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行星撞击后:哺乳动物适应性辐射的起源

小行星撞击后:哺乳动物适应性辐射的起源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约1.5亿年前,哺乳动物世界因新型植物的进化而发生改变,而此前在植物界居统治地位的是针叶树和蕨类植物。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可能同时造成了当时既有哺乳动物四分之三物种的死亡。哺乳动物在新的进化辐射中很快出现多样化,就像今天所有大公司一夜之间宣布破产后的小企业一样。许多哺乳动物的体型渐大。但哺乳动物要接管地球,还须成功度过另一次严重的危机。这次危机同样造成巨大危害,致使大批物种灭绝。

小行星撞击后:哺乳动物适应性辐射的起源

作为哺乳动物,我们人类基因的90%,或曰DNA中约30亿个碱基对(base pairs),与其他哺乳动物相同,从老鼠到浣熊均如是。也就是说,我们与其他哺乳动物的不同,都只在DNA其他10%的某个地方。

如同所有的哺乳动物,我们人类也属于温血动物,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比大多数爬行动物更多的能量来维持自己的体温并使大脑持续运行。人类的大脑须特别强大,因为人类必需很多生态技巧,才能维持自身所需的大量食物和能流。虽然最早的类哺乳动物还没有老鼠大,但它们可能已经学会了照顾幼崽,就像今天的哺乳动物一样,其大脑相比自己的身体都出奇得大。有袋动物(marsupials,即幼崽需要特殊保护和营养的哺乳动物,通常在袋中喂养)与有胎盘类动物(placentals,即幼崽在子宫内通过胎盘喂养的哺乳动物)之间最基本的差异至少可追溯到1.7亿年前。

在侏罗纪和白垩纪的漫长1.5亿年左右的时间里,大多数哺乳动物仍然很小,在月光下的灌木丛中穿行。23此时的哺乳动物形态各异,其中有些像狗,比如强壮爬兽(repenomamus)就是一种大到足以噬食小恐龙及其幼崽的动物。有些会游泳,于是又返回了海洋。有些酷似蝙蝠,有些会捕食昆虫,有些还会爬树。大约1.5亿年前,哺乳动物世界因新型植物的进化而发生改变,而此前在植物界居统治地位的是针叶树和蕨类植物。这里所说的新型植物是指被子植物(angiosperms),能够开花结果,被子植物从此一直统治着森林和林地,甚至在今日的公园和庭院中都很常见。开花植物为长有牙齿的哺乳动物提供了美味的食物,前者的牙齿甚至被设计得更适合咀嚼水果和种子,或咀嚼昆虫,当然昆虫要咀嚼开花植物并帮助后者授粉。

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可能同时造成了当时既有哺乳动物四分之三物种的死亡。但当时的哺乳动物大多都很小,所以其中有一些成功躲过了这场进化危机。在地球大致恢复常态后,希克苏鲁伯陨石撞击的幸存者发现自己身处一个陌生的新世界。恐龙的消失为它们带来了新机遇。哺乳动物在新的进化辐射中很快出现多样化,就像今天所有大公司一夜之间宣布破产后的小企业一样。许多哺乳动物的体型渐大。在50万年内,就进化出了奶牛大小的食草哺乳动物和同样大的食肉类哺乳动物。此外还有灵长目动物(primate),它们栖息在树上,靠吃水果为生,我们人类就是由这一类动物进化而来。虽然最早的灵长目动物曾与恐龙同处一个世界,但其真正走向繁荣却是在恐龙灭绝之后。

但哺乳动物要接管地球,还须成功度过另一次严重的危机。这就是古新世-始新世最热事件(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缩写为PETM),即持续时间虽不是很长,却跨越古新世与始新世交界时段的严重温室气体致暖的一次危机,时间大约是在5600万年前。这次危机同样造成巨大危害,致使大批物种灭绝。古新世-始新世最热事件对今天的我们颇有启迪,因为它是地球史上地球因温室气体迅速变暖离我们最近的一个事例,所以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今的气候变化。那次最热事件与今日的全球变暖存在许多共通之处,甚至让人想起来都感到后怕。古新世-始新世最热事件期间,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总量与今日燃烧化石燃料释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相当,而在5600万年前,其结果是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5~9℃。24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气候突然变暖?原来,在5800万年前至5600万年前,火山活动异常强烈,来自火山的二氧化碳造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激增。而就在这个时候,在差不多一万年的时间里,相对于人类就是农业出现以来迄今人类史长短的这么一段时间,有件事情发生了,而且异常迅速。到这一时段结束,许多植物、动物和海洋生物都消失了。对此,目前最令人信服的猜测是:极地海洋的海水变暖,以至于甲烷气水包合物(冷冻的甲烷球,看起来像冰,可用火柴点燃)突然融化,释放出大量甲烷,而甲烷是一种比二氧化碳更强大的温室气体。结果造成整个地表很快升温。如果此说不误的话,我们真的要特别警惕今日极地海洋中的甲烷气水包合物呢。(www.zuozong.com)

在持续大约20万年的气温高峰之后,全球气温开始缓慢下降,虽然其间夹杂着几次短暂的逆转。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开始下降,同时伴随氧含量上升。赤道与极地之间的温差加大,造成大面积的冰层横跨南、北极,水被冰川锁住了,因此出现海平面下降。

气候变冷的部分原因是出于地球轨道的周期和倾角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为米兰科维奇循环(Milankovitch cycle),是以最早发现这一现象的科学家命名的。伴随地球轨道周期和倾角发生变化,从太阳抵达地球的能流也出现了微妙的起伏。与此同时,板块构造过程也产生了一定作用,结果大西洋变大了,本来位于南部的冈瓦纳大陆(Gondwanaland)撞上了现已独立的多个大陆并与后者合并。南极洲被锁定在南极点,为形成巨大的冰盖提供了平台,而北部诸大陆则环绕极地的大洋依次排开,将北极极地与赤道暖流隔绝。同时,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板块的碰撞造成了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加速了风化过程,也提高了碳从空中向海洋和地壳迁移的速率。

生物本身也有助于冷却生物圈。在过去的3000万年里,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下降,新型植物不断进化出来,包括现代树木稀少的热带草原和郊区草坪上生长的草。这种新型植物使用了一种新的光合作用形式,即C4光合作用,这种光合作用比旧植物使用的C3光合作用更有效;因为更有效,所以能从大气中吸取更多的碳。25

且不管地表降温的具体原因究竟何在,大约5000万年前开启的降温趋势一直持续至今。大约2600万年前,即更新世(Pleistocene epoch)开启之时,世界进入了持续至今的冰期。而此前有大约2.5亿年的时间,整个地球从未像这般寒冷,因为盘古大陆自二叠纪末就已经分裂了。世界已经2.5亿年没有这么冷了。5000万年前,在这个后恐龙、古新世-始新世最热事件之后的寒冷且气候极不稳定的世界,我们的灵长目祖先开始进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