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马斯洛关于敬畏心理的发现,回归永恒的情怀

学习马斯洛关于敬畏心理的发现,回归永恒的情怀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体在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陷入两难,这其实是一种严重的定位失衡问题。这并非一定要与上帝有关,不是那种绝对主义的观点,而是一种精神信仰上的敬畏感。关于敬畏的心理意义,马斯洛有一个发现,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他把自己发现的这种缺乏敬畏和神秘意识的心理现象称为“去圣化”,认为这是一种流行的防卫机制。这正是马斯洛对我们咨询师和一切助人行业的从业者的提醒,回归敬畏,回归永恒的情怀,才是做人的目标。

学习马斯洛关于敬畏心理的发现,回归永恒的情怀

现代人一方面认为生活是可以理解,充满自由和可能性,所以在解决问题时采用“一刀切”的方法,但我们发现,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这样解决。另一方面认为生活是错综复杂的和不可理解的,即使用尽所有方法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个体在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陷入两难,这其实是一种严重的定位失衡问题。恢复敬畏是一种希望,回归正常的人性,恢复敬畏之心,可以改善人们两难的生活态度。因为敬畏会带来令人振奋的多维度视角,相当于宗教与民主、人学与神学之间的一座桥梁,犹如在生活中加上了惊叹神秘尊敬和优美的音符。这并非一定要与上帝有关,不是那种绝对主义的观点,而是一种精神信仰上的敬畏感。生活更多的生活,一种更大、更丰富、更满意的生活。恢复敬畏可以沿着经济社会的、种族的、性别的发展路线,甚至是宗教的路线,而做到这一点,需要与“神秘的未知”建立关系。这会是一场关系的运动,一种灵魂的唤醒。当个体处于敬畏中时,身体、心理、心灵、精神都得到了相互认同。

关于敬畏的心理意义,马斯洛有一个发现,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他把自己发现的这种缺乏敬畏和神秘意识的心理现象称为“去圣化”,认为这是一种流行的防卫机制。他提出心理学教科书没有提到过的一种防卫机制,即去圣化(desacralizing),这对于当今一些青年人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防卫机制,也就是去神圣化防卫机制。这些青年人怀疑价值与美德的可能性,他们觉得自己在生活中受到欺骗或挫折。他们大多数人的父母就很糊涂,他们也并不十分尊重自己的父母,这些父母自己的价值观念就是混乱的,他们看到自己孩子的行为只是吃惊,从来也不惩罚或制止他们。这些年轻人由此得出这样一个非常广泛的结论:他们不听任何长辈的话,尤其当这位长辈的话使用了伪善者使用的字眼时更是如此。他们曾听到他们的父亲说过要诚实、勇敢和大胆,但他们看到父亲的行为却刚好相反。这些青年人已惯于把人降低为具体的客观物,不看这个人可能是什么,不从人的象征价值看人,不从永恒的意义上看人。例如,这些青年人已经使性“去神圣化”,把性弄得过于自然,使它在许多场合已失去诗意,也就是说,性已失去几乎一切的含义。

如何恢复敬畏感和神秘意识?在马斯洛看来,自我实现意味着放弃这种防卫机制,学会“再神圣化”(resacralize)。如斯宾诺莎[32]所说,是重新愿意从“永恒的意义”看待人,或者从中世纪基督教统一的概念中来看待人。也就是说,能看到神圣的、永恒的、象征的意义。比如,一个医科大学的学生解剖大脑,如果他没有敬畏之感,缺乏统一的深度,仅仅把它看成是一个具体的东西,那么肯定就会有某种损失。如果采取再神圣化态度,一个人就会把大脑也看成是一个神圣之物,看到它的象征价值,看到它的诗意方面,把它看成是一种修辞的用法。

回归敬畏,再神圣化,意味着要进行大量“不实际的”谈话,年轻人会说“太陈腐了”。但对于心理咨询师,特别是为老年人提供建议的心理咨询师,由于人到老年很多关于宗教和人生意义的哲学问题开始出现,这是帮助人们走向自我实现的最重要的途径。年轻人可能会说,这都是老一套,逻辑实证主义者也许会说,这是无意义的,但对于在这一过程中来寻求我们帮助的人,这显然是很有意义和很重要的。我们最好能回答他们的问题,否则就是没有尽到责任。这正是马斯洛对我们咨询师和一切助人行业的从业者的提醒,回归敬畏,回归永恒的情怀,才是做人的目标。全人关系心理学同样是在这个高度上看待人性,看待咨询,并同时给出了路径,那就是关系。

【注释】

[1][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肖聿,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5][德]尼采.权力意志[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奥]弗洛伊德.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M].李伟霞,译.武汉:武汉出版社,2013.

[7][美]弗洛姆.人之心:爱欲的破坏性倾向[M].都本伟,赵桂琴,译.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8][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黄通,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9][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0][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1][法]萨特.他人就是地狱——萨特自由选择论集[M].周熙良,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3]王晓升.商谈道德与商议民主——哈贝马斯正直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4][德]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万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www.zuozong.com)

[15]王易中.孔子易·系辞解读[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16][美]伯恩.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M].刘玎,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17][美]苛勒.人猿的智慧[M].陈汝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8][美]肯威尔伯.意识光谱[M].杜伟华,苏健,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

[19][美]肯威尔伯.全观的视野:肯威尔伯整合方法指导[M].王行坤,译.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3.

[20][德]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M].何卫平,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美]保罗·蒂利希.存在的勇气[M].成穷,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22]任其平.主体的在世之在:宾斯万格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23]罗洛·梅.焦虑的意义[M].朱侃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4]孙红刚.个人构念心理学的创始人乔治·凯利[J].大众心理学,2004(5).

[25]张登浩.马斯洛心理健康思想解析[M].俞国良,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26]李洋,雷雳.罗杰斯心理健康思想解析[M].俞国良,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27][法]笛卡儿.第一哲学沉思集[M].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8][英]乔治·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9][美]罗洛·梅.存在之发现[M].方红,郭本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0]论语[M].杨伯峻,杨逢彬,译注.长沙岳麓书社,2011.

[31]朱熹.论语·大学·中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32][荷]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