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健品突发死亡案例揭露:警惕特殊成分!

保健品突发死亡案例揭露:警惕特殊成分!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医生证实,其死因疑与正在服用的减肥产品有关。(一)保健品中“特殊成分”多保健品有效果才会有销量,所以许多厂家置消费者的安全于不顾,在保健品中偷偷加入了违禁成分。近年来,我国已知的非法添加药品、防腐剂及非食品成分的保健食品有二百多种。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了添加违法药物的“保健品”,会直接影响健康。原因是保健品行业利润大。

保健品突发死亡案例揭露:警惕特殊成分!

人类对于“补”似乎有着别样的情怀,国人更是从小补到老:老人补钙、男士补肾、女士补血、儿童补脑、瘦人“补”肉……为了契合人们“补”的心理,各种各样的保健品层出不穷。然而,与此不和谐的是,不断有保健品因为质量问题而被封杀:含有双氧水的“××钙”、可以致死的“××减肥胶囊”、夸大其词的“××核酸”……频频出现的保健品安全问题让人们不禁质疑:吃保健品到底是补还是害?

2002年7月中旬,一种减肥食品在国内外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原因是这种减肥食品在日本和新加坡两地引发命案。2002年6月,一名新加坡女士死亡。医生证实,其死因疑与正在服用的减肥产品有关。日本媒体也报道了因服用该减肥产品而致人死亡的事件。

中国一位22岁女子因服用了两个月该企业生产的减肥胶囊,导致经期混乱,大量出血,几乎丧命。早在2001年就有一位16岁花季少女的死亡被质疑是吃了该企业的另一款减肥产品所致。

后经中国兴奋剂检测中心检测,该企业的减肥产品中含有违禁药物“芬氟拉明”和“去乙基芬氟拉明”,这两种药品在各国都被严禁加入保健食品,它们的作用在于抑制人体的摄食神经中枢,使人食欲不振,现在仅在患严重糖尿病又无法自我控制食欲的病人中使用。正常人服用后有胃痛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应,还给人的肝脏造成损伤。它们还会损害心脏瓣膜,使人血管收缩,产生血压升高、心悸等症状。

保健品在中国的混乱状况由来已久,除政府整顿外,公众和媒体的口诛笔伐也是连篇累牍,但是行业问题依然颇多,诸如伪造批准文号或未取得批准文号就宣传保健功能;夸大或虚假宣传保健功能;假冒、仿冒保健食品标志、商标、装潢;普通食品中擅自添加非药食同源原料、并已列入药典的动植物原料;普通食品宣传保健功能;在保健食品中添加违禁成分等,不一而足。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几种保健品中常用的造假手段。

(一)保健品中“特殊成分”多

保健品有效果才会有销量,所以许多厂家置消费者的安全于不顾,在保健品中偷偷加入了违禁成分。

近年来,我国已知的非法添加药品、防腐剂及非食品成分的保健食品有二百多种。其中,一些市场最热销的调节血糖类、减肥类和抗疲劳类等六大类保健品中,添加违禁药物问题最为严重。这六大类保健品的造假方法如下:在生产调节血糖保健品时加入降糖药;在生产减肥保健品时,添加芬氟拉明和麻黄素等兴奋类药物;在生产抗疲劳保健品时混入枸橼酸西地那非(“伟哥”的主要成分);在生产改善睡眠保健品时添加安定药物;在生产“增高”类保健品时违法添加生长激素等。

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了添加违法药物的“保健品”,会直接影响健康。比如,减肥保健品中的利尿剂,可以通过促进排尿降低体重,但是长期服用会有口干、心律不齐、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芬氟拉明”和“去乙基芬氟拉明”的危害就更不用说了;改善睡眠保健品中的安定药物,长期服用会有视物不清、便秘、头痛等不良反应;“增高”类保健品中的生长激素,长期服用会改变人体代谢,导致儿童性早熟,增加患癌症、糖尿病和心脏病等疾病的概率。而一些不法企业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迎合消费者“见效快”的心理。

