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生于150—154年间,卒于215—219年间,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相传曾被举为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他博览群书,撰成《伤寒杂病论》(也称《伤寒论》)16卷,书中将医经与医方熔于一炉。
医圣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等情况,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加以综合分析,寻找病情进展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
他还创造性地把外感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症候群(即六个层次)和八个辨证纲领,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来分析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由于确立了分析病情、辨识症候及临床治疗的法度,因此《伤寒杂病论》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
指导临床医疗的巨著《伤寒论》(明代万历刻本)
对于治则和方药,《伤寒杂病论》的贡献也十分突出。书中提出的治则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调整阴阳,扶正祛邪,还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剂。该书对于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其中许多著名方剂在现代卫生保健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
另外,《伤寒杂病论》在剂型(药物加工成成品后的类型,如煎剂、片剂、注射剂等)上也勇于创新,其剂型种类之多,大大超过了汉代以前的各种方书,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吹鼻剂、灌肠剂、阴道栓剂、肛门栓剂等。此外,《伤寒杂病论》对各种剂型的制法记载详细,对汤剂的煎法、服法也交代得很细,所以后世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称该书所列方剂为“经方”。
中医在望舌、望目、望指纹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图为舌诊图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专著的科学价值显露得越来越明显,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张仲景也因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而被后人称为“医圣”。
随着医学的发展,金朝和元朝时期出现了从“病因认识”到“临床治疗”很多方面各执一词、自成一家的四位医者——刘完素、张从正、李杲(读音gǎo)和朱震亨,他们被后人誉为“金元四大家”。他们的学说不仅直接影响了各自的“入室弟子”,而且通过著作流传得到了后来一些医者的信奉,以至传播海外,在日本还形成了秉承“李(杲)朱(震亨)医学”的“后世派”。直到今天,他们的学说也经常作为理论依据和临床治疗方法,被中医从业者学习继承。
(1)刘完素和他的“火热论”
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因长年居于河间,因此世称“河间先生”或“刘河间”。在治学方面,刘完素鄙视那些仰仗家传世医之名、不求进取的墨守之辈,认为学医必须从根本入手,深究理论源流,不可做那种熟读几百个药方的“汤头大夫”。
刘完素的学说核心是“火热论”,认为“六气皆从火化”,意思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都可以化生火热病邪。治病,尤其是治疗热性病的时候必须先明此理,才能处方用药。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将《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所概括的30余种病症扩充到90多种,其中又以属火、属热的病症发挥最多。
运气学说是宋朝理学昌盛之时,社会思潮在医学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刘完素生于宋金时期,自然对运气学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刘完素认识到运气学说存在着许多牵强附会、不切实际的内容,因此对运气学说做了许多名同而实异的新解释,不再根据天干、地支推算当年运气如何,而是取决于临床表现和疾病属性。
金代名医刘完素认为许多病都脱离不了火热
(2)张从正和他的“攻邪论”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人。张从正的医学思想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强调“攻邪”。他认为疾病是由邪气留在人体所造成的,因此治疗方法应该以祛除病邪为首务。在具体治疗上,他强调使用汗、下、吐三法。
汗法:这种方法首先在于解表,能够治疗外感病。风寒束表用辛温,风热在表用辛凉。而张从正汗法的范围更广,他将针刺、灸、蒸、熏、渫、洗、砭射、按摩、导引等都归入汗法,因此他的汗法的概念已极度抽象化,不能就字面进行解释。
下法:中医学“治则八法”中的下法,如果运用得当,确有出奇制胜、起死回生的功效。如脑血管疾病,用攻下之法可缓解症状。但是因一般人惧怕攻法,很多医生也未掌握其中的奥妙,所以才没有被广泛使用。张从正反复强调下法的运用,目的就是推广这种疗法。
吐法:张从正提出吐法,与临床上应用最为普遍的汗、下之法相提并论,实为千古绝唱,独此一家,而且从他的医案来看,吐法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
