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陈椽提出茶叶应该按照制作茶叶时茶树芽、叶、梗茶多酚的氧化(发酵)程度来命名,其氧化程度越来越高,茶多酚会氧化为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茶叶和汤水颜色由浅向深变化。将微氧化工艺制作的茶叶称为“绿茶”;将弱氧化工艺制作的茶叶称为“白茶”;将轻氧化工艺制作的茶叶称为“黄茶”;将中氧化工艺制作的茶叶称为“青茶”(俗称“乌龙茶”);将高氧化工艺制作的茶叶称为“红茶”;将重氧化工艺制作的茶叶称为“黑茶”。
(1)绿茶
绿茶的茶多酚氧化程度一般在5%左右,属微氧化工艺制作茶叶。其时,氧化从茶树芽、叶、梗剥离母体便开始了,因为条件所限,制作茶叶不可能随时采集就随时制作,一般情况都是集中相当的芽、叶、梗后才一起制作,这段时间里芽、叶、梗就已经开始氧化了,只是氧化程度较微而已。因此,为了使茶叶、汤水能够保持绿色,茶树芽、叶、梗被采摘剥离茶树后,就应尽快进入杀青工艺进行处理,时间越短,芽、叶、梗被氧化的程度就越小,颜色才能保持翠绿。一般情况下,颜色深绿的茶叶绿素较高,通常氨基酸含量也会较高,味道会较为鲜爽。
(2)白茶
白茶的茶多酚氧化程度一般在5%~15%之间,属弱氧化工艺制作茶叶。采摘芽、叶、梗后可通过直接日晒、风干、阴干的工艺便制成茶叶,这样的工艺制成的茶叶内含物相对来说保留得较为完整,甚至连含有较多氨基酸的白色茸毛都可以大量地保留,味道比较鲜爽。
白茶弱氧化是由于茶树芽、叶、梗在制成茶叶时,存在一个相对缓慢的干燥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芽、叶、梗中的茶多酚等物质在缓慢地氧化;随着芽、叶、梗的水分不断减少,酶的活性就会不断地增强,虽然这种酶促氧化的增强作用较弱,但是毕竟还是存在催化氧化的作用。所以,干燥的时间长短,决定着茶多酚的氧化程度高低。
(3)黄茶
黄茶的茶多酚氧化程度一般在10%~20%之间,属轻氧化工艺制作茶叶。茶树芽、叶、梗在制作茶叶时,会进行较短时间“闷”的工艺,使茶黄素呈现出来,茶叶呈泛黄颜色,汤水呈微黄颜色。据许次纾《茶疏》记载:“兼以竹造巨笥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
制作黄茶的较短时间“闷”工艺俗称“闷黄”“渥闷”“堆闷”等,是人为短时间高温、高湿使茶多酚快速轻氧化为茶黄素的工艺。一般是将装有杀青后或揉捻后的芽、叶、梗堆积在某些容器内,放置于具有一定温度、湿度和不通风透气的房间里闷,闷的时间长短视芽、叶、梗的老嫩程度、含水量和变黄程度而定,待芽、叶、梗的颜色由绿变黄、香气外露时即为适度。由于闷时芽、叶、梗中茶多酚类物质氧化时间较短,所以氧化程度有10%~20%,但此时叶绿素已经被彻底破坏使绿色消失,茶多酚被氧化为茶黄素使黄色突显。
(4)青茶(乌龙茶)(www.zuozong.com)
青茶的茶多酚氧化程度一般在20%~70%之间,属中氧化工艺制作茶叶。由于茶多酚被氧化程度跨度较大,所以在所有制作工艺中是最为复杂、品性最为特别的茶叶。
尤其“做青”是最特别的一道制作茶叶工艺,不能完全破坏芽、叶、梗的组织,只能是轻微地擦破树叶的边缘组织,并在一定的时间内使其较慢地氧化变色;而且还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让芽、叶、梗静置使其慢慢地休息“回阳”;待“回阳”到一定程度后,再次轻微地擦破树叶的边缘组织,又再次让芽、叶、梗静置使其慢慢地“回阳”。这种“做青”工艺要不断地重复多次,主要使树叶边缘的茶多酚局部氧化,让一些内含的化合物转化为香气物质,催化芽、叶、梗局部的茶多酚氧化,形成叶色青绿或边红中青,有独特的香气、特殊的味道,汤水呈明艳的橙黄、金黄、红黄等透亮颜色。
(5)红茶
红茶的茶多酚氧化程度一般在70%~95%之间,属高氧化工艺制作茶叶。在制作茶叶时进行较长时间的“闷”工艺,俗称“闷红”“渥红”“堆红”“沤红”等,是较长时间高温、高湿使茶多酚快速氧化为茶黄素后,再继续氧化为茶红素的一种工艺。一般是将装有揉捻后的芽、叶、梗堆积在某些容器内,放置于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的房间里,让芽、叶、梗氧化,时间长短视芽、叶、梗的老嫩程度、温度、含水量和变色程度而定,一般是待芽、叶、梗颜色由绿色变为金黄、黄红、褐红并且香气外露时即为适度。
“闷”使芽、叶、梗中茶多酚类物质氧化时间较长,所以氧化往往达到70%~95%,茶多酚深度氧化后变为红色化合物,并可带动其他物质的化学变化,一部分溶于水的就成为红色的汤水;另一部分不溶于水的便积累在芽、叶、梗中,并使芽、叶、梗变成红色。
(6)黑茶
黑茶的茶多酚氧化程度一般在90%以上,属重氧化工艺制作茶叶。在制作茶叶或茶叶再制作时进行较长时间的“沤”工艺,俗称“发水”“发花”“渥堆”“沤熟”“渥熟”“促熟”等,是较长时间高温、高湿使茶多酚快速氧化的一种工艺。一般是将装有揉捻后的芽、叶、梗或者是茶叶,堆积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的容器内,又或是放置于房间里,视芽、叶、梗或茶叶的水分含量进行喷水洒水,使芽、叶、梗或茶叶开始氧化,待芽、叶、梗或茶叶的颜色变为红褐或黑褐颜色即为适度。
由于“沤”时芽、叶、梗或茶叶中的茶多酚类物质氧化时间长,所以氧化往往达到90%以上,甚至是完全氧化,茶多酚重氧化后变成褐色化合物为主物质,并带动其他物质的化学变化。其中,一部分溶于水形成红褐、黑褐等颜色的汤水;另一部分不溶于水,积累在芽、叶、梗中就使芽、叶、梗变成红褐、黑褐等颜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