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药物知识:博大精深!

中国药物知识:博大精深!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医学使用的药物,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三者之中,植物所占的比例最大,所以古代的药物学著作多以“本草”为名,“本草之学”即中国传统的药物学。《神农本草经》一直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总结药物学知识的集大成之作。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时常提到因南北分裂而对北方药物及用药经验不甚了解的问题,而国土统一与文化发达的盛唐之世,则为全面总结药物知识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中国药物知识:博大精深!

医学的发展离不开药物。中国传统医学使用的药物,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三者之中,植物所占的比例最大,所以古代的药物学著作多以“本草”为名,“本草之学”即中国传统的药物学。

《神农本草经》一直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总结药物学知识的集大成之作。它成书的年代,有人认为在先秦,有人认为在两汉。根据书中多见东汉地名,以及药物学形成的时间坐标,可以推断它应该在东汉前期成书。虽然该书常被称为“现存最早的本草学著作”,但实际上现今所见都是近代辑录散佚的版本。而后人之所以要将它编辑和复刻,除了史学研究需要外,其余纯属是出于尊经复古的心态。

《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是中药学形成的主要标志

根据后世本草著作中保存的文字可知,《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编排方式按“上品、中品、下品”分为3类,上品药多用久服可以健康长寿,中、下两品药物的治病功能与毒性渐增,不宜多用久服。每一种药物的描述,一般包含药名、性味、主治、产地、别名5项。

神农氏尝百草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本草之学形成后,发展极为迅速。当正史中第二次出现典籍目录时,不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本草学著作,而且数量可观。在这些著作中,内容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是陶弘景[字通明,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炼丹家、文学家,自号华阳居士,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卒谥贞白先生]根据《神农本草经》整理而成的《本草集注》(或称《本草经集注》)。这部载药730多种的本草著作,被视为继《神农本草经》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药物学著作。

敦煌出土的《本草集注》书影

《本草集注》以红色笔迹书写《神农本草经》的内容,使得《神农本草经》这部经典得以保存,同时参考历代医家的注释与用药心得,用黑色文字对《神农本草经》原有药物进行了许多补充说明,并增加了同等数量的新药。它还改变了具有较强神仙方术色彩的“三品”分类,采用医家惯用且较能体现药物自然属性或来源的分类法。

后世的重要本草著作,在上述三方面基本都是沿袭这个体系并进一步发展的,并因采用不同的字体或标识方法,从而使得《神农本草经》以及《本草经集注》之类的早期经典药物著作传承至今,使今人仍能了解它们的基本内容。

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时常提到因南北分裂而对北方药物及用药经验不甚了解的问题,而国土统一与文化发达的盛唐之世,则为全面总结药物知识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唐显庆二年(657年),苏敬等官员谏言朝廷重修本草,以改变当时药物名实混淆、记述不全的状况。经朝廷批准后,苏敬等20余人组成编纂班子,开创了集体编修药典的先河。

唐代金铫,陕西何家村出土,内底有三行墨书题记:“旧泾用,十七两,暖药。”说明金铫的使用者是“泾”;金铫的重量为17两,约850克;金铫是用来温药或煎药的

这部官修著作《新修本草》由三部分组成:正文20卷,目录1卷;药图25卷,目录1卷;图经7卷。现存的《新修本草》只有三部分中的正文部分,内容在《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加以扩充,增加114种新药,所载药物总数达到850种。

在编修过程中,朝廷征集天下郡县所出的药物,并著以经文图录。据现存资料统计,共有13道133州的药物汇编入书中。这次大规模的药物普查汇总,可以说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次创举。

作为药物史上新一代的里程碑之作,后世多以《唐本草》为名以显示其时代特征;又因此书为官修药物学著作,所以今人经常褒称它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官修药典”。