张从正将自己的这些认识总结为《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这篇文章是其学术思想的精华,至今仍被列在中医院校的教材里。
张从正在理论阐述方面可能“归一”,但在临床治疗中却从不“单打一”。他的治病方法极为灵活多样,创有“玲珑灶蒸法”等。另外,他还擅长用精神疗法。
(3)李杲和他的“脾胃论”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因真定古名东垣,因此自号“东垣老人”。李杲家境富裕,初学儒术,后来母亲生病时他尽力侍奉,不过终究因为不懂医术,虽然用重金请医生诊治,但是由于请来的医生们各执己见,议论纷纷,到他母亲去世仍然不知道所患的是什么病症。李杲深以为恨,自此立志学医。
李杲与刘完素、张从正同为金代名医,学习的都是《黄帝内经》,但医学理论却相去甚远,这就必须考虑李杲所处的历史背景。李杲生于金朝灭亡之时,烽烟四起,经历了“壬辰之乱”,当时京城发生了吃人现象,凡是皮制器物都被煮食,所以李杲认为疾病主要是城困民饥,脾胃受伤所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李杲才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著《内外伤辨惑论》,以明确外感和内伤的不同;又作《脾胃论》,进一步阐述内伤脾胃的具体治则和方药。
金代名医李杲(www.zuozong.com)
(4)朱震亨和他的“养阴论”
朱震亨,字彦修,因为他的家乡有条小河名叫“丹溪”,所以学者多尊称朱震亨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朱震亨医学思想的核心理论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他认为人的生命跟天地有关,天的阳气影响人的气,地的阴气影响人的血,因为太阳比月亮更明亮,所以人的身体受此影响,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
朱震亨的养阴理论对于年老体弱之人来说尤为适宜,因此他专有“养老”之论,认为人到了暮年,精血俱耗,平居无事,已有热症,头昏目眩、肌痒尿数、鼻涕牙落、足弱耳聩等都是由于“血少”,要治疗这种病症,就需要养阴。
朱震亨在“金元四大家”中出现最晚,对刘、张、李三家之说兼收并蓄。他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在理论上与刘完素有相同之处,但在治则上却完全不同。刘完素通过削阳以求得平衡,朱震亨则通过补阴来达到平衡。
朱震亨的学术思想在元末明初的医学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影响很大。
医学的发展还形成了派别之分,主要有以遵奉东汉医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共同学术主张的“伤寒学派”,以及原本并无经典可言的“温病学派”。
中医所说的“伤寒”,不同于现代医学病名中由伤寒沙门杆菌引起的伤寒,就它的产生及最原始的含义而言,应该是建立在人体受凉后会有种种不适的直接经验之上的。东汉后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定义了伤寒、温病,后来这部著作经北宋校正医书局刊刻,才在民间广泛流传。此后,治“伤寒”的学者摩肩接踵,渐渐显出了“伤寒学派”的势头。
“温病”之名,首见于《素问》。《素问》中所言“温病”的症状与《伤寒论》相较,实在看不出有什么本质区别。
金元时期的刘完素虽被后世视为温病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著名医学家,但由于他处处以张仲景为标榜,未敢标新立异,而且在理论与治则上只不过强调见到热证就要用凉药而已,因此可以说,金元时期还没有自立门户的温病学。
然而到了明代,情况却大不相同了。明代有一位医学家吴有性,字又可,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吴中区)东山人。吴有性是一名传染病学家,著有《瘟疫论》一书,他认为瘟疫与伤寒虽然有相似之处,但病因、病机、治法却迥然不同。《瘟疫论》为中国古代医学提供了传统外感热病的理论框架,自此以后,温病学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派。
“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也是“应运而生”。在东汉后期至三国、明代后期至清代两个疫病流行的高峰期,气候条件均处于相对寒冷的低温期,疫病多发,因此所谓“伤寒”与“温病”两个学说体系的形成,无疑受内部因素与动力的影响,还受社会环境所形成的外部因素与动力的影响。
知识拓展
中医诊断病情靠的是什么
“四诊”“八纲”和“八法”是中医诊治疾病的“辨证论治”原则。
“四诊”是指“望诊、闻诊、问诊、切脉”,简称“望、闻、问、切”。中医用四诊来判断病情。
医生为病人切脉
“望、闻、问、切”在诊断上至关重要,而切脉更是诊断疾病的关键所在。望诊只能了解病人的一些外在表现,闻诊只能了解病人声音以及气味的异常,问诊则只能了解病人发病的过程,切脉却能窥探疾病的阴阳属性,病人的寒热体质、虚实真假、病变部位等。一位合格的中医,必须懂得切脉。
“八纲”又称“八纲辨证”,是指“四诊”之后医生辨别疾病的“阴阳、虚实、寒热、表里”之“证”所在。
“八纲”当中,“表里”两纲是病变的部位,“寒热”是病变的性质,“虚实”是反映病变的邪正盛衰,“阴阳”两纲则是八纲的总纲。
运用八纲辨证,确定病变部位,了解寒热性质,掌握邪正盛衰,求得病人的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
八纲辨证是每位中医必须掌握的根本原则,八纲辨证掌握不好,施治就失去方向,治疗原则就无法确定。
医生经过“四诊”“八纲”将患者的病情诊断准确之后,便要根据“八法”理论论治了。
“八法”又称“治疗八法”,即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是依据辨别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病症性质和在身体所处部位之后所应选用的八大治疗法则。
“八法”各有所长,各有其应用范围,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方法。用药方法有一方治病,也可多方治病,即复方治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