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驴肉为食材的饮食开发

以驴肉为食材的饮食开发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陕北南部农业地区并没有吃驴肉的习惯,原因就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很少向驴开刀。温顺有耐力的毛驴成为农家好帮手。佳米驴因分布在佳县、米脂一带而得名,是我国的家畜优良品种,佳米驴肉质嫩,味道香,是制作驴肉的上等食材。驴肉煮熟后盛于黄米饭上就可食用。包公将其逮捕,申斥其为什么要割人牛舌,害人违法。汉代以来中国人大规模养猪,家禽黍米青菜就是很好的饮食。

以驴肉为食材的饮食开发

陕北南部农业地区并没有吃驴肉的习惯,原因就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很少向驴开刀。毛驴是仅次于牛的家畜,小户人家养一头毛驴,便派上了大用场,拉车送肥、驮水背粮、赶集出门、婚丧嫁娶,许多地方都是毛驴担当运输任务。在陕北的民间工艺中,毛茸茸呆萌乖巧的毛驴就成为艺术品表现的对象,剪纸、绘画、石雕、刺绣等等几乎都有毛驴,毛驴成为陕北艺术的一个特定符号。过去,小康之家便养一两头毛驴,一家之主也最爱拿自家毛驴来炫耀,荞面色、黑背梁、白嘴黑蹄,叫起来如洪钟,跑起来像刮风。温顺有耐力的毛驴成为农家好帮手。古代朝廷明令不准杀牛,杀牛犯法,按律治罪。虽然没有保护毛驴的法令,但是民间禁忌中也有保护毛驴的约束。农家讲究,毛驴是上一辈子犯过罪、造过孽的人死后变的,所以不要虐待毛驴,说不定这头毛驴就是自己的亲人。小孩鞭打牲畜,大人都会训斥不要打你的“老家亲”了,不要欺负你的“碎先人”。所以说,陕北人都忌讳虐待动物。人们更忌讳吃驴肉,认为驴肉是“沉”的,吃了以后犯旧病。

不吃驴肉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对毛驴的习性认识比较清楚,喜欢这种牲畜。毛驴没有群体意识,外出后自己找寻好的草坡,独享美食。毛驴能分辨来拉它的人是强大还是弱小,从而决定服从还是怠工。陕北人把它亲切地叫作“牲灵”。可爱的动物人们都舍不得吃,就像陕北人不吃猫一样。

南部农业县百姓本来就以小麦主食,辅以五谷杂粮,吃肉对他们并不重要,何况已经有了猪、羊肉,为什么要杀毛驴呢?在这里,几个村子没有一个杀猪的,一个县都未必有一个杀牛的,谁来杀毛驴都成为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陕北北部是传统的牧区和半牧区,人们喜欢吃肉,这里交通有马匹,运输有骡子,它们一个比毛驴跑得快,一个比毛驴驮得多,毛驴完全成了一个尴尬的配角。回家完全替代牛的工作,那是不可能的。毛驴天生不会耕地,耕地时要人牵着走,一人牵驴,一人扶犁,省了力气,费了劳力。牛就只要一个人扶犁就行。毛驴在这里就逐步被摆上了餐桌,这里的人不讲禁忌,民谚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这里人轻易不吃马肉,认为马肉、骡子肉都不好吃。

在盛产佳米驴的土地上,米脂人经过世代传习,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驴肉、驴板肠的制作工艺。流传于米脂的“宁舍爹和娘,不舍驴板肠”的俗语反映出米脂人对驴板肠的喜爱。说起米脂的驴肉和驴板肠,自然得先从佳米驴说起。佳米驴因分布在佳县、米脂一带而得名,是我国的家畜优良品种,佳米驴肉质嫩,味道香,是制作驴肉的上等食材。(www.zuozong.com)

驴板肠,其实是一道“其名粗俗,其味鲜美”的风味小吃。米脂的驴肉、驴板肠制作一直是以陕北出产的佳米驴为主要原料,选料、清洗、“紧”料、调料、卤煮的一整套传统工艺也传承了上百年。卤煮驴板肠首先用驴的整副大肠作为原料,反复用醋水或者盐水搓洗干净,放入清水锅里煮半成熟,这个过程用陕北的方言就是“紧”料。捞出再加入卤汤锅,加酱油、辣椒、花椒、葱花、姜片炖煮直至绵软。吃时切成小段,加原汤汁,口味麻辣鲜嫩,香味袭人。

驴肉好吃的原因是肉中油脂少,香而不腻,而且驴肉纤维质长而松散,容易进滋味。粉条土豆等菜品和驴肉烩在一起,融合了不同的香味,拌着米饭吃,很有味道。具体做法是,将上等驴肉切块,放入酱油适量,香油少许,酒、苏打、水等适量,腌制大约三十分钟,然后过油捞起待用。洋葱、青椒、红萝卜、辣椒、姜等洗净切成片待用。油锅烧热后,爆香蒜末,加入调味料糖、盐适量,倒入水煮开后放入切好的青椒、萝卜等,等到锅里的汤滚开后加入酱油、腌渍好的驴肉。驴肉煮熟后盛于黄米饭上就可食用。

当然历史上的农耕地区,国家明令禁止屠牛吃肉,牛肉在过去是不能吃的,谁要是杀牛谁就犯了罪。宋代包公断案中有一个故事成为不可杀牛的明证。有人把别人家的耕牛舌头割了,这牛肯定喂不活了,主家告到包公衙门,包公命主家杀了耕牛。主家回家杀牛吃肉,这时有人状告主家违反法令私自宰牛。包公将其逮捕,申斥其为什么要割人牛舌,害人违法。古代小说戏剧中动不动就大块吃牛肉,这是不可想象的。汉代以来中国人大规模养猪,家禽黍米青菜就是很好的饮食。有两种情况可以吃牛肉,一种是牛意外死了,可以吃牛肉。另外一种是乱世饥馑时,人们只求生存,可以杀牛度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