唐代本草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当时与海外交流频繁的背景下,出现了许多域外药物。8世纪中期,郑虔撰有《胡本草》7卷,虽已失传,不复存在,但顾名思义,可知它是反映域外及少数民族用药知识的专著;而《新修本草》开始出现印度医学经典《阇罗迦本集》与《妙闻集》中的药物,可以反映出唐代中印文化交流的繁盛,与《新修本草》中新增药物的来源。

到两宋时期,本草学著作多达80余种,记载的药物总数达到1883种,比唐代的《新修本草》增加了1000多种,其中保存的药物图形基本都是写生之作。

宋代的药物学能够取得如此成就,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其中,朝廷重视与印刷业的发达,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北宋政权建立后不久,宋太祖即下令寻访“医术优长者”,并规定凡献书200卷以上者皆有奖励,又多次由朝廷组织人力编撰新的本草著作,所以宋代许多大型本草著作多出自集体之手,由朝廷或地方官府刊刻,形成了北宋时期本草学发展的主流。

同时,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指南针在航海中的运用等因素,促进了对外贸易与科技文化的交流。印度、越南、朝鲜、日本及阿拉伯诸国均与宋朝通商,宋朝进口了许多药材,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药物品种与用药知识。

针灸铜人是宋代医学教学模型

医疗救助为重要表现形式的慈善之举、仁政之施,与临床治疗技术的进步相互促进,使得治疗活动变得更加普遍,对于药物的需求自然也不断增大,因此当时已开始将药用植物作为一类重要的经济作物进行栽培,并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制药工厂。

这些因素均决定了本草学在当时必有长足的进步,方能适应客观的需要。

就上述出自集体之手的官修本草而言,首推宋朝政权建立13年后的开宝六年(973年),由朝廷诏命儒臣与医官联袂校订编修的《开宝新详定本草》,简称《开宝本草》。《开宝本草》载药983种,较唐《新修本草》增加了133种。书成之后,由宋太祖亲自作序,国子监镂版刊行,成为中国第一部印刷的本草著作,次年再次修订后称《开宝重定本草》。

伴随着从抄写到印刷的转变,编修者用雕版的阴(黑底白字)(白底黑字)文之别,取代过去朱墨两色分书,对新增内容均注明出处,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每句文字的来源,同时也体现了本草著作从抄写到版刻的历史性转折。

到了宋神宗嘉祐二年(1057年),集贤院成立了校正医书局。书局的第一项任务便是奉诏修订本草,这是由于在短短几十年后,因药物学的继续发展,曾被认为完美无缺的钦定本草显得过时了。于是,朝廷命掌禹锡、苏颂、林亿等医官儒臣再行修订,花费4年时间,编成《嘉祐补注神农本草》21卷,增加新药99种,合计1082种。

在此期间,嘉祐三年(1058年),校正医书局借鉴唐代向全国征集药物的成功经验,奏请朝廷下诏征集药物并绘制图形。这些资料送至京城后,由苏颂等人编辑、整理,形成《图经本草》21卷,于1061年与《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同时刊行,是中国已知的第一部版刻药物图谱。

有意思的是,集全国之力完成的这两本医书,固然代表了宋代本草的主流与最高水平,但在它们问世20多年后,人杰地灵的四川却先后出现了两部不容小觑的个人本草著作。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将这两本书合二为一,再行补充发挥。一部是陈承在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3)著成的《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23卷,此书已失传;另一部则是影响很大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证类本草》的作者是长年在四川成都行医、自称是华阳人的名医唐慎微。他为人朴实,医道高明,治病谨慎。据他的朋友宇文虚中讲,“唐慎微貌丑而内秀,治病百不失一;对待病人不分高低贵贱,有召必往,从不避风雪寒暑”。他为读书人治病不收诊费,只要求读书人提供名方秘录,因此读书人都非常喜欢他。

《证类本草》包括目录一卷在内,共计32卷,60余万字,收录药物1748种;参阅经史传说、佛书道藏、诸家本草等逾500种。其中,补入史有今无的药物554种;同时辑录了宋以前的主要本草药物理论、应用原则等各方面的精华之论。因此,明代李时珍评价说:“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

