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心理学:从创业到创新》

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心理学:从创业到创新》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的关键与核心,是创造行为的心智基础,对一个人创造性的提高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有效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帮助科技人员在发明创造中,运用巧力,少走弯路。要提高创造性,关键就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培养非常规思维。创造性思想的产生依赖于不同常规的思维。在这个时候,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评价、判断对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是绝对有害的。高创造性的人都善于怀疑一切,甚至是敢于挑战权威。

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心理学:从创业到创新》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的关键与核心,是创造行为的心智基础,对一个人创造性的提高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有效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帮助科技人员在发明创造中,运用巧力,少走弯路。要提高创造性,关键就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培养非常规思维。创造性思想的产生依赖于不同常规的思维。从事技术领域的人员如果在进行创造发明时,只从最普通的角度进行考虑,把自己的思想限制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之内,将会很难有所突破。非常规思维是产生创造性思想不可缺少的元素。

非常规思维的培养包括:①培养思维的多维性。技术人员在寻找研究的突破口或解决一个问题时,不能仅仅从一个维度,用一种方式来思考,可以试着从正向、逆向、侧向、聚合等角度,运用多种思维方式,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使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②培养思维的随意性。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思考固然重要,但是不经意的、无意识的想象也有可能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的想法或者是做白日梦。因此,技术人员不仅要会有目的地进行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且还要经常运用联想、想象、直觉、顿悟等思维产生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在随意思考时要尽量减少对客观现实状况的考虑,因为现实的想法很容易抑制和阻碍思维的创造性。③克服思维障碍。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一套固定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些常规的、习惯化的思维方式可能会阻碍创造性的发挥。人们头脑中的一些思维观念也会影响思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遵守规则;犯错误是坏事;事情都应该是清楚、明确、可靠而有秩序的等等。技术人员在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构想阶段要克服这些思维和观念的障碍,突破常规思维的种种限制,大胆地进行设想。

第二,减少评判。当思维处于极度兴奋状态,正在进行积极活跃的思维活动产生大量的思想,或者在做着白日梦,陷入胡思乱想时,切忌对自己此时的想法进行评判。在这个时候,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评价、判断对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是绝对有害的。一种思想特别是创造性的想法在刚刚产生时,必然是有缺陷、有漏洞甚至是荒谬、无聊、不合逻辑的。但是,正是这些看似没有价值、极不成熟的想法,在经过反复的思考、改进、完善以后可能会有意义。如果在一种想法形成之初就不断对它的现实性、有用性、可行性进行评价,往往会使很多有价值的想法被淘汰、筛选掉,这是相当可惜的。过早地评判自己的思想会阻碍创造性想法的产生。因此,人们应该尽量在思维过程中避免过早进行鉴别、评价。

敢于挑战权威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基础,是探索的动力,是创造的前提。高创造性的人都善于怀疑一切,甚至是敢于挑战权威。对权威的迷信,会束缚人的思想,扼杀人的智慧,更不用说发挥创造性了。对待权威的工作和建议,不应该采取盲从、迷信的态度。

第三,驱除思维障碍。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世界得以进步,人类得以发展,也正是依仗于人类用智慧解决了一个个问题。发明家得尔·麦克克里德(Paul Mcchryde)说得好: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

人们每天都在解决问题,但每天也都面临新的问题,也时常被问题所困扰,如果大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都利用一些创意,问题解决起来可以更容易些。

心理学家致力于研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障碍,力图从障碍中进行突破,使创造性的火花得以燃烧。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他们得出了如下结论: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包含三种因素,即功能的固定性、物体本身的结构组织和心理定势。

1)功能的固定性

1930年德国心理学家卡·邓克尔(K.Danker)提出了“功能固定性”的概念,并用一些简单的实验加以说明。后来美国心理学家重复做了实验,得到同样的结果。

亚当森(R.E.Adamson)在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如下:

要解决的问题:桌上有3个用纸板做成的盒子、几根火柴、几枚图钉,要求用桌上的任何一种物体,把3支蜡烛垂直地安置在软木屏上。

方法:将参加实验的对象分成两组:第一组,为29名大学生,在实验开始以前,蜡烛、火柴和图钉都装在3个盒子里面,盒子是作为装东西用的;第二组,为28名大学生,盒子都是空的,放在那些物体中间,并非作为装东西用。

每组限定的时间为29分钟。

解决的方法:要解决该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把每一支蜡烛熔化一些在每一个盒子上,并将蜡烛粘在上面,然后把盒子钉在木屏上。

实验结果:在第一组中,只有12个学生(40%)能解决这个问题,其余的学生未能将盒子视为支柱而对该问题束手无策;而第二组中,有24人(81%)能解决这个问题。

这些实验结果说明,功用上的固定性对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2)物体本身的结构组织

密执安大学的梅尔(KR.F.Maier)利伯克(R.F.Burke)进行实验,研究物体本身组织在问题解决上的关键性作用。在这一研究中,他们向一组被试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有一个人用60美元买了一匹马,以70美元之值卖了出去。然后,他又用80美元买了回来,再用90美元之值卖出去。在这一桩卖马的交易中,他赚了多少钱?

