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时尚生活中的环保饮食:软饮料的六大危害曝光

时尚生活中的环保饮食:软饮料的六大危害曝光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让我们历数软饮料潜在的六大危害。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软饮料各厂家答应改进配方,另一方面则是认为只有长期接触苯,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消息一出,软饮料行业纷纷辟谣,他们强调,如此微量的苯不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饮料的微生物超标主要是因为生产场地和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状况不达标造成的。而过量的柠檬黄、日落素等着色剂以及防腐剂对人体的肝脏功能有极大的危害。二氧化碳气容量达不到标准要求,就不能称之为碳酸饮料。

时尚生活中的环保饮食:软饮料的六大危害曝光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软饮料多喝有害无益。到底为什么无益?多数人会说出防腐剂、色素等,非常正确,但不是全部。下面让我们历数软饮料潜在的六大危害。

危害一:防腐剂苯甲酸钠+维生素C=可致癌物苯

2006年初,英国食品标准局网站发布信息称,软饮料中含有的防腐剂苯甲酸钠与维生素C发生化学反应后,可能产生致癌物质苯。转换一下,就是下面这个等式:

防腐剂苯甲酸钠+维生素C=可致癌物苯

软饮料中“苯污染”的问题早在1991年就被提及。当时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曾在其内部备忘录中称,“如果软饮料中同时含有维生素C和苯甲酸钠,那么两者可能相互作用并生成苯。”但当时这一结果在美国并未对外公开。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软饮料各厂家答应改进配方,另一方面则是认为只有长期接触苯,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同样是在1991年,法国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当时法国“巴黎水”饮料因苯含量惹祸上身,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召回上亿瓶其旗下的饮料。此事浮出水面后,英国不少民间组织要求政府管理部门公布含苯的饮料名单,至今未有结果。

到了2006年,旧账重翻。美国纽约的一个独立实验室又重新调查软饮料中的“苯污染”问题,并把相关结果交给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当时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对《饮料日报》透露,不少软饮料中苯的含量超过了饮用水中规定的苯含量标准。之后,英国食品标准局也开始展开调查,检测结果显示,软饮料苯含量为8ppb(浓度单位,1ppb即十亿分之一),是英国饮用水苯含量标准的8倍(目前,欧盟对饮用水苯含量的标准为1ppb。美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分别为5ppb和10ppb)。

消息一出,软饮料行业纷纷辟谣,他们强调,如此微量的苯不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相比之下,人们从空气中吸取的苯含量可能更高一些。

还有一些软饮料制造者说:“我们正在寻找降低的途径;如果可以找到合适替代产品,或许我们可以不再使用(苯甲酸钠)这种防腐剂。”“我们知道它如何合成,也知道如何把这种合成降至最低。”

不过,这些话姑且听之吧,试想,这个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初曾一度引发社会关注,最后不了了之。这一次是否能解决?解决需要多长时间?都是未知数。再说,现在维生素C已经是软饮料中非常常见的添加剂,打造“健康产品”或“营养产品”形象都离不开它,而新型防腐剂一时半会儿也未必能研制出来,如此一来,解决软饮料苯中毒的问题又可能是遥遥无期的事。

危害二:微生物超标

微生物指标是涉及人身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微生物指标严重超标的产品,消费者食用后,会引起腹泻等肠道疾病。饮料的微生物超标主要是因为生产场地和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状况不达标造成的。特别是冷饮,更容易出现卫生问题。不仅一些假冒伪劣饮料是这样,一些管理不善的知名品牌也可能存在卫生问题。例如,某国际知名品牌供应深圳的冰激凌蛋糕,被曝是由某小区一套三居室的无卫生许可证的小作坊生产的,且一个作坊供应着深圳全部5家品牌经营店的货源。可见,产品的质量不完全与企业的规模成正比,而在于企业管理是否规范、严格。

危害三:添加剂含量超标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在饮料产品中应不得检出甜蜜素、柠檬黄、日落素等添加剂。但是,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增加食品的色泽,依然违规使用甜味剂代替白砂糖,造成甜蜜素和糖精钠超标。甜蜜素是甜味剂的一种,相比于白糖,甜蜜素的价格要便宜近10倍,但甜度却是白糖的40~50倍。很显然,使用甜蜜素可以为生产商节约大量成本,这也是驱使不法商人违规的原动力。过量使用甜味剂虽然增加了口感,但因为其不易代谢,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而过量的柠檬黄、日落素等着色剂以及防腐剂对人体的肝脏功能有极大的危害。(www.zuozong.com)

假冒饮料生产现场

危害四:主要成分不达标

主要成分不达标的产品无疑是不合格产品,轻则欺骗了消费者的感情和口袋里的钱,重则有害消费者健康。例如有些果汁饮料中没有果汁,只有水和食品添加剂,消费者花了果汁的钱却喝着廉价且有害的色素水。具体说来,各种饮料成分不达标的表现形式如下:

1.含乳饮料蛋白质含量不合格。蛋白质是衡量乳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营养指标的重要项目,造成蛋白质含量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生产过程中加入鲜乳或乳粉量不足,或者原料鲜乳或乳粉本身就不合格。

2.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气容量不合格。足够的二氧化碳气容量能使饮料保持一定的酸度,具有一定的杀菌和抑菌作用,并可通过蒸发带走热量起到降温作用。二氧化碳气容量达不到标准要求,就不能称之为碳酸饮料。

3.个别果汁饮料中果汁含量不足甚至不含果汁。果汁饮料是由水、果汁和食品添加剂调制、果汁含量不低于10%的产品,否则就只能称为果味饮料。导致果汁含量不达标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原料问题,有些企业将橙(柑、橘)皮一起榨入,致使果汁含量降低;二是生产过程把关不严,稀释过多;三是灌装时未搅拌均匀。

碳酸饮料

4.茶饮料中茶多酚、咖啡因不符合标准。个别茶饮料在配料方面偷工减料。

危害五:商品标签不规范

这个问题在正规企业中也非常普遍,主要表现在:1.未标明产品属性和类型;2.仅在大包装上标示生产日期,而在最小销售包装上未标示生产日期;3.在产品中使用了食品添加剂、甜味剂而未在标签中明示。企业之所以这么做,要么是生产企业经营者主观上不重视,要么是怕被消费者知道后不购买,要么是基于企业的自身利益,有意隐瞒产品的真实信息,引导消费者。

危害六:假饮料

假饮料主要是销售者与造假者合谋而成的。一些摊点将假冒的知名品牌的饮料,如假“鲜橙多”、假“冰红茶”等与真正的品牌饮料放在一起出售,由于假饮料的包装、文字、图案和色彩等与正品饮料极为相似,消费者根本辨别不出真伪。大多数假冒饮料生产厂家都是没有任何生产设备的手工作坊。整个饮料的加工过程,从灌装、压盖到贴标签、装箱,均未经过任何消毒工序,仅仅是简单地将香精与色素、水和甜味素勾兑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