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以上文提及的那位云南老师的文章为例。其在文中为了说明1块银圆折合0.72两白银只是一个计算出来的约数,而不是规定的成色重量,有这样的论述:“‘1银圆折合0.72两白银又是怎么算出来的呢?据民国货币史专家彭信威先生估算:清末的各种银币总和将近九亿五千万元,或白银六亿八千四百万两’。用数学算式可知:684 000 000÷950 000 000=0.72。”
那么,清代1银圆折合0.72两白银,真的是计算出来的?事实当然不是如该老师所说的由彭信威的两个数量相除计算得出的,相反,笔者推断,彭信威原文中的“或白银六亿八千四百万两”应是根据“1银圆折合0.72两白银”折算的,因为银圆本身的重量就标在银圆背面,无须用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办法计算。清政府铸造银圆时就对银圆重量有明文规定,除上文所引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的规定外,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也作了七钱二分的规定,在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中也有记载,“宣统二年的币制则例规定发行下列各种货币:银币,一元(本位币),总重库平七钱二分,成色百分之九十……”[86]“数学算式684 000 000÷950 000 000=0.72”用作小学数学题目练习,或许可以,但由此得出“1银圆折合0.72两白银是计算出来的”,未免滑稽——两个估计的约数为百万级的数字相除得到一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准确数字,可信吗?该文作者倒因为果,是典型的缺乏事实依据的“想当然”。
以上所说的四种情况在课堂上、试题中,甚至教材里都是不鲜见的。此外,数据史料的单位换算、文字史料的剪裁摘编、图像史料的证史运用等,都容易出现不严谨不科学的现象。“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它们的存在一再提醒我们“相对教育理论,提高专业素质更为重要”“专业素养是运用新理念的基础。专业素养决定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87]
【注释】
[1]李大钊:《史学要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页。
[2]陈伟国:《历史课的精彩在于讲故事》,《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第1期。
[3]冯尔康:《“说故事”的历史学和历史知识大众文化化》,《河北学刊》,2004年第1期。
[4]韩复智:《钱穆先生学术年谱》,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第1118页。
[5]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47页。
[6]朱孝远:《史学的意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2页。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2—3页。
[8]陈志刚、张春桐:《历史备课学情分析的内容与操作》,《历史教学》(中学版),2019年第11期。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页。
[10]王国维:《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3页。
[11]鲍传文:《读懂小人物,还原历史浪花》,《中国文化报》,2007年7月3日第3版。
[12]张敏:《“小人物”视角下的〈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第9期。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093页。
[14]王和:《人类历史是人性展现的历史》,《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1期。
[15][英]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沈辉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16页。
[16]刘兴法、张永谦:《让高中历史课堂充满“人性”》,《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1期。
[17][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8页。
[18]齐健:《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年,第56页。
[19]刘知几:《史通全译》,姚松、朱恒夫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94页。
[20]韩震、孟鸣岐:《历史·理解·意义:历史诠释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153—154页。
[21]钱穆:《文化与教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3页。
[22]何炳松:《通史新义·历史研究法》,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81—182页。
[23]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8页。
[24]张邦炜:《历史学如何算起来?——从北宋耕地面积、粮食亩产量等数字说起》,《唐宋历史评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25]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58—159页。
[26]陶圣建:《我国古代的人口和人丁问题》,《中学历史教学》,2005年第12期。
[27]葛剑雄、曹树基:《对明代人口总数的新估计》,《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
[28]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29]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59页。
[30]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阿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2页。
[31]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1页。
[32]丘光明、邱隆、杨平:《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47页。
[33]丘光明、邱隆、杨平:《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第447页。
[34]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96页。
[35]董伦等:《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36]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89页。
[37]孙承泽:《天府广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19页。
[38]陈志武、龙登高、马德斌主编:《量化历史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序言。
[39]刘晓兵、苗颖:《数据的表与里,教育的旧与新——〈新式教育的发端〉教学设计》,《历史教学》(中学版),2019年第4期。
[40]李喜所:《中国最早的外国语学校——同文馆》,《档案与社会》,2002年第2期。
[4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北京:世纪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第214页。
[42]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年,第142页。(www.zuozong.com)