北宋唐慎微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书中记录的药物有1748种

由于《证类本草》积极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并有发展,因此它虽然是个人作品,却屡次经过朝廷整理、刊刻,成为私著官修的本草书

到明代时,医药学家李时珍竭尽毕生心血完成的《本草纲目》,是公众最熟知的医学著作。

博采众家之长,力求全面无遗,引经据典,厘定前人谬误,这是中国古代编修药物学著作的一贯宗旨。李时珍也不例外,他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开始重修本草。

值得称赞的一点是,他十分注重书本与实践两方面的知识,因此在编修本草著作的过程中不耻下问,虚心向农民、猎户、樵夫、渔家、工匠、药农和铃医(民间走方郎中)等一切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请教,这就决定了编修的过程不可能全都是在书斋中进行。他多次赴山野乡村走访考察,足迹遍及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北、河南等地。

北京自然博物馆悬挂的李时珍像

除了实地考察药用植物、解剖药用动物、采挖药用矿物外,李时珍还通过大量的实际观察分析药理,乃至通过亲身服药以验证某种药物的效用。如此这般,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在许多人的热情帮助下,李时珍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又经过反复修订自己的稿本,终于在万历六年(1578年)的花甲之岁完成了一部内容浩瀚的本草学巨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约190万字,其基本构成状况如下。

卷一、卷二为序例,是全面概述药物学理论的部分,包括对历代诸家本草的介绍,引以为据的古今医家著作和经史子集书目,论说七方、十剂、气味阴阳、升降沉浮、引经报使等相关概念与药物理论,介绍药物之间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的关系与禁忌,附有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张子和(即张从正)“汗吐下三法”等。

卷三、卷四为“百病主治用药”,列病症113种,每症之下详列针对性的主治药物。

从卷五开始进入药物的具体记述,所采用的分类方法是“物以类聚,目随纲举”,即以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计16部为纲,每纲之下再分细目,共分62目,这就是以“纲目”作为书名的原因所在。《本草纲目》所收药物1892种,其中属于李时珍新增的有371种,附有1109幅图和1万余份处方,引用各类文献合计800余种。

纵观《本草纲目》的成就与贡献,可以说与本草著作发展的轨迹完全是一脉相承的,都对药物进行了整理与扩充,重视图的作用,药后附录重要方剂,力求进一步改进分类体系,并辨析前人记述的正误。

《本草纲目》插图

值得指出的是,李时珍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药学家,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在脉学、经络学、中医脏象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尤其是他所著的《濒湖脉学》,成就超过了前人,对后世影响极大,直至近现代,该书仍被视为最重要的古代医学教科书之一。(www.zuozong.com)

《本草纲目》,明代万历刻本,李时珍著

随着时代的演进,以及不同时代文化风尚的影响,中国古代药物学的发展呈现出若干不同的价值趋势变化。

第一,追求完备、博大的主流医学体系,不断增补编修上述几大里程碑式著作,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到达巅峰,此后便几乎看不到再有人致力于这样的“大成”工作了。

第二,在新儒学理学、道学)究理之风的影响下,注重药理探讨的著作崭露头角。如北宋医家寇宗奭的《本草衍义》将《黄帝内经》中有关气、味的理论融入本草,作为解释药物的疗效的依据。后来金元时期的医家有更为详细的气味厚薄阴阳说,并由此推衍药性的升降沉浮;又有某药入某经的药物“归经”说,某经有病需用某药为引导的“引经报使”说;甚至将药物与卦象联系在一起,以解释它的效用原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转变显示了从经验到理论层面的提升,但也有强烈的牵强附会的色彩。

第三,由于任何时代只要存在着不同的学说或流派,便会有折中之作产生,因此,进入明代以后,上述两种风格逐渐融合。

第四,当尊经训诂之风吹进医学领域后,本草学体系中也出现了重归《神农本草经》的倾向,因此,会出现从历代本草著作中辑录经文而成的《神农本草经》。

《食物本草》插图

第五,是与尊经之风并驾齐驱的歌诀式通俗读物的出现。通俗读物的增多与明清时期人口增长、从医之人也相应地增多有直接关系。从另一方面讲,当药物知识积累到卷帙浩繁之时,必然会由博大精深向简约转变。

