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鉴湖女侠秋瑾就义前后的故事及中国历史之谜解析

鉴湖女侠秋瑾就义前后的故事及中国历史之谜解析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07年7月13日下午,鉴湖女侠秋瑾被捕,7月15日凌晨被杀于绍兴府闹市轩亭口。1907年7月初,秋瑾与徐锡麟密定于六月初十举事,消灭浙皖两地的清军,并拟定由金华会党王金发率先发难。秋瑾则认为嵊绍义勇尚未集结就绪,仅凭大通学堂这点实力,实在薄弱微末,仓促举事必然造成不必要的牺牲,必须坚持等到原定的六月初十。当晚,贵福命李钟岳在绍兴府审讯秋瑾等人。秋瑾死后第三天,李钟岳即因同情女侠被革职,罪名为“庇护女犯”。

鉴湖女侠秋瑾就义前后的故事及中国历史之谜解析

1907年7月13日下午,鉴湖女侠秋瑾被捕,7月15日凌晨被杀于绍兴府闹市轩亭口。不过,这则著名的历史故事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今人所知的史实,即革命同情者山阴知县李钟岳的故事。

1906年冬,秋瑾与徐锡麟等会党领袖在沪集会,为推翻满清政权,密议浙皖两地同时举义,徐锡麟负责皖事,秋瑾负责浙事。1907年正月,秋瑾回到家乡浙江山阴县,任大通学堂体育会教员为掩护。1907年7月初,秋瑾与徐锡麟密定于六月初十举事,消灭浙皖两地的清军,并拟定由金华会党王金发率先发难。起事前夕,王金发手下一个叫聂李唐的人无意间泄露了秘密。同时,安庆方面徐锡麟派往上海购置军火的光复会员叶某不幸被捕,严刑之下供出受徐锡麟指使。于是,两江总督端方电令安徽巡抚恩铭缉拿徐锡麟。徐锡麟得讯,只得仓促起事,借恩铭参加巡警学堂毕业典礼,徐锡麟亲自刺杀恩铭,率数十名学生起事。但旋遭镇压,徐锡麟被捕,恩铭卫队兵士剖心争食,上演了近代史上最残忍的一幕。

绍兴知府贵福与安徽巡抚恩铭均为满人,还沾亲带故。恩铭被刺身亡,贵福发誓要给恩铭报仇。正好此时绍兴土绅胡道南告密,将秋瑾等人之谋泄于贵福。于是,300余名清兵赶赴绍兴,捉拿秋瑾等革命党人。

清兵压境,山阴县数十绅士聚集县署,要求知县李钟岳无论如何得保全地方。进士出身的李钟岳1907年2月才调任到职,对秋瑾等人之事也不是不知道,也许出于某种同情的倾向性,故意识而不见,装作不知道。他当即答应绅士,到绍兴府求见贵福,以顺应民意为由,恳望知府大人为乡里着想,手下留情。贵福得知李钟岳的来意,心中自然不悦,但碍于李钟岳也占着理,不便明着拒绝。李钟岳归署后,急忙召集众绅商议对策,议来议去,别无良计,只有“拖刀计”一策,即尽量拖延时间,可使大通学堂师生赢得脱逃时间。

紧危关头,王金发、竺绍康等首领刚得皖事败讯,连夜赶回绍兴,大通学堂师生纷纷要求提前起义,攻占绍兴府。秋瑾则认为嵊绍义勇尚未集结就绪,仅凭大通学堂这点实力,实在薄弱微末,仓促举事必然造成不必要的牺牲,必须坚持等到原定的六月初十。此时,又事机外泄,绍兴土坤胡道南等人向知府贵福告密,引来了杭州清兵。秋瑾留下30余学生守校,其余尽快疏散,为革命留下火种。可以说,如果不是李钟岳的拖延,大通学堂就不可能赢得这宝贵的疏散时间。另一方面,秋瑾本人自然也可逃脱,但她说自己系一女人,且无确凿证据,即使被捕亦无妨,逼令金发速去。直到清兵已临校门,金发才在秋瑾的严促下,逾墙而脱,化装成农民,连夜逃回嵊县。而按鲁迅日后的分析,秋瑾之所以留下来等待清兵,也有杀身成仁个人英雄主义的一面,即革命党内部对牺牲者的热烈掌声将秋瑾送上烈士的刑台。

