,没有任何的狡黠或幽默的成分,但又并不让人觉得过分的沉重。仿佛在乌云蔽日的天气里,可以隐约看见从厚厚的云层上漏下的一两缕光芒那样,虽然身处逆境,但总有希望。它讲述了一个人如何在逆境中选择,并生存下去的故事。在这里,社会不像是一个值得与之抗争的实体,而像是一种既定的命运或者生活环境,它并没有那么多的戏剧性与冲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会是轻松的。

记得在一部笔者已忘记名字的好莱坞黑白老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桥段:一个在大城市闯荡失败的年轻人回到自己的家乡,他在一家破落小酒吧里遇到一个老人。老人亲切地请他喝了一杯啤酒,并耐心地倾听了年轻人对自己失意人生的种种抱怨。最后,老人对年轻人说了这样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对男人来说,生活不是件容易的事。”

是啊,对于男人来说,生活本身意味着太多太多的承担与责任。你不能对此抱有任何幻想,想象自己可以远离生活中复杂阴暗的一面,而只选择光明的那一面,轻松地度过自己的人生。你甚至不能有这样的幻想,即当自己遇到某些难以逾越的障碍时宽慰自己说:“咬咬牙,坚持一下,后面就会是坦途大道。”这只是当人在逆境时需要寻找继续前行的动力所找的幻象和托词罢了。希望当然重要,没有人可以面对毫无希望的人生,但是,请注意,不要太把它当真。生活的本质,就是无尽的高山与鲜有的平坦。哪怕当你度过自己所认为的最大难关时,也请一定要谨慎对待自己当下的成功,万万不能骄傲自大。只有时刻准备失败的人,才不会被失败轻易打倒。

1.影片中李的哥哥因心脏病去世,他与李之间真挚的感情让人动容

2.李的侄子是一个普通的美国乡村大男孩,他组建乐队、追女孩子

上述那句话是对男人说的,其实也是对女人说的。没有什么会因你的性别而区别对待之。社会的某些偏见也许会,他人也许会,但命运,绝不会。

只不过因为男人与女人在社会分工和角色定位上的不同,以及男人女人在天性上的某些差异,有些困境,男人可以轻易度过而女人不可以;而另外一些,则是相反。

《海边的曼彻斯特》所讲的,就是一个男人如何面对困境的故事。影片主角李·钱德勒拥有一个普通而平淡的生活,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妻子和三个尚且年幼的儿女。他有酗酒的毛病,也爱和自己的狐朋狗友胡闹,但都不算严重。李活泼,爱开玩笑,满口脏话,但他也顾家,且深爱自己的妻子;可是他对待家庭,对待他人,对待自己的人生却又有些漫不经心。总之,李是个普通人,一个普普通通的男人。

但是,一场大火毁灭了一切。李在一次深夜聚会上喝了太多的酒,他用壁炉烧火,想让屋子暖和一些,然后出门买啤酒。结果因为出门时忘记将壁炉的防火门关上,而导致发生了火灾。他的妻子被救了出来,而他的三个子女却葬身于大火之中。

李万念俱灰,他的妻子也与其离了婚。他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曼彻斯特,去了临近的波士顿,在那里做清洁工和修理工这样辛苦、工资却很少的工作。就这样过了近十年,李接到消息,自己的兄长乔伊·钱德勒因心脏病去世,他不得不回家乡办理丧事。他再次与自己的侄子帕特里克相遇,并从长兄乔伊的律师那里得知,乔伊在生前立好的遗嘱中,嘱咐李做帕特里克的监护人。帕特里克和李有类似之处,他热衷于搞乐队,参加曲棍球比赛和交女朋友。他的生活丰富多彩,且看似并未因自己父亲的死亡而备受打击。他照样过着他的高中生生活。

于是,两人在乔伊的丧事期间,住到了同一个屋檐下。因为两人都是不乐于也不善于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所以两人在处理丧事,到底由谁来监护帕特里克以及很多生活的细节上,产生了很多龃龉。但是,随着长时间的相处和接触,两人的感情逐渐加深,恢复了叔侄之间原有的深厚情谊。

1.李与侄子两人又来到后者儿时的小港口,他们之间曾经关系密切,形同父子

2.李与前妻再次相遇,前妻已经再嫁他人,又有了孩子,她虽然痛苦,但已渐渐走出阴霾

如果按照一般的电影模式来,在这个时候,一定会有大量的情节来描绘叔侄两人如何从彼此冷漠相待到最后血浓于水,感情甚笃。但是,在《海边的曼彻斯特》中并没有,它只通过诸如一起修船、一起玩球、一起钓鱼这样的短小片段来暗示两人感情的修复。更有甚者,影片的最后也并不像观众所期望的那样,李会回到曼彻斯特,承担起监护帕特里克的义务——李最终还是选择了逃避。他请求自己和兄长生前的好友收养帕特里克,并将兄长的财产安排妥当后,自己又回到了波士顿。

