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人文素养:学科融合德育研究实践

提升人文素养:学科融合德育研究实践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颐和园》的教学中,于敏琦老师采用“读为基础,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例如在学习“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时,学生对句子中“滑”“几乎”两个词语的使用提出了质疑。

提升人文素养:学科融合德育研究实践

1.把握学科本质,充满人文情怀

讲到语文教学,就会想到“文道结合”这个词。的确,我们的语文学习,除了教会学生“运用和理解祖国语言文字”以外,同样要进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我们的课堂要努力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完美统一。语文是工具,但是,又不同于纯物质的工具,而是具有思想内涵的工 具。

那么,我们要怎样把这“人文性”与语文的“工具性”完美结合呢?在实际教学中,语文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如识写汉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思维能力等,都是有所针对性的培养和提升,而“人文性”则是把学生作为独立的“人”,注重个性发展、价值取向,是精神世界的引导。我们在培养基本语文素养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学生的情感态 度。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长廊、殿堂、庙宇、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及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宏富丽气势。在《颐和园》的教学中,于敏琦老师采用“读为基础,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同时尊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和运用,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内容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 趣。

例如,在“长廊”这段话的教学中,于老师让学生说说这几句话主要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说。接着就反复朗读,尤其是抓住了列数据、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告诉孩子常用的介绍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希望学生能记住这样的说明方法。在学习“昆明湖”时,也是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比喻句对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进行描绘,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学习“十七孔桥”这个片段时进行了说话训练:“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地展开想象,既是对语言表达的一种训练,也是对雕刻工匠技艺的赞叹。就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说中感悟,了解到颐和园丰厚的历史文化积 淀。

2.紧扣单元目标,融会诗情画意

单元目标就是这一个单元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它对制定课文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单元目标的制定,既要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在教学中体现工具性、基础性、综合性的特点,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要改变重知识轻能力,只爱教不爱学的旧教育观念,努力培育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学而不死,学有发展,既有实践能力又有创新的精 神。

《颐和园》《秦陵兵马俑》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读句子,针对词语、课文内容提出问 题”。

例如在学习“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时,学生对句子中“滑”“几乎”两个词语的使用提出了质疑。课堂实录如 下:

老师:刚才,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句话写出了昆明湖的“静”与“绿”。

学生(1):这儿用了一个“滑”字,我们平时都用“划船”这个词。那么这里为什么不用“划船”的“划”?

老师:首先要表扬同学读书非常仔细,并思考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呢?

学生(2):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船桨来划,我和妈妈在公园里划船,我发现每划一桨,船身周围的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荡漾开来。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所以我认为不能改用“划”字。

学生(3):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www.zuozong.com)

学生(4):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

学生(5):老师,我想对前面同学的发言做一个总结。这儿应该用“滑”字,只有用“滑”,才能写出昆明湖的“静”的特点。用“划”写不出“静”,反而破坏了“静”。

老师:(将“划”还原成“滑”)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从一个“滑”字中,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你们再读读这句话,还有哪个词也是用得恰到好 处?

学生(6):用上了“几乎”,既说明了船行得慢,昆明湖很静,但也不是真的一点点波浪都没 有。

老师:是的,突出特点也不失真实,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准确地用好词语,把作文写生 动。

老师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不仅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完成了单元训练的目标,让孩子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昆明湖那粼粼的湖水、蜿蜒的堤岸,以及若隐若现在湖边波光中的古老建筑。这些似乎正在向孩子们诉说着它与北京这座古都的悠久渊 源。

“读句子,针对词语、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要有目的地引导,引导学生质疑解疑,不能停留在方法手段的要求上,应是一种能力的训练与习惯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智力的开发。因此,不能以解疑为最终目标。有目的地引导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开始,以积极参与为主,逐步提高质量,注意创新精神,最后形成习 惯。

3.拓展课外学习,熏陶情感态度

文章的精华在词句之中,词句中有情感、有气韵,而这一切不会自动显露,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感受语言、体味语言。由于课文的篇幅有限,因此课外阅读和学习资料的补充,可以完善语文的学 习。

《颐和园》课文中,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读文章犹如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人在画中游”。老师和孩子品词酌句的同时,使学生感叹古人能工巧匠的智慧,深感我们对自己祖先了解的肤浅和狭 隘。

在学习课文前,老师先让孩子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去搜集关于颐和园的资料,包括名字的由来、建造时间、占地面积、主要景点等。现在的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日益增多,他们不仅从书本上获取信息,还通过电影、电视、广播、家庭、社会等各方面获取信息,观察能力强的孩子比一般的孩子多。搜集来的资料使他们对颐和园有更深的认 识。

学习了课文后,老师向学生推荐了《天工开物——建筑中的古代科技》《文化古迹探秘》《杜仙洲谈中国古代建筑》《中国美术全集——建筑卷》4本书籍中关于颐和园的介绍。例如,学生通过阅读《杜仙洲谈中国古代建筑》,了解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因地制宜,掘地造山,并通过借景,构成富有自然风趣的园 林。

经过《赵州桥》《颐和园》《秦陵兵马俑》这三篇课文的教学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尝试,我们发现学生也很喜欢这种学习方法,因为它留下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读文章、去找资料、去思考,让学生善于创 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