明清以来,外来文化的影响与日俱增。明朝中期的《食物本草》中出现了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传入中国的落花生等美洲植物,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开始引用西方药学文献,并记录了金鸡纳等药物。此后中国的本草学著作中,近代自然科学知识逐渐增多,不仅有拉丁文学名,还包括有效成分及其化学结构等,由此进入了科学认识药物的新纪元。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名医之祖

医祖扁鹊

扁鹊,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今河北沧州人。他的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

扁鹊精通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他总结出的“望”“闻”“问”“切”四种诊病的方法,一直到现在仍然被中医所沿用。扁鹊周游各国,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名医扁鹊像

外科之祖华佗

华佗,约生于汉永嘉元年(145年),卒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字元化,东汉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其麻沸散的使用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他还发明了最早的保健体操“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进行健身。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后人多用“神医”称呼华佗,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生于150—154年间,卒于215—219年间,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人。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奠定了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他不仅治学态度严谨,而且医德高尚,一生为民医病,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针灸鼻祖皇甫谧

皇甫谧(215—282),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东汉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人。皇甫谧把古代著名的三部医学著作《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纂集起来,加以综合比较,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出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规范的巨著《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书中对人体的穴位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总结,记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症和禁忌,说明了各种操作方法。由于《甲乙经》在针灸理论与实践上的巨大贡献,皇甫谧被人们誉为“中医针灸学之祖”。

标示出内脏的针灸图

温病学奠基人叶桂

叶桂(1666—1745),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清代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叶桂不到30岁就医名远扬,除精于家传儿科,在温病一门独具慧眼、富于创造之外,叶桂可谓无所不通,并在许多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在杂病方面,他补充了李东垣《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提出“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主张养胃阴;在妇科方面,他阐述了妇人胎前产后、经水适来适断之际所患温病的症候和治疗方法;他还对中风一症有独到的理论和治法,提出了久病入络的新观点和新方法。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唐代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他从小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走访,及时记录,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首创脏病、腑病分类系统,对中国医学有重大贡献,被后人称为“药王”。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孙思邈参与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的编撰。

儿科鼻祖钱乙

钱乙(1032—1113),字仲阳,宋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钱氏治学,最初先以《颅囟方》而成名,行医儿科,因治愈皇亲国戚的小儿疾病,被授予翰林医学士,任太医院丞。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钱乙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著有《伤寒指徵》《婴孩论》《小儿药证直诀》等,尤其是《小儿药证直诀》,对儿科发展以及独成一门学科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法医之祖宋慈

宋慈(1186—1249),字惠父,宋代建阳(今属福建南平)人。宋慈曾在广东与湖南做过官员,办案注重实地检验,一生破案无数。1247年他写出了《洗冤集录》五卷,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也是全世界最早的一部法医学专著,后来还被传到国外,对于医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代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李时珍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的书籍925种,考古证今,记录了上千万字札记,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完成约190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明代万历年间《本草纲目》传至日本,后来逐步传向欧洲,被译为德文、法文、英文、拉丁文、俄文等。

预防医学的先驱葛洪

葛洪(284—364),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代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人。葛洪在预防医学方面研究颇深,著有《肘后方》,书中描述的“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的有关天花的记载。他还提出了不少治疗疾病的简单药物和方剂,其中有些已被证实是特效药,如松节油治疗关节炎,铜青(碳酸铜)治疗皮肤病,雄黄、艾叶可以消毒,密陀僧可以防腐等。

葛洪最大的成就是在炼丹方面的心得,其著作《抱朴子·内篇》具体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有关化学的多方面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的化学变化。例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本章执笔:靳志佳博士)

中外科学技术对照大事年表

(远古到1911年)

医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