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寒仙裔陳 元靚 編
《玉泉記》曰:立春之日,取宜陽、金門竹爲管,河内葭草爲灰,以候陽氣。
出土牛
《禮記·月令》: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注云:出猶作也。作土牛者,丑爲牛,牛可牽上。送猶畢也。《月令章句》云:是月之會建丑,丑爲牛,寒將極,故出。其物類形像,以示送寒之意,且以升陽也。
送寒牛
《後漢·律曆志》:季冬立土牛六頭,於國都郡縣城外丑地,以送大寒。又《禮儀志》云:立春之日,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也。
應時牛
《論衡》:立春爲土,象人男女各二秉耒耡,或立土象牛。土牛未必耕也,順氣應時,示率下也。
示農牛
《删定月令》:季冬出土牛,以示農耕之早晚。説者謂,若立春在十二月望前,策牛人近前,示農早也;月晦及正旦,則在中,示農平也;正月望,則近後,示農晚也。其成周之制乎?
進春牛
皇朝《東京夢華録》: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春牛,入於禁中,鞭春。開封、祥符兩縣,置春牛於府前。四鼓,府僚鞭春訖,官屬大合樂。燕飲訖,辨色即入朝門,謝春幡勝。
鞭春牛
國朝《會要》:令立春前五日,都邑並造土牛、耕夫犁具於大門外之東。是日黎明,有司爲壇,以祭先農。官吏各具綵仗,環擊牛者三,所以示勸耕之意。
争春牛
皇朝《歲時雜記》:立春鞭牛訖,庶民雜遝如堵,頃刻間分裂都盡,又相攘奪,以至毀傷身體者,歲歲有之。得牛肉者,其家宜蠶,亦治病。《本草》云:春牛角上土,置户上,令人宜田。
買春牛
《東京夢華録》:立春之節,開封府前左右,百姓賣小春牛。大者如猫許,清塗板,而立牛其上,又或加以泥爲樂工、爲柳等物。其市在府南門外,近西至御街。貴家多駕安車就看,買去相贈遺。
造春牛
《嘉泰事類》:諸州縣依形色造土牛耕人,以立春日示衆,倚郭縣,不别造。
送春牛
《東京夢華録》:立春之日,凡在外州郡公庫造小春牛,分送諸廳。《歲時雜記》云:天下唯真定府土牛最大。
評春牛
《藝苑雌黄》:立春日,祀勾芒,決土牛,其來尚矣。然土牛有二説,一曰以送寒氣,一曰以示農之早晚。予謂二説可合爲一。土爰稼穡,牛者,稼穡之具,故用之以勸農。冬則水用事,季冬建丑,寒氣極矣,土實勝水,故用以送寒。古人制此,良有深意。
繪春牛
《提要録》:春牛之製,以太歲所屬綵繪顔色,干神繪頭,支神繪身,納音繪尾,足如太歲甲子。甲屬木,東方青色,則牛頭青;子屬水,北方黑色,則牛身黑;納音屬金,西方白色,尾足俱白。太歲庚午,則白頭赤身黄足尾,他並以是推之。田家以此占水旱云。謔詞云:“揑箇牛兒體態,按年令、旋拖五彩。鼓樂相迎,紅裙捧擁,表一箇、勝春節屆。”
舁牧人
皇朝《歲時雜記》:郡縣每擊春牛罷,民間争取其肉。唯牧牛人號太歲,皆不敢争,多是守土官,舁去,置土地廟中。閩中以牧人爲大小哥,實勾芒神也。
纏春杖
《歲時雜記》:春杖子,用五綵絲纏之,官吏人各二條,以鞭春牛。東坡詞云:“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
立春幡
《續漢書·禮儀志》: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青,郡國縣官下至令史皆服青幘,立青旛於門外。陳徐陵《新曲》云:“立春曆日自當新,正月春旛底須故。”
賜春旛
《東京夢華録》:立春日,自郎官御史寺監長貳以上,皆賜春旛勝,以羅爲之;宰執親王近臣,皆賜金銀幡勝。入賀訖,戴歸私第。周美成《内制春帖子》云:“鸞輅青旂殿閣寬,祠官奠璧下春壇。曉開魚鑰朝衣集,綵勝飄揚百辟冠。”