A.失了10美元;B.收支平衡;C.赚了10美元;D.赚了20美元;E.赚了30美元

被试者全是大学生,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感到困难,能做出正确答案的不到40%。

然后,他们继续实验,把这个问题中的主要元素组织得愈加简单些,改变的试题如下:

有一个人用60美元买了一匹白马,又以70美元之值卖出去。然后用80美元买了一匹黑马,又以90美元之值卖出去。在这一桩卖马的交易中,他赚了多少钱?

A.失了10美元;B.收支平衡;C.赚了10美元;D.赚了20美元;E.赚了30美元

当这个问题用第二种说法向另一组大学生提出时,100%的被试者全都答对了。(www.zuozong.com)

为什么第二种说法比第一种说法容易理解多了呢?梅尔和伯克认为第一种说法之所以产生很多错误,乃是因为同一匹马使被试者把两次不同的金钱交易混二为一。用被试者自己的话来说:我们可能把一匹马的两次交易,看得比两匹马的两次交易更难一些,虽然其算术上的要求是一样的。第一个卖马交易问题之所以困难,并不是因为答案难算,而是因为被错误的知觉引上了错误的道路。例如,使人对问题中的元素进行有效组织时,受到干扰。

事件中包含的物体和事实可能很多,它们之中有很多是与问题不相关的。职业魔术师经常利用这一原则,他按惯例用一个漂亮性感的女“助手”,一个为人们所看得见的支持者,她的作用是利用其引人注目的特点,把情景中有助于发现魔术师秘诀的方面掩藏起来,漂亮的小姐转移了观众的注意,魔术师变出了变幻莫测的世界。

请大家看图4-4,你能看见如上方图形那样的箭形吗?

图4-4 你能看见如上方图形那样的箭形吗?

这个实验说明,一些不相干或不熟悉的特点,加在一项简单和熟悉的工作上,会引起混淆,有效的组织受到了干扰。下一次你遇到问题不能解决时,不要放弃,只需把问题中的元素重新组织一次,即可“豁然开朗”。

3)心理定势

最初有关现象的研究是在德国进行的。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曾被广泛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一个人用一种解决方法解决了若干问题,往往会使他陷于用同一方法解决以后的问题,即使这个方法已经失效。

相传很久的寻马的故事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相传有一户人家的马从马厩跑掉,主人沿路问遍行人,不管他怎样描述马的样子,依然无人知晓,于是他颇感沮丧。刚好有个猎人路过,问明原委后便哈哈大笑,并告诉马的主人,不妨改变问法。马主人得教而去。先是问路边的农夫;哪儿有溪流,又问樵夫哪儿有山丘可登高望远。于是,马主人爬上山巅,鸟瞰溪流,终于看到那又累又渴的马,正在溪旁喝水休息。

很多情况下,我们就像那个马主人,一旦思考问题的方向错了,纵然百思也不得其解。其关键是思维定势在作怪。这时你就必须果断地摒弃过去的一些思路,寻找新的途径。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例如,科斯的实验:给予l(1)、e(2)、c(3)、a(4)、m(5)五个英语字母,要被试者组成一个词,被试者很快用3—4—5—2—1的顺序来编排成camel。做了15次以后,再给予p、a、c、h、e五个字母,要被试者组成词。他仍然会以3—4—5—2—1的顺序来做,拼成cheap,不会拼成peach。

卢钦斯(A.S.Luchius)在纽约大学也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发现了类似的问题,形象地说明了心理定势对问题的影响。

在卢钦斯的实践中,解答第1—5个问题的顺序是B—A—2C。在此定势的影响下,解决第6—9个问题时,仍然会按B—A—2C的顺序进行,不会简便地按A-C或A+C的顺序来完成。

他的方法如下:用几个空钵来量需要的水。表4—1提出8个基本问题,问题1用以说明问题;问题2至6用以训练;问题7和8用来测验。

第1题用来说明解决方法,如:将水装满59夸脱的钵,再以该钵的水装满28夸脱的钵1次和3夸脱的钵2次,于是59夸脱的钵中只剩下25夸脱的水。此法可用于解第2至8题。但第7题可以用更直接的方法:23-3;第8题用15+3。具体用表4-1表示。

表4-1 卢钦斯(A.S.Luchius)的实验

有两组被试者作为该实验的对象,第一组自第1题按顺序做到第8题;第二组实验对象做第1题及第7、8题,中间越过第2至第6题。

两组被试者在测验题7和题8上取得的成绩是不同的,得到结果如表4-2所示。

表4-2 两组测验成绩比较

第二组的成绩明显比第一组好,直接而快速地解决问题;第一组的学员被习惯所困扰而未能走出B—A—2C的框框。

以上我们分析了影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主要障碍,即功用上的固定性、无关因素的干扰以及心理定势。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必须有所突破,进行思维训练,克服定势与局限性。

对人们进行思维扩散性训练;可以帮助其开阔思路,克服障碍。如要求人们说出一杯水有什么用处?答案可能很多,如可以解渴、浇花、洗脸、漱口、加点颜色可以装饰、和泥、洗菜、养鱼、玩耍……尽可能列举更多的东西,打破人们头脑中的“这不可能”,久之,养成习惯,人们就会形成开放的大脑,打破思维的僵化,从而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