[4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第5页。
[44]方行:《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45]徐伟新、刘德福:《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4页。
[46]徐伟新、刘德福:《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第4页。
[47]蒋海升:《资政通鉴:中国历代农民问题》,济南:泰山出版社,2009年,第120页。
[48]韩国磐:《唐天宝时农民生活之一瞥》,《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第4期。
[49]方行:《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50][美]达莱尔·哈夫:《统计数字会撒谎》,廖颖林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年。
[5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第68页。
[5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第1—2页。
[53]刘建伦:《例说乡土历史教学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第4—5合刊。
[54]苗颖、刘晓兵:《家国同构:乡土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研究》,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年。
[55]参见《各地争抢名人故里、盲目祭拜,文化部提出五要求》,人民网,2010年7月13日,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65560/65563/12130163.html。
[56]赵明奇:《徐州地方志通考》,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88页。
[57]郭庆藩辑:《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962页。
[58]冯兴振主编:《天下汉风》,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年,第200页。
[59]江苏省沛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沛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60]中共沛县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沛县沧桑五十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61]孙双武:《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特色述评》,《中学政史地》,2009年第11期。
[62]苗颖、刘晓兵:《家国同构:乡土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研究》,第82—100页。
[63]陈杰:《〈松窗梦语〉中一段史料的教学——兼谈张翰的籍贯问题》,《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年第12期。
[64]陈杰:《〈松窗梦语〉中一段史料的教学——兼谈张翰的籍贯问题》,《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年第12期。
[65]朱汉国主编:《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1—94页。
[66]朱汉国主编:《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91页。
[67]朱汉国主编:《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95页。
[68]朱汉国主编:《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95页。
[69]朱汉国主编:《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97页。
[70]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88—94页。
[71]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89页。
[72]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91页。
[73]曹大为、赵世瑜主编:《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版,第77—80页。
[74]曹大为、赵世瑜主编:《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80页。
[75]余伟民主编:《高级中学课本·高中历史》第四分册(实验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1—72页。
[76]苗颖:《“农奴”与“农民”辨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年第9期。
[7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第4页。
[78]这里曾发生争论,第二组在发言中说“黑白电视广播1937年在英国、美国开始播出”(依据的是《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对此,第三组持不同意见,认为1936年11月2日英国BBC开始了全球第一个电视播送服务,第一个公众电视发射台就建于伦敦亚历山大宫(依据是邹建、洪代星、贾志珍编著的《电视节目编导》)。第四组则说,英国电视广播开始于1931年(依据是《科学的历程》)。还有许多同学说,1930年就开始播出了,因为许多资料上都提到,1930年电视机就进入市场了,如果没有电视节目,谁买电视机啊。经过讨论,结合大家手头上的资料,最后基本弄清了英国开始播出电视节目的情况:1930年英国最先试播黑白电视广播;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首次开办每天两小时的固定电视广播,开始了正式的电视业务。
[79]此处主要参考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33—534页。王玉仓:《科学技术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99页。王一川主编:《大突破——20世纪主要科技发明与发现大突破》,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第251—254页。李佩珊、许良英主编:《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609页。周桂友、杨先富、张锟生:《彩色电视机原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49页。
[80]税光华:《〈细节更需细推敲〉一文相关观点商榷》,《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第10期。
[81]丘光明、邱隆、杨平:《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90页。
[82]巫鸿:《秦权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4期。
[83]刘晓兵、苗颖:《浅谈史料引用应注意的三个问题》,《中学历史教学》,2009年第7期。
[84]何书彬:《大国面子:圆明园150年家仇与国耻》,《看历史》,2010年第10期。
[85]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7—61页。
[86]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55页。
[87]《历史教学》编辑部:《新年寄语》,《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