簪春旛
《提要録》:春日刻青繒爲小旛樣,重累十餘相連綴而簪之,亦漢之遺事也。古詞云:“綵縷旛兒花枝小,鳳釵上輕輕斜裊。”稼軒詞云:“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陳簡齋《春日》詩云:“争新遊女幡垂鬢。”山谷詩云:“隣娃似與春争道,酥酒花枝剪綵幡。”
賜春勝
《文昌雜録》:唐制,立春日,賜三省官綵勝,各有差,謝於紫宸門。又《續翰林志》云:立春,賜鏤銀飾彩勝之類。
剪春勝
《後漢書》:立春之日,皆立青旛,今世或剪綵錯繒爲旛勝,以戴於首。杜臺卿云:公卿之家尤重此日,莫不鏤刻金繒,加飾珠翠,或以金銀,窮極工巧,交相遺問。東坡詩云:“分爲纖手裁春勝,況有新詩點蜀酥。”
剪春花
《唐書》:景龍四年正月八日立春,上令侍臣自芳林門經苑東度入仗,至望春宫迎春。内出綵花樹,人賜一枝,令學土賦詩。宋之問《立春詠剪綵花》應制詩云:“今年春色好,應爲剪刀催。”又周美成《内制帖》云:“明朝春仗當行樂,刻燕催花擲萬金。”又趙彦若《剪綵花》詩云:“花隨紅意發,葉就緑情新。”
戴春燕
《荆楚歲時記》:立春日,悉剪綵爲燕以戴之。傅咸《燕賦》云:“四氣代王,敬逆其始。彼應運而方臻,乃設燕以迎止。翬輕翼之岐岐,若將飛而未起。何夫人之工巧,式儀形之有似。銜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嘉祉。”王沂公《春帖子》云:“綵燕迎春入鬢飛,輕寒未放縷金衣。”又歐陽永叔云:“不驚樹裏禽初變,共喜釵頭燕已來。”鄭毅夫云:“漢殿鬭簪雙綵燕,併知春色上釵頭。”皆春日帖子句也。曹松春詩云:“綵燕表年時。”又古詞云:“釵頭燕,妝臺弄粉,梅額故相誇。”
爲春鷄
《文昌雜録》:唐歲時節物,立春則有綵勝鷄燕。皇朝《歲時雜記》云:立春日,京師人皆以羽毛雜繒綵,爲春鷄、春燕,又賣春花、春柳。万俟公《立春詞》云:“寒甚正前三五日,風將臘雪侵寅。綵鷄縷燕已驚春。玉梅飛上苑,金柳動天津。”又《春》詞云:“曉月樓頭未雪盡,乍破臘,風傳春信。綵鷄縷燕,珠幡玉勝,併歸釵鬢。”
進春書(www.zuozong.com)
《酉陽雜俎》:北朝婦人立春進春書,以青繒爲幟,刻龍象銜之,或爲蝦蟆。
貼春字
《荆楚歲時記》:立春日,貼宜春字於門。王沂公《皇帝閤立春帖子》云:“北陸凝陰盡,千門淑氣新。年年金殿裏,寶字貼宜春。”周美成《内制春帖》云:“夾輦司花百士人,繡楣瓊璧寫宜春。”
撰春帖
皇朝《歲時雜記》:學士院立春前一月,撰《皇帝、皇后、夫人閤門帖子》送後苑作院,用羅帛縷造,及期進入。前輩諸學士所撰但宫詞而已,及歐陽公入翰林,始伸規諫,後人率皆依倣之,端午亦然。或用古人詩,或後生擬撰,作爲門帖,亦有用厭勝禱祠之言者。《隱居詩話》云:温成皇后初薨,會立春進帖子,是時歐陽、王瑀同在翰苑,以其虚閤,故不進。俄有旨令,進温成閤帖子,歐陽未能成詩,王瑀遽口占一首云:“昔聞海上有仙山,煙鎖樓臺日月閒。花下玉容長不老,只應春色勝人間。”歐公深歎其敏麗。王瑀,字禹玉。
請春詞
《司馬文正公日録》云:翰林書待詔請春詞,以立春日剪貼於禁中門帳。《皇帝閤》六篇,其一曰:“自然天造與時新,根著浮漚一氣均。萬物不須雕刻巧,正如恭己布深仁。”《皇后閤》五篇,其一曰:“春衣不用蕙蘭薰,領緣無煩刺繡紋。曾在蠶宫親織就,方知縷縷盡辛勤。”《夫人閤》四篇,其一曰:“聖主終朝親萬機,燕居專事養希夷。千門永晝春岑寂,不用車前插竹枝。”
賜春饌
皇朝《歲時雜記》: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盤并酒,以賜近臣。盤中生菜染蘿蔔爲之裝飾,置奩中,烹豚、白熟餅、大環餅,比人家散子其大十倍。民間亦以春盤相饋。有園者,園吏獻花盤。