保健食品的质量为什么如此没有保障呢?原因是保健品行业利润大。一般可达到100%~200%,起点又低,一种保健品从研制、开发、报批到出成品再到商标注册只需几十万元即可完成,所以吸引许多企业纷纷介入,以至于鱼龙混杂。

(二)遮遮掩掩,隐瞒真相(www.zuozong.com)

以国内某年投放数亿广告堆出来的高知名度产品为例,该产品对其主要成分“褪黑素(MT)”的宣传总是遮遮掩掩,原因是有人评价褪黑素是一种外源性补充的激素,虽然起效快,但人们担心其中含有的安眠药成分会伤害大脑或身体。而其他类似定位的睡宝片和生命元等五十多个产品,也没有一家真正深入作过褪黑素的市场教育,有的产品干脆以“睡眠因子”或“MT”替代褪黑素。

按规定,每种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上都应该注明主要原料、功效成分、营养素含量、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食用量及食用方法、保质期等项,但不少企业常常语焉不详。例如,需保肝的消费者在买保健酒时就要慎重(每天饮酒不能超过);含糖多的保健品,就要提醒糖尿病人不要买;含性激素成分(如淫羊藿、菟丝子、鹿茸、牛鞭等配方)的产品小孩不要吃等,这些药品中常见的“起码要求”在保健品说明中却难得一见。

(三)夸大其词,广告忽悠没商量

虚假广告是使保健品行业信誉扫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广告轰炸是国内保健品企业最惯常使用的营销方式,铺天盖地的广告“炸开”了消费者口袋、也为大赚其钱的厂家商家埋下致命隐患。由于保健品的畅销不是因为自身功效,而是大量投放的广告,因此,一旦消费者对产品失去新鲜感,便会弃之而去。

曾有人这样评价当今的保健品市场,头一个字:火。打出健康旗号的商家一准儿赚个盆满钵盈,不信,看看节日里保健品柜台前摩肩接踵的顾客就相信了。第二个字:乱。而虚假广告更是火上浇油、乱上添乱。不论是“火”生“乱”还是“乱”生“火”,花钱买亏吃的往往是消费者,而且尽吃糊里糊涂的哑巴亏。

有一位消费者按广告的指引买了一个治疗失眠、健忘的磁疗枕头。广告中说“使用一个月,无效退款”,此君使用了一个月,还是睡不好,因而要求退货。经营者让其再用一段时间,如无效再解决。此君又用了两个月仍无效,再次要求退货。经营者说:请提供无效证明后就可以退货。可他找谁能证明他用上该枕头无效?什么样是无效?什么样是有效?谁也说不清。

(四)夸大功能,普通食品当做保健品高价出售

除了对研发方面的虚构,广告中宣传的“核酸”所具有的强大功能也受到质疑。也有科学家撰文说,虽然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对人体的生理活动至关重要,但是人体中的核酸都是人体自我合成的,并不能从膳食中直接吸收。膳食中的核酸都将在消化道中被彻底分解掉。核酸营养并没有任何特殊的营养价值,它与米粉的营养价值无异。生物医学界则公认核酸不是营养物质,口服核酸不仅不能起到营养、保健的作用,而且吃多了还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会导致痛风和结石等疾病。核酸到底功效如何,非普通老百姓可以下定论,或许真的有作用。但是否真的如厂家所宣称的那样有奇效?厂家从来没有直接回答。产品也依然在市场上销售

类似的例子不在少数,例如某产品宣称可以让服用者年轻10岁,可经专家检测,其主要成分是一种抑制性成熟的激素,而大家都知道滥用激素可能会增加中风的危险。再比如,某减肥丰胸产品称可以让脂肪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事实上,这毫无科学根据,即使是购买者也未必真的相信。保健品市场之所以火暴,也正是利用了消费者的侥幸心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