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盛产的糜米传入陕北后,陕北人在糜米传统的饮食习惯基础上,结合少数民族的烹饪技艺,不断开发新的饮食方式,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熟米炒面是陕北北部百姓的一种方便食品。俗话说,“陕北有三宝,熟米炒面老羊皮袄”。新糜子下来,人们喜欢将新糜子炒成熟米,冲上开水即可食用。现在人们吃是为了图个新鲜,实际上这是古代游牧民族流传下来的饮食习惯。
炒米是由糜子米经过蒸炒去糠皮而得的熟米。各地做法不太一样,有的地方还分脆炒米、硬炒米等。炒制工序通常分为三道:第一道是将去杂后的糜子米放入水中浸泡,然后上锅焖蒸;第二道是放入锅中炒热烘干;第三道是冷却后碾掉外壳,将糠皮筛干净。加工炒米,必须掌握好浸泡、蒸煮和炒制的火候,要求爆花粒少,色黄而不焦,米粒质坚而脆,晶莹透亮。
由于经过水浸,使糜子皮层中的水溶化维生素渗透到米粒中去,增加了炒米中维生素的含量。炒米含水量低,耐贮存,不易发霉变质而又便于携带,吃起来还酥香可口,营养丰富,非常适合外出放牧食用,所以自古就深受陕北人喜爱。走西口的后生褡裢里总会装有充饥的炒米,求学的学子口袋里也经常带一些炒米,饿了的时候就会吃上几口。(www.zuozong.com)
炒面的饮食习俗来自羌族,陕北人生活中的炒面和我们平常所熟知的炒面是两回事。这里所说的炒面不是面条,而是面粉炒制而成。糜子成熟去皮后做成的炒面最好吃,陕北人通常称为“黄炒面”。
黄炒面的做法是在糜子颗粒将要成熟,用手捏着还略带软时,将糜穗掰下,趁湿搓下糜粒,晾干扬净,然后放在碾子上舂去米糠。将去皮后的颗粒倒在大铁锅里炒,还需加入一种专门食用的炒面花,在黄土高原上生长着一种味道香浓的小野草,人们称它“炒面花”。接着用铁铲不断翻搅,等到满锅的糜子都被炒匀炒黄之后加小茴香面,一起揽入簸箕内放到石磨上磨成面粉(现在大多数人们用机器磨),用细罗罗出。在碗里舀一些黄炒面,依照个人口味可加些佐料,如酥油(或加红糖、白糖)等。然后倒一些开水慢慢搅拌,搅成一种不软不硬的面团状,炒面就做成了。吃上一口炒面,细软酥甜,清香可口,实在美味。
相比其他粗粮做成的主食,炒糕泡泡顶多算是一味小吃。软黄米在冷水中浸泡七八个小时后淘干净,沥去水分碾成面粉,用粗罗子罗出。然后架上蒸笼烧水,锅里的水烧开后在蒸笼上撒软米面,边蒸边撒,面撒完后将锅盖盖住。蒸熟后放在案板上晾凉切成又细又小的块状。接着便是炒糕泡泡了,黄土用细罗子筛过,放在锅内用铁铲来回翻动,大约六成热度的时候放入糕块,反复翻炒,直至糕块变成深黄色时铲出,再一次筛去黄土,炒糕泡泡就做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