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人自己家里都存一些酒,而且可能是好酒,有人经常在饭后或饭前喝一点儿保健酒、暖胃酒或佐餐酒,没有人单独在家里喝酒。妻子儿女怕男人喝酒出事,劝他们在家喝酒,但他们是不会喝的,因为家里没有喝酒的环境与气氛。陕北人一般选择在外喝酒,约上一帮好友,围坐在一起,平时不能说的话现在可以说,百无禁忌。家里喝酒碍于长辈儿女,大家就不那么放松。
陕北人虽然喝酒场次多、时间长,但是陕北人把喝酒看得很严肃,俗语说“酒品就是人品,酒风就是作风”。在陕北的酒场上,人们可以找到一种别的地方没有的气氛,酒桌上所体现的平等、自由、洒脱、超脱、真诚、义气等等,现实生活中难以体会到。许多时候陕北人喝酒不痛快,问他什么原因,他说不出来,但就是觉得不对劲,气氛、脾气、菜肴、白酒说不上有什么不对劲,反正气不顺,最后不欢而散。后来人们逐渐品味出问题出在哪里。酒桌上虽然有长幼尊卑,但是酒令面前人人平等。年长的可以定酒令,但是不可以违背酒令;位尊的可以监酒令,但是不可以打破酒令。如果有人在酒令面前见风使舵,溜须拍马,这酒就没法喝了,用陕北人的话说就是“宁叫掌柜的恼了,不要叫规矩倒了”。这种平等是大家能够一起开怀畅饮的基础。行酒令在全国各地都有,但陕北的酒令似乎比较特别。酒令虽然是酒桌上的法令,但酒令是大家临时“搞”出来的。“搞”就是协商,就是大家协商达成一个契约,这个契约就叫酒令。这样大家在喝酒时,就有办法可依了,大家都来遵守这个契约。酒场上发生的争议,经常是事先没有“搞”好,事先没有约定,那就可以违背。陕北人的临时契约的制订过程很民主,每个人几乎都要表态,免得喝起酒来又有人不服。如果当面不说话,喝酒时发表意见,对酒令提出质疑,这样的人大家都会骂“咯囔怂”,就是不爽利的人。规矩一旦确立,大家都不能违反,违反了就要接受处罚。至于划拳、打点子或者老虎杠子倒并不重要。在饮酒的过程中,两个人可以协商定酒令,输者喝酒喝多少,他们自己去定,别人并不干预,但这酒令只对他们这次饮酒有效。当大家觉得酒令不可行,执行难度较大,这时大家可以协商修改,甚至废除酒令。陕北人叫“重搭台子另唱戏”,这不伤和气,不影响气氛。酒桌上的民主和平等还表现在,请客的主人是不能免除惩罚的,他也在酒令的执行范围之内。
平等的气氛还表现在,大家的酒具规格一样,杯子大小相等,大家的酒的品种一样。说白酒都是白酒,说啤酒都是啤酒,罚酒一杯就是一杯,不能半杯。当然网开一面的情形也有,客人真不能喝,有人出来代喝。大家协商免去一点儿,甚至喝茶代替。
酒场上大家如弟兄,气氛很自由,特别是亲密的人,话题没有多少忌讳。酒桌子上的事情大家都可以见谅海涵。酒桌上大家都比较超脱和洒脱,遇有烦心的事,一说了之,谁再重提烦心事罚酒三杯,于是大家好像又达到了另一个境界,完全开怀畅饮。义气是酒桌上的主要气氛,酒场最忌讳溜奸耍滑的人,要求别人严格履行酒令,到自己却频频耍赖,人们就会认为此人不可深交。酒场上说到做到,豪气十足,不耍心眼,不使手段,此人可交。酒场上保护弱者,尊敬长者,此人可交。酒场上逢迎拍马,拿腔扎势,此人不可交。酒场使人露出了真面目,酒场是择友的试验场。酒品即人品,陕北人就是从酒品看人品,这个方法屡试不爽。(www.zuozong.com)
酒桌上最讲究的是义气。陕北人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大家敬酒更是酒桌上的主要节目,先从客人敬起,依次为长者、尊者,最后才是自家弟兄。敬的酒是必须喝的,陕北人讲究碰杯就不能放酒,否则就是没有诚意。敬长辈的酒要先干为敬,不能只见举杯,没有喝掉。兄弟之间敬酒喝得越豪迈,越觉得有诚意,有人甚至故意喝出了响声,喝完之后空杯高高亮出,来个底朝天,以此证明他喝得一滴不剩。动作之夸张,气势之豪爽,无人能与陕北人比肩。
有句话说“闲烟闷酒无聊茶”,在陕北应该说“闲酒闷烟无聊茶”。陕北人饮酒功利性不强,也因为没有太多的功利目的,所以说陕北人喝酒才是单纯的喝酒,就是为了痛快,酒风才纯正,没有世俗客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