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亲密关系:情感与性冲动的密切关系

亲密关系:情感与性冲动的密切关系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情爱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与性冲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出现在异性之间。回避型依恋在亲密关系中,希望保持一定的距离,隔离情感,以事物或仪式来替代爱的表达。由于爱的表达能力与自我经验深深相连,所以亲密关系失衡的本质是自我失衡,甚至被描述为人格发展障碍的问题。双方不能以“无条件的爱”互动时,亲密关系就会退到普通的人际关系。

亲密关系:情感与性冲动的密切关系

亲密关系两性关系和部分的血亲关系。在亲密关系里,最能呈现的是个体“爱的能力”。爱是生命的营养,也是爱的起源与结束。人的一生都在寻找爱的关系,缔结爱的关系,巩固爱的关系。

从希腊原文的字根上看, “爱”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情爱、友爱、圣爱。情爱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与性冲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出现在异性之间。由于情爱是建立在身体的感觉上,所以双方要不断地相互吸引,如果没有了感觉,爱就会消失。友爱是相互喜欢,友爱是彼此在感觉、想法、品位、兴趣上欣赏对方,双方相互有好感,并且志趣相投,是知性的而不是单纯感觉上的吸引。友爱是指思想上的交流,与性欲无直接关联,所以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同性或者异性。圣爱是一种关爱,是基于意志的抉择,个体在独立思考后并愿意付出代价和牺牲的一种行为。它表现为主动关心,给予他人关注,能够注重他人的需要;不是被对方吸引,也不是互相喜欢,而是一种出于意志的诀择。这种爱超越了任何条件,最能满足人心。在希腊文中,这个词很少用,因为很少人能够达到。有了这种最高层次的爱,你不见得喜欢这个人,但还是决定关爱;你也不见得要有吸引力,但也不用担心失去爱。

亲密关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在表达方式上,可分为成熟的爱与不成熟的爱。成熟的爱是无条件式的,是人性的深深连接,产生带有安全感的能力,可以应付孤独。不成熟的爱是条件式的,虽然可以助人适应外界,符合契约,却不能带给人满足感。这就类似于母爱父爱的区别,母爱是无条件式,总是支持与滋养,包容与关怀。父爱是条件式,总是教育与培养,判断与分析。婴儿获得同等的父爱和母爱,便最利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在两性亲密中,无条件的爱带来归属感与安全感,使人满足;有条件的爱带来压力与匮乏感。为什么无法给予对方高层次和成熟的爱呢?这与个体的依恋模式有密切联系。(www.zuozong.com)

每一个人如果不经过成长,必然是原生家庭的产物。在无条件爱较多的家庭里,孩子们会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模式,不会过于担心分离和害怕亲密,拥有爱的表达能力。在有条件的爱较多的原生家庭长大,孩子们可能会形成不安全型依恋模式,内心处于焦虑状态,相对缺乏爱的表达能力。不安全型依恋模式可分为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焦虑矛盾型依恋的特点是常常处于矛盾当中,一方面害怕分离,非常敏感于分离的信号;另一方面,当与亲密对象在一起时,无法真正投入,享受当下的关系,而是纠缠过往或未来的分离事件。回避型依恋因其内心对爱的失望,从一开始就不打算进入亲密,或不希望自己深深地陷入亲密关系,因为亲密行为会成为回避型依恋的负担,过度的亲密让其没有安全感,并感到压力。回避型依恋在亲密关系中,希望保持一定的距离,隔离情感,以事物或仪式来替代爱的表达。极端情况可能形成焦虑与回避两种的混合,混合型的不安全依恋既害怕亲密也害怕分离,内心充满恐惧,无法投入任何亲密关系,却处于渴望寻找爱的状态。

由于爱的表达能力与自我经验深深相连,所以亲密关系失衡的本质是自我失衡,甚至被描述为人格发展障碍的问题。处于多元发展的后现代,人们更加渴望亲密关系,但其受教育过程中的“去人化” “工具化”,使其早已成为“单面的人”[15],失去与精神层面的平衡,也失去了与自我的内在连接。这种自我状态的失衡,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亲密能力,造成“爱的匮乏”。亲密关系是以“无条件接纳”为基础的,这与人际关系大不相同,人际关系中的竞争发生在自我与他人之间,亲密关系的竞争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学会区分关系至关重要。双方不能以“无条件的爱”互动时,亲密关系就会退到普通的人际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