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华方言与八婺文化:淳安龙源村的历史

金华方言与八婺文化:淳安龙源村的历史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来自淳安龙源村的65户300余村民,背井离乡来到金华塘雅镇安家落户,村名还是叫龙源村。南宋以来,福建、南京难民因灾谋生落籍金华,始有安地铺仓村、箬阳琴坛村,他们与外村人交流会用金华话,但至今村内仍用福建方言。箬阳狮毛坪内用南京话通话。这便是处于浦江最高峰朝天门脚下的田后蓬村。祖辈的口述史和书面记载基本一致,先祖先从怀宁迁居桐庐,而后分支迁居田后蓬,至今已繁衍生息逾十代。

金华方言与八婺文化:淳安龙源村的历史

1966年,为了积极响应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淳安的贺城、狮城两座古县城近30万人口告别故土迁移他乡。来自淳安龙源村的65户300余村民,背井离乡来到金华塘雅镇安家落户,村名还是叫龙源村。

50年来,龙源村民们的饮食习惯仍保持着淳安的老传统。如炖腊肉是老淳安的地道美食,村里人保持着年年做腊肉的习俗,特别是过年时都会为客人炖上一大碗腊肉。当地道的淳安炖腊肉遇见金华馒头后,又衍生出了一道龙源村美食——金华馒头扣淳安腊肉,这也成了龙源村人特有的吃法。

为了纪念移民建村50周年,村民们为淳安来的亲友献上了炖腊肉、米羹、米粿、辣椒酱、豆腐乳等地道的淳安美食。村里特意邀请了千岛湖镇火炉尖社区竹马队来进行传统艺术竹马表演。台下众多老人再次看到来自老家的民俗表演,无不感慨激动,甚至有人热泪盈眶,回忆起了50年前的历历往事。村里也按照金华习俗,请了有名的婺剧班子热闹了四天四夜,同时请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在家里聚聚,共同缅怀他们曾经走过的日子。

说到龙源村村民所说的语言,大多村民会说三种话,一种是淳安家乡话,一种金华方言,还有一种是普通话[5]

“外来者”既保留着原有地方的方言,又用“入住地”语言与当地人交流的历史由来已久。南宋以来,福建、南京难民因灾谋生落籍金华,始有安地铺仓村、箬阳琴坛村,他们与外村人交流会用金华话,但至今村内仍用福建方言。箬阳狮毛坪内用南京话通话。

在浦江县,有一个村叫“南京村”。这便是处于浦江最高峰朝天门脚下的田后蓬村。田后蓬建村140余年,历史算不上悠久,却颇具传奇色彩。据村里的老人说,根据祖辈口口相传,先祖是从安徽安庆一带辗转迁居于此,先是到一山之隔的杭州桐庐,而后又分出一支到田后蓬。在祖辈的口述中,他们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后裔。

朱元璋的后裔缘何会迁居至一个如此偏僻的山间?

相传,清军入关,明朝覆亡之后,明皇帝的一张龙椅不知所踪。原来,这张龙椅被一位朱家王爷也就是田后蓬人的太公藏了起来。为了躲避清军追击,保护龙椅,他把龙椅带到了朝天门,藏进了一个山洞之中,然后隐姓埋名在附近居住下来,长期守护。(www.zuozong.com)

传说已不可考,但田后蓬村人却查实了自己的祖先。

2014年,田后蓬村人到安徽安庆市怀宁县,从当地的朱氏家谱中,往上追溯十数代,赫然发现自己果真是朱元璋的子孙。祖辈的口述史和书面记载基本一致,先祖先从怀宁迁居桐庐,而后分支迁居田后蓬,至今已繁衍生息逾十代。现在的田后蓬有40余户130多人。

他们本来是安庆人,那又为什么会称他们村为“南京村”的呢?

据史料记载,明朝初年,直属京师南京的地区称直隶,明洪武初年建都应天府(今南京),以应天府、苏州府、凤阳府、安庆府等14个府级单位为直隶。也就是说,安庆府(今安庆市)在当时属南京直辖,安庆人也就是“南京人”了,全由“南京人”组成的田后蓬村自然也就成了“南京村”。

在这里,人人都会两种方言,一种是浦江方言,另一种则是“南京话”。当然,这里的“南京话”和现在江苏省会南京的南京话并不太一样,倒是与今天安徽省安庆市一带的方言接近。[6]

说到这些“飞地”,他们采用两种或三种语言,既不摒弃本地方言的传承与发展,也不影响与外界的交流。这对金华方言的传承与发展应该是有示范作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