这种结局几乎让观众大跌眼镜,但回过头来细想,似乎只有这种结局才是最符合逻辑和情感的。影片中大量的情节在明示和暗示,李对十年前那场因他而起的大火始终无法忘怀,它已成了李一生要背负的十字架。那场大火后,李变得沉默寡言,且对任何女性的暧昧无动于衷。他会在酒吧喝醉后无辜寻衅滋事,也会突然用手去砸玻璃窗直到鲜血淋淋。他的悲伤不是由眼泪和歇斯底里地痛苦来表现的。无论是在大火之后在警局里的被调查,还是十年后他偶遇到自己的前妻,他都没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悲伤。但是,这份悲伤却深深烙印在李的心里,与他合为一体,成了他生活的不可缺少、挥之不去的一部分。(www.zuozong.com)

整部影片与其说是由事件的发展和喜剧的冲突构成的,不如说正是由李这份孤寂而压抑的情绪所整合在一起的。这种情绪在影片一开始,在美国东海岸小城曼彻斯特寒冷而孤寂的风景中,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直到最后。这是一种无法说出,凝滞在胸口的悲伤。这是专属于男人的悲伤。

当李的妻子在十年后再次面对李时,她痛哭流涕,她对李说,自己已经释怀李所犯下的错误和因这错误而导致的无可挽回的结果。这是女人专属的悲伤,她们相信无论如何,人生还得继续,失去了的已经失去,关键是眼下的人和眼下的事。她向李忏悔,对自己当时跟李所说的那些话而表示忏悔。她请求李的原谅。但李并没有不原谅她,他一个劲地说:“不是的,不是这么回事。”他理解前妻的痛苦,也明白自己不能再带给她更多的痛苦。但是,问题是李不能,他不能原谅自己。

叔侄两人在李的哥哥的葬礼上归来,仍然是彼此少言寡语

当全镇人都因时间的流逝,而不再责备李的粗心大意和过失,当一切似乎都已物是人非时,只有李自己,他在坚持,坚持他的那份职业和悲伤。正是这份悲伤,让李无法回到自己的家乡。对于李来说,这并非是一个伤心之地,过了这么多年,他的泪早已在心中流干。对于李来说,这是他的坚持,这是他对现实和命运不妥协的坚持。他认定自己的罪过,并永不会因他人或者自己的软弱而原谅自己。

这种坚持看似愚蠢,但它又是那么有力,那么真实。对于男人来说,他们似乎总是木讷的,粗心大意的,漫不经心的。就像李的兄长乔伊,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还有心思开玩笑。就像李的侄子帕特里克,在自己父亲死后,仍然“没心没肺”地周旋在两个女朋友之间。但当他看到家里的冰箱里还有父亲生前放在冷冻间的食物时,他突然崩溃,失声痛哭。男人的痛苦和对生活的理解与女人不同,他们看似更加坚强,更加容易走出困境,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痛苦对于他们来说,要来得更加持久,更加深层次。他们可以在言语和行为上表现得一如既往,但是当悲伤涌来时,他们比女人来得更加脆弱,更加无助,更加撕心裂肺。

生活是不易的。这不代表人就非得要很快度过痛苦阶段,全心全力地拥抱未来。人也可以选择拒绝遗忘,拒绝原谅自己。因为这份原谅,有时显得是那么的廉价和轻浮。因为它不属于生活中真谛的那一部分,所以人有权拒绝。

当然,如果能够化悲痛为力量,与这个世界,与自己和解,那么人的生活确实要轻松很多。但是这种做法未必是最正确的,或者是最有道德的。有的人,就是要拒绝轻松的生活,即便在旁人看来这种做法是那么的愚蠢和不可理解。但这就是男人,是人的尊严之处。即当现实狠狠揍了你一拳之后,你首先要做的,不一定就是奋起直追,非要还现实一拳。有时候,你在拳击台上用力向下蹲,向下,比谁都向下,好在最后一刻跳起,才是该做的事情。当然,更多的时候,那最后一跳的动作还没来得及完成,你就彻底失去了自我,或者彻底堕落下去。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向下时,人生对你而言,已经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这就是《海边的曼彻斯特》,它教会给我们一个男人该做的事情。

总结

四部影片,四个故事,以自己的独有方式展现了人性与社会的纠缠与矛盾。

战争之王》以社会为个人斗争的实体,其主要观点是社会的本质就是人吃人的残酷,而个人在黑暗的社会里则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本性;《社交网络》继续深化这一观点,认为在冷酷无情的社会中,人要想获得成功,便要把自己也变得冷血无情,或者说,只有天性冷漠,缺乏共通感的智性上的残疾人,才能在这个世界里成功。

中国电影《疯狂的石头》则没有走得这么极端,它拥有着中国人自己的所谓“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一方面,它肯定社会丛林法则的严酷性;另一方面,它也坚持人心的向善和自觉拒绝堕落。在这样一种善与恶的斗争中,二者都被卷入人心之中。个人的生存处境便像西方的尤利西斯及电影里的“包头”那样,左突右撞,却始终在原地打转。当然,即便如此,电影仍然向我们传达出一种中国人独有的乐观情绪和处事原则:福祸相依,随遇则安。

最后,在《海边的曼彻斯特》那里,则更多地侧重于为读者尽力还原生活的本质,并不给予太多的主观评价,仿佛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冷暖自知,并不需要太多他人的评价一样。

生活,是个大问题。如果想要对它理解得更多,还是需要你自己从生活本身中去体验,去感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