作春餅
唐《四時寶鏡》: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號春盤。屏山先生《次韻張守立春》云:“曉院簾幃卷,春盤餅餌香。慇懃分綵勝,〔爲掩鬢邊霜〕[1]。”
饋春盤
《摭遺》:東晉李鄂立春日命蘆菔、芹芽爲菜盤饋貺,江淮人多傚之。《爾雅》曰:蘆菔即蘿蔔也。古詩云:“蘆菔白玉縷,生菜青絲盤。”老杜詩云:“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食春菜
《齊人月令》:凡立春日食生菜,不可過多,取迎新之意而已。東坡詩云:“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黄韭試春盤。”又云:“蓼茸蒿筍試春盤。”石學士《春日》詩云:“春菜紅牙□,春盤黄雀花。”万俟雅言《立春》詞云:“春盤共飣餖,遶坐慶時新。”
設酥花
《復雅歌詞》:熙寧八年乙卯,楊繪在翰林,十二月立春日肆筵,設滴酥花,陳汝羲即席賦《減字木蘭花》云:“纖纖素手,盤裏酥花新點就。對葉雙心,别有東風意思深。瓊霑粉綴,消得玉堂留客醉。試嗅清芳,别有紅蘿巧袖香。”
釀柑酒
《摭言》:安定郡王立春日作五辛盤,以黄柑釀酒,謂之洞庭春色。東坡詩云:“辛盤得青韭,臘酒是黄柑。”又稼軒《立春》詞云:“渾未辨、黄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
餐冷淘
《歲時雜記》:立春日,京師人家以韭黄生菜食冷淘。
進漿粥
《齊人月令》:凡立春日,進漿粥,以導和氣。
尚烹豚
《歲時雜記》:都人立春日尚食烹豚,爲之暴貴。其切有細如絲者,用此爲工巧,堂廚供諸公各一拌。
忌食虀
《歲時雜記》:俗説,立春日食虀者,至納婦拜門日,腰間有聲,如嚼虀然,皆以爲戒。
浴蠶種
《博聞録》:閩俗,以立春日採五果枝并桑柘枝燒灰,淋水,候冷,以浴蠶種,藏之。或只以五果置灰汁中,亦得。但取其成實之義也。
辟蚰蜓
《瑣碎録》:立春日,打春罷,取春牛泥,撒簷下,蚰蜒不上。
貯神水
《治生要術》:立春日貯水,謂之神水,釀酒不壞。
占氣候
《四時纂要》:立春日,鷄鳴丑時,艮上有黄氣出,乃艮氣也,宜大豆。艮氣不至,萬物不成,應在衝,衝乃七月也。
驗風雨
《占書》:立春日艮卦用事。艮風來,宜大豆。其日雨,傷五穀。
望白雲
《修真入道秘言》:以立春日清朝北望,有紫緑白雲者,爲三元君,三素雲也。三元君以是日乘八輿之輪,上詣天帝,子候見當再拜,自陳某乙乞得給侍輪轂三過,見元君之輦者,白日昇天。注云:不見輿服之形,亦宜拜乞之。《歲時廣紀》載此事:臣鍇舉場嘗試《立春日望三素雲詩》,蓋取此也。蘇子容作《皇太妃閤春帖子》云:“萬年枝上看春色,三素雲中望玉晨。”許冲元作《皇帝閤春帖子》云:“三素飛雲依北極,九農星正見南方。”
移芒兒
《成都記》:太平興國二年冬,縣司以春牛呈知府,就午門外安排,薦以香燈酒果。其芒兒塐之頗精,同判王洗馬晦伯慮觸損闕事,移置廳上。知府程給事晚忽見廳角有一土偶,問左右。對曰:“春牛芒兒。”遽令移出,仍問何人置此,欲罪之。對云:“乃同判指撝。”遂召同判過廳洎見[2],謂曰:“上自開封府,中至刺史,下至縣令,皆有衙廳,是行德教政令之所,其餘則公廳而已。某雖不才,忝爲刺史。且芒兒者,耕墾之人,不合將上廳,乃不佳之兆,將來恐村夫輩或有不軌耳。”至甲午年,果順賊之亂,乃其應焉。
歲時廣記卷第八
【注释】
[1]此句底本闕,今據劉子翬《屏山集》(《四庫全書》本)卷十六補足。
[2]“洎見”,不辭,疑爲“相見”之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