1907年7月13日下午,贵福传李钟岳进署,命其率杭州清兵围剿大通学堂,否则以私通逆党罪论处。李钟岳无奈,只好遵命。当日下午4时许,在贵福的监视下,李钟岳被迫会合杭州标统李益智,前往大通学堂捉拿乱党。李钟岳坐轿在前,300多名清兵在后。逼近学堂时,贵福下令士兵开枪,秋瑾听到枪声,急忙组织学生突围,但清兵已包围学堂。清军涌入学堂大门内,秋瑾指挥师生开枪抵抗,以掩护同伴疏散。激战中,秋瑾一手握左轮手枪一手持短剑,与众师生打死打伤清军数十人。由于力量悬殊,秋瑾、程毅等师生八人被捕。(www.zuozong.com)

当晚,贵福命李钟岳在绍兴府审讯秋瑾等人。大堂上,秋瑾只承认家庭革命、夫妇革命,否认参与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第二天,贵福又令李钟岳率兵查抄秋瑾母家。因李钟岳同情秋瑾,只是走一个过场,没有令人搜查。狡诈的贵福想借他人之手杀掉秋瑾,再令李钟岳将秋瑾押回山阴县审讯。

书香世家的李钟岳,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敬仰名流,同情革命,不忍对女侠秋瑾下毒手,稍加审问后便令文案将程毅等七人带到公堂审讯,自己则同女侠单独交谈,问及秋瑾的家庭、婚姻及留学日本等情况,并请秋瑾题字。秋瑾见李钟岳态度诚恳,便为其题写了那句著名的“秋风秋雨愁煞人”。晚上,李钟岳赶赴绍兴府衙向贵福汇报审讯情况,贵福大怒,质问李钟岳既然秋瑾不招,为何不用大刑?李钟岳为秋瑾辩解,说秋瑾是读书女子,没有确凿证据,如何定其罪名?不便动用大刑逼供。

贵福见一时无法与李钟岳理论,立即起身赶赴杭州,向巡抚张曾鰎谎报,称秋瑾已经承认密谋革命,骗得张曾鰎处决秋瑾的手谕。贵福回到绍兴,向李钟岳出示巡抚手谕,命其立即处死秋瑾。李钟岳大惊,愤然对答:“案情尚未弄清就处死刑,人心必然不服,望大人三思而行呀!”贵福哪里肯听,对李钟岳的规劝置之不理,严令其按巡抚手谕执行。

1907年7月15日凌晨4时,贵福亲自率兵前来催刑。李钟岳被迫押秋瑾赴绍兴闹市轩亭口。临刑前,李钟岳问秋瑾还有什么遗言,秋瑾摇头不语,从容就义。李钟岳令人购买华丽棺材盛殓,交给秋瑾最亲密的两位女友吴芝瑛、徐自华,她们移葬秋瑾于杭州西湖西泠桥边——秋瑾生前选中之地。秋瑾死后第三天,李钟岳即因同情女侠被革职,罪名为“庇护女犯”。李钟岳解职后寄住杭州,不断受到贵福与张曾鰎的责难。他们还上奏朝廷,要求对李钟岳问罪惩处。李钟岳终日忧伤叹息,寝食难安,既愧自己杀了女侠,又羞巡抚、知府还是不肯放过自己,两头无着落,两边不讨好。最终,在极度矛盾中,他下定决心以身殉道。打定主意后,他闭门却客,伤感不已。1907年9月23日上午9时许,李钟岳自缢身亡,终年58岁。这时,距秋瑾被害仅隔68天。

李钟岳自尽的消息传出后,浙江士民无不哀痛惋惜,杭州城乡士绅前往吊唁者三日不绝。社会各界一片哗然,各方舆论一时耸动,纷纷责难绍兴知府贵福与浙江巡抚张曾鰎,指斥两人逼人太甚。上海还将秋瑾一案编成新剧《六月雪》演出,为秋瑾与李钟岳鸣冤,影响很大。自此,秋瑾事迹逐渐得以流播寰内,深入各个角落。浙抚张曾鰎受到社会强烈谴责,清廷遂将其调任江苏巡抚,然仍为民情所不容,再调任晋抚。但在全国民众的一片声讨中,忧惧成疾,